張永軍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中提出的“三個扎實”,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既體現了總書記運用辯證的方法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大邏輯,也體現了總書記對內蒙古的重視關懷和期望要求。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首先要在扎實推動內蒙古經濟高質量發展上加以認識。
關鍵詞:思維變革 高質量 搶抓機遇
一、用思維方式變革把握高質量發展內涵和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思維方式還停留在過去的老套路上,不僅難有出路,還會坐失良機。”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努力掌握和善于運用科學思維方式,來扎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這是“學懂”“弄通”“做實”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前提。
首先,學會一分為二看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學習掌握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提高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的本領。我們的事業越是向縱深發展,就越要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你們的區情特點是,發展優勢和劣勢都比較明顯,發展潛力和困難都比較突出。一方面,自然資源豐富,資源型產業發展潛力很大;另一方面 ,產業發展較多依賴資源開發,形成單一化、重型化,新的產業增長點不足,結構性矛盾突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任務艱巨。”這就要求我們,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要客觀看待內蒙古的發展基礎和條件,找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路徑,找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找準未來發展潛力。
其次,學會運用重點論找準問題。堅持問題導向才能精準施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基礎設施欠賬還很多;從滿洲里、二連浩特出入境的中歐班列多數是酒肉穿腸過;產業發展不能老是盯著羊煤土氣;改變挖煤賣煤、挖土賣土的粗放型資源開發模式”等等,這些問題反映了內蒙古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必須面對的“坎”,也是高質量發展必須跨過的“坎”。這就要求我們,以問題導向為重點,要緊緊圍繞“五個結合”,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再次,學會從普遍性與特殊性出發找準方向。處理好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也就是把握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在實踐中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著力在5個結合上下功夫”“內蒙古是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要把現代能源經濟這篇文章做好。”這是在充分考慮內蒙古區情的基礎上做出戰略部署,明確了資源型產業轉型的要求和方向。這就要求我們,要突破傳統“能源產業”限制,突破“煤電”路徑限制,突出能源的“基礎、戰略、引領”功能,把現代能源經濟納入內蒙古現代化經濟體系之中,構建以能源技術、能源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能源通道、電網建設為支撐的現代能源經濟體系。
二、扎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三大考驗”
首先,改變傳統思維方式的快慢問題。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都是大勢所趨,等不得、慢不得。早轉,早見效,早主動。慢轉,積累的問題會越多,后續發展會更加被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改變傳統路徑依賴,站在新起點上考慮問題。例如,把資源當作經濟發展的唯一條件,緊盯“羊煤土氣”,加之缺乏人才、技術,對非煤產業、非資源型產業、高技術產業培育不足;例如,在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中認為俄羅斯、蒙古國環境不穩定,直接影響合作,卻沒有從自身找問題,產品進出口遇到的產品和服務標準問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中遇到的鐵路寬軌和標準軌問題,這些倒逼我們必須加快我們自身改革步伐;例如,認為工業發展起來以后,服務業才有基礎和空間,等等。這些說明我們缺乏科學思維方式。改變傳統思維,迫在眉睫。
其次,對市場變化適應能力的強弱問題。能源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革命的影響,孕育新的產業生機。例如,平臺經濟、數字經濟等,目前業態融合需求大,但部門改革或者協同難度大。例如,田園綜合體、農村牧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文化旅游融合、醫養結合等項目謀劃儲備不足。例如,將軍民融合簡單地理解為必須當地擁有軍工產業或者軍工企業才能發展,實質上軍民融合戰略更多的是借助全國“軍轉民、民參軍”的戰略導向,關鍵是將國內軍工技術與當地產業發展結合好,這些問題反映出我們對市場不夠敏感,對宏觀政策導向把握不夠深入。增強對市場的適應能力,刻不容緩。
再次,對區情認知的深淺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的7·26講話中強調“謀劃和推進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必須深入分析和準確判斷當前世情國情黨情。隨著技術革命和人們需求變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價值也在發生變化。如,頁巖氣開發會使我們降低對傳統能源的依賴度,能源消耗成本降低,導致一些高能耗的產業發生轉移;傳統沙漠是生態治理的難點,隨著休閑旅游旺盛需求,以沙漠為主的旅游產品倍受青睞,特別是沙變土技術,有些甚至是“無中生有”,這就需要我們重新界定資源優勢,立足于技術革命和市場需求,找準潛在的資源優勢。加強對區情的再認識,刻不待時。
三、主要對策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戰略上判斷得準確,戰略上謀劃得科學,戰略上贏得主動,黨和人民事業就大有希望。”對于處于轉型關口期的內蒙古,更需要用戰略思維把握全局,用創新思維促進發展。
(一)圍繞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抓好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建設
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緊跟世界能源技術革命新趨勢,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發展智能電網,深化能源體制改革,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2016年12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對神華寧煤煤制油示范項目建成投產作出重要指示“這一重大項目建成投產,對我國增強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是對能源安全高效清潔低碳發展方式的有益探索,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成果。”2014年6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提出,推動能源技術革命,帶動產業升級。立足我國國情,緊跟國際能源技術革命新趨勢,以綠色低碳為方向,分類推動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并同其他領域高新技術緊密結合,把能源技術及其關聯產業培育成帶動我國產業升級的新增長點。由此建議內蒙古:結合習近平總書記能源消費革命、能源供給革命、能源技術革命、能源體制革命和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等重大戰略思想,重新審視和評估內蒙古“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天然氣、煤制乙二醇、煤制二甲醚”五大國家級現代煤化工示范基地建設,按照發展現代能源經濟(能源+經濟)的要求,構建能源基礎產業,以及依賴能源消耗的新興產業、高端產業、高附加值產業、科技密集型產業等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產業新體系,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
(二)抓好國家實施新一輪戰略的機遇期,推進新產業發展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例如,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大力培育新產業、新動能、新增長極。” 必須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提出的“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只有把“三個新”和“三個第一”結合好,才是創新思維所在。縱觀內蒙古改革開放40年,創造了8年全國增速第一,一方面得益于國內對能源重化工的巨大市場需求,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內蒙古緊緊抓住了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大機遇。搶抓機遇仍是欠發達地區實現跨越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條件。黨的十九大提出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這是我國進入新時代確定的中長期發展戰略,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中期路線圖,每一個戰略的實施都意味著數以萬億計的巨大潛能的釋放,也意味著巨大發展空間的拓展。由此,建議內蒙古增強機遇意識,再次緊緊搶抓新時代國家實施重大戰略的機遇,根據每一戰略國家確定的實施要點,對于自治區已出臺規劃的,列出責任清單,抓好落實;未出臺規劃或者實施方案的,盡快制定行動方案,明確近期需要抓好的重大事項。
(三)順應技術革命趨勢,推進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發展
技術革命是無法阻擋的歷史潮流,既能帶來科學革命,也能帶來產業革命。這就要示我們必須深刻把握能源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革命的變化趨勢,順應生產和消費模式變化,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來謀劃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發展。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建議內蒙古一要率先推進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模式創新,以建設智慧城市等為抓手,推動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打通信息壁壘,形成覆蓋全區、統籌利用、統一接入的數據共享大平臺。二要建設全區文化旅游資源共享平臺,實現內蒙古文化旅游資源、產業與國內外消費市場的對接。三要運用大數據促進保障和改善民生。如,“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文化”等。如,建設全區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共享平臺。四要推進傳統制造業智能車間改建,拓展傳統產業發展空間。
(四)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抓好內蒙古營商環境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六次會議強調,要改善投資和市場環境,加快對外開放步伐,降低市場運行成本,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加快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一是參照全國其它省區“最多跑一次”改革,建議以“破、立、降”改革為契機,出臺相應具體舉措,改善政府服務效率;二是目前各省區紛紛出臺人才引進優惠政策,內蒙古人才問題更為突出,建議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要求,本著“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原則,抓好人力資源建設,充分考慮人的智力成本回報問題,真正落實好總書記提出的“內蒙古改革發展穩定工作做好了,在全國都有積極意義。”三是妥善處理好人才“存量”與“增量”的關系,給予現有人才寬松的政策保障、靈活的機制保障,防止“存量”人才流失,在此基礎上,以更加優惠的政策加快引進“增量”人才。
(五)突出轉型引領作用,抓好現代服務業發展
加快服務業創新發展、增強服務經濟發展新動能,關系人民福祉增進,是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關系經濟轉型升級,是振興實體經濟、實現一二三次產業在更高層次上協調發展的關鍵所在。建議內蒙古盡快修訂加快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政策規定和編制內蒙古自治區服務業創新發展大綱,切實發揮好服務業在引領工業、農牧業轉型升級的牽引作用。每年召開一次全區服務業創新發展大會,提振信心,營造良好環境。
(作者系內蒙古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