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宏文 楊志勇 孟凡杰
摘 要:本文在界定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的內涵及其基本屬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驅動因素的基礎上,從城鄉勞動生產率、產出分配率、勞動參與率三個方面對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的城鄉收入差距收斂機制進行了理論探討,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產業結構 就業結構 協調發展 城鄉收入分配
一、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的經濟學內涵及其基本屬性
(一)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的經濟學內涵
產業經濟學理論認為,協調是指各產業之間具有較強的結構轉換能力與互補關系的和諧運動。它一般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產業系統內部各部分之間、部分與系統之間以及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的耦合狀態和聚合質量。因此,產業之間的關系越是協調,產業之間的聚合質量就越高,從而產業結構就是合理的。二是指為促進產業結構系統協調而必須經歷的組織過程和運用的調節手段,調節手段則包括行政手段、市場手段和法律手段等。
邏輯上講,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屬于整體與局部的協調關系,體現為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兩者之間的匹配程度。從經濟學意義上講,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是產業之間生產要素配置的合理程度,集中體現在產業間資本和勞動兩種基本要素的耦合狀態與聚合質量。在驅動經濟增長的各種生產要素中,資本因流動性特征所賦予的要素“粘合”功能使其成為引領生產要素流動的龍頭,勞動力因其主體的能動性遂成為最為活躍的生產要素,因而資本與勞動是驅動經濟運行的核心要素。資本與勞動二者的相互關系及其組合比例變化,構成了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變遷的基礎。因而資本與勞動的相互關系和組合形態是決定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與否的核心因素。
綜上所述,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是指一個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在市場和政府兩大力量協同推動下,實現以資本、勞動力為核心的生產要素在產業之間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動態、漸進過程或狀態。
(二)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的基本屬性
1.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的本質屬性是產業之間生產要素合理配置
結構主義理論認為,協調就是合理,合理就是協調。協調發展是經濟發展追求的理想目標,其基本內涵是經濟資源的均衡配置和有效使用。以資本和勞動為核心的生產要素在產業間均衡配置構成了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的基本內容,它是產業結構合理化演進以及經濟和諧發展的基礎和表現。產業之間生產要素合理配置既是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的必要前提,又是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的必然結果,更是促進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的重要抓手。因此,產業之間生產要素合理配置是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的本質屬性。
2.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的源動力是政府與市場配置資源的協同性
經濟運行過程中,經濟資源在產業之間的配置或流動并不是憑空進行的,它顯然是憑借于一定的經濟運行機制得以實現的。在現代經濟中,市場與政府是兩種基本的經濟體制,二者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市場與政府作為配置資源兩種基本方式,在混合經濟體制下,二者通過各自的運行機制交互作用,從根本上決定和影響著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流動方向和程度,進而對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產生影響。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與否,從根本上受制于市場與政府這兩種資源配置方式的協同程度。因此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的源動力是政府與市場配置資源的協同性。
二、決定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驅動因素識別
發展經濟學理論認為,居民收入分配直接受制于三組因素的影響:勞動—經濟產出的轉化(勞動生產率)、經濟產出—居民收入的轉化(產出分配率)和勞動力—人口的轉化(勞動參與率或就業率)。一般情況下,一定時期內一個部門居民收入狀況如何,首先要看該部門獲得了多少經濟產出,這樣的經濟產出中勞動又分得了多少份額,勞動收入份額又在多少人口中分攤。也就是說,居民收入水平主要取決于勞動生產率、產出分配率和勞動參與率的三者大小及其相互關系。在二元經濟條件下,這三個因素在城鄉兩大部門之間存在顯著差異,直接決定和影響著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變動方向以及程度,即:
勞動生產率因子:在其他條件既定的情形下,農村部門相對于城鎮部門若能使其單位勞動力實現更多的經濟產出(GDP),則將有利于城鄉收入差異收斂。
產出分配率因子:在其他條件既定的情形下,農村部門相對于城鎮部門若能使其經濟產出更充分地轉化為居民收入,則將有利于城鄉收入差異的收斂。
勞動參與率因子:在其他條件既定的情形下,農村部門相對于城鎮部門若能使其勞動力外流帶動更多的人口遷移,則將有利于城鄉收入差異的收斂。
上述三個因子的單一或組合作用均會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產生積極影響,而這三種機制能否順利運行,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之間的協調狀況發揮著關鍵作用。
三、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的城鄉收入差距收斂機制
(一)城鄉勞動生產率差異收斂機制
發展經濟學理論認為,城鄉兩個部門所表露出來的種種差異均源于二者在產業布局上的不統一,產業之間的勞動生產率差異是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重要成因。具體地講,由于農村就業往往對應著農業產業,城市就業往往對應著工業和服務業產業,這就直接規定了城鄉勞動生產率均衡狀況從根本上取決于三次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的均衡狀況。而三次產業勞動生產率均衡狀況則取決于三次產業的資本產出與資本有機構成的相對狀況。
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的本質屬性是產業之間生產要素合理配置,這就意味著隨著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三次產業勞動生產率趨同是必然的,而在現實中主要表現為農村部門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升。具體地講,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是農業現代化的持續推進以及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農業現代化和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必將極大地推動農業技術進步,并進一步促使農村產業銜接更加緊密、分工更為具體和細致。農業技術進步的加速與分工經濟的強化體現了資本產出與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資本產出與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又將推進農村部門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從而進一步促進城鄉勞動生產率差異的收斂。
(二)城鄉產出分配率差異收斂機制
國民收入分配包括功能性分配(初次分配)和規模性分配(再分配)兩個層次。規模分配是在初次分配基礎上完成的。城鄉居民收入中絕大部分是通過初次分配中獲得的,所以初次分配狀況如何必然對城鄉收入差距產生重要影響。二元經濟條件下,城鄉居民就業分布的行業差異及其自有生產要素(居民擁有的勞動力和資本)結構的差異,導致城鄉產出分配率存在顯著差異。產出分配率的差異是造成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勞動報酬占GDP比重的提高會縮小收入不平等程度。因此,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形下,如果能夠使農村產出分配率得到相對提高,則城鄉收入差距將會因農村部門經濟總量更為充分地轉化為農村居民收入而縮小。
隨著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勞動力與資本兩種生產要素在產業間的配置日趨合理,尤其是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以及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業(農村)中的勞動力與資本要素配置狀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農業(農村)資本有機構成逐步提高,勞動力的邊際生產力也隨之得到相應的提高。在產品市場與要素市場出清的條件下,農業(農村)勞動力要素價格等于其邊際生產力。顯然,在按要素分配的經濟體制下,要素收入等于要素產出,在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過程中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業(農村)勞動力在產出分配中的份額就會隨之增加,從而有利于縮小城鄉產出分配的差異。
(三)勞動參與率差異收斂機制
二元經濟結構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農村部門存在著大量剩余勞動力,隱形失業現象嚴重。相對于城鎮部門農村部門實際就業率偏低,贍養系數較高,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差異顯著。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農村部門相對于城鎮部門擁有更高(至少是相同)的勞動參與率,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將會因農村居民的勞動參與程度的提高而持續縮?。ㄖ辽偈遣辉賽夯?。從本質上說,勞動參與率是指一定部門勞動力與人口之間的相對關系,即在勞動力以及人口可以自由流動的前提下,勞動力流動帶動人口同方向遷移的程度。只有當農村人口遷移程度超過其勞動力轉移程度時,農村勞動參與率才能得以提升。在沒有制度性障礙條件下,勞動力流動與人口遷移之間的相對關系決定于人口遷移的成本收益比較。
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一個重要的表現是非農產業大發展以及由此催生的城鎮化的不斷推進。非農產業的發展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創造了經濟條件,城鎮化進程中城鎮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和城市功能的完善,能夠降低人口遷移的成本、提高遷入人口的收入以及生活質量。這樣,勞動力轉移能夠更大程度地帶動人口遷移,從而提高了農村勞動力參與率。同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表現在第一產業方面就是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農業產業鏈條的縱橫拓展,增加了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進一步提高了農村勞動參與率。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上述分析表明,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對于縮小城鄉收入分配不平等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這種作用是隨著資本和勞動等要素合理配置和流動,在投入產出收斂機制、產出分配收斂機制、勞動參與收斂機制三種機制單一或組合作用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得以收斂。
為此,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促進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為進一步縮小城鄉收入分配不平等創造必要條件。首先,應從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現代服務業等三個環節謀求二者的協調發展之路。其次,需要從確立就業優先的產業調整戰略、健全科技創新體系、完善勞動力市場、優化自主創業環境、促進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良性互動等五個方面來構建內蒙古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的政策保障體系。
參考文獻:
[1]宋海林.中國產業結構協調分析[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7.
[2]高帆.中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轉化:理論闡釋于實證分析[M].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12.
[3]張照俠.勞動報酬占比對收入不平等的影響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5,(5).
[4]李政,楊思瑩.科技創新的城鄉二元收入結構效應及其傳導機制[J].經濟問題探索,2018,(1).
(作者單位:1.中國農業銀行內蒙古分行;2.3.內蒙古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