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軍
摘 要 科技期刊在科學傳播中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實際上期刊編輯在辦刊過程中對讀者受眾方面的研究卻不夠深入。研究認為,科技期刊需要對讀者群落進行分解,同時逐步擴大受眾范圍。文章以《石油勘探與開發》為例,把讀者分為國內專業讀者、國際專業讀者、交叉學科讀者、決策領導層讀者、現場產業技術人員讀者、行業基層讀者、社會讀者等,能否牢牢抓住國內專業讀者和現場產業技術人員讀者是科技期刊的辦刊基礎,而能夠吸引國際專業讀者是提升國際影響力的前提,受到領導決策層的關注是期刊發揮政策導向和產業化的重要指標,而為交叉學科和行業基層讀者閱讀表明期刊的專業滲透和科學傳播力較強,如果能夠為社會讀者所吸引,顯示科技期刊的科學傳播社會化達到了良好的效果。新媒體時代,有效應用微信公眾平臺和頭條號等多種方式把科技文章科普化更是擴大了受眾范圍,使科技創新和科學傳播比翼齊飛,助推國家創新戰略順利實施。
關鍵詞 科技期刊;石油勘探與開發;讀者群落;科學傳播;國際影響力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4-0003-04
A b s t r a c t The function of academic periodicals in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is self-evident, however, in fact, the research of periodical editors on readers audience is not enough. It is believed that scitech periodicals should decompose the reader community and enlarge the audience scope. In this paper,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s an example, to divide the readers into domestic professional readers,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readers, readers of cross subjects, readers of decision leadership, readers of field industry technicians, the readers of industry, and social readers, can we grasp the readers of domestic professional readers and on-site industry technicians as the basis for the publication of academic periodicals, and to attract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readers is the precondition of enhancing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the attention of leaders decision-making level is the important index of policy orient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periodicals, while the reading of cross subject and industry basic readers shows that the professional infiltration and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periodicals are strong, if they can attract to the readers of society, It shows that the socialization of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of academic periodicals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the new media age,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micro-credit public platform and the headline number and other ways to populariz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rticles is to enlarge the audience scope, mak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abreast, and push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trategy smoothly.
K e y w o r d s academic periodicals;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adership community;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科技期刊的讀者是期刊的客戶群,也是期刊生存的基礎。在市場經濟時代,讀者其實可以理解為期刊的“上帝”。期刊一經出現,就把讀者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國內期刊關于讀者的研究論文非常多,有的甚至把讀者放在了辦刊的中心位置[1-10]。以讀者為中心的辦刊思路在很多期刊進行了實踐,也有一些期刊編輯對此持不同態度。我們在辦刊過程中,及與很多期刊編輯交流中發現,很多編輯還是從學科專業出發、從內容出發,大多并未考慮讀者的感受,特別是并未深入分析哪些讀者會對發布的論文會感興趣,如何根據不同的受眾進行論文編輯。筆者認為,讀者群落直接關系到科技傳播的范圍和效果,值得我們深入的思考,科技論文的科普化在不同場合被提及,但是效果并不顯著,這主要是由于我們在讀者群落上尚需要認真的思考。讀者群落的分布非常重要,針對期刊的讀者群落在傳播方式上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安排,將有助于擴大和提升科技期刊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同時也有助于更大范圍地科學傳播,推動科技創新。
1 讀者群落分析
石油科技期刊是行業內期刊,長期以來著眼于國內的專業讀者。隨著期刊國際化和科技傳播的需要,受眾范圍在逐漸擴大,這無論對于科技傳播和科技期刊影響力還是科技成果的轉化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經過多年的辦刊實踐,筆者把《石油勘探與開發》的讀者分為國內本專業專家學者、國際學術界專業讀者、交叉或邊緣學科讀者、領導決策層讀者、現場產業技術人員讀者、行業基層讀者、社會讀者等。
1.1 國內本專業專家學者
作為科技期刊,讀者群主要來自于本學科范圍內專家學者,他們即使讀者也是作者,同時也有很多是審稿專家,往往具有多重身份。《石油勘探與開發》的審稿專家就有上千個,編輯部幾乎每期的電子刊或者紙質刊均發送給他們,也包括相關領域的大學教授、油田技術骨干等。這類讀者是我們期刊的主要讀者,他們本身是本學科領域的專家,大多數時時關注本專業的研究進展,多數人對學術界的研究態勢有比較清楚的了解,對于呈送到眼前的最新研究進展或研究成果抱有比較濃厚的興趣。但是經過統計,由于過去的紙媒受到經費的限制,并非都會訂閱所有的科技期刊,此外目前電子刊物的發送多數采用電子郵件的方式,受到通訊方式不全等原因,第一時間讀到新論文的這類讀者仍然只是少數。
1.2 現場技術人員
石油行業專業讀者里還有大量在油氣田現場工作的技術人員,這類讀者具有扎實的石油勘探開發理論功底,也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他們主要的工作是理論技術的應用為主,部分參與到科技研發。這類讀者大多數并不寫論文,但是對于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意義重大。他們是把科技成果應用到企業實踐的主力軍,關系到科技能夠實實在在轉化成生產力的問題,如何吸引這部分讀者是石油類科技期刊的重要工作。
1.3 國際學術界專業讀者
《石油勘探與開發》是石油行業的權威科技期刊,肩負著爭取國際學術話語權的責任和使命。在中國石油公司走向海外和國際合作過程中,顯示中國的科技水平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完全能夠與國際知名的跨國公司一爭高下,個別領域還有獨特的優勢。增加中國科技在世界學術界的顯示度和知名度,對于提高中國石油科學家的國際知名度并為中國石油公司在國際合作中爭取更多的經濟回報,具有重要的意義和推動作用。
1.4 領導決策層
隨著國家創新戰略的實施,決策層對于科技給予了高度重視。就石油公司而言,并非所有的有關石油領域的科技成果都能通過匯報的方式讓石油公司領導層了解,石油科技期刊在這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們在辦刊過程中也注意到,論文能夠通過摘要和題目、標題等關鍵內容讓決策層迅速把握論文的創新點顯得尤為重要。如果不能及時傳遞最有價值的信息,不能提供高質量令人信服的數據,那么長期下去得到關注的機會將會逐漸減少,進而推動產業升級換代的作用也將 降低。
1.5 行業基層讀者
除了以上與石油行業的科技進步和產業化起決定作用的讀者以外,本行業基層讀者也不可忽視。石油行業有幾百萬職工,他們對自己的行業充滿感情,盡管并非人人都是科研工作者,但是我們不能忘記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只有小學畢業,有時候基層技術工人的創造性也不可限量,他們比大學教授更深刻了解技術難題所在,他們對創新的渴求有時候更為強烈,一旦其創造性和潛能得到釋放,將成為一股磅礴的力量,推動科技成果落地,并使技術走向成熟和完善。
1.6 交叉或邊緣學科讀者
專業期刊面向的讀者群通常是本行業人士,但是我們也要兼顧到復合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需要,很多偉大的科技創新往往來自于交叉學科領域,如果科技期刊一味的考慮本專業讀者,而不關注交叉學科的讀者乃至于作者,有可能錯失很多重大的新突破,難以對科技發揮革命性的貢獻。過去石油天然氣工業主要專注于石油和常規的天然氣,20世紀80年代初,煤成氣和煤層氣成為學科交叉新領域,《石油勘探與開發》及時捕捉這一交叉學科發展動態,發表相關論文,為這類天然氣產業的發展產生了推動作用。
1.7 社會讀者
石油天然氣是個特種行業,社會上對其了解和認識主要來自汽車加油和廚房用氣。對于工業的血液的深入認識還是很少。科技期刊的專業性讓社會上對其關注度長期以來并不高,顯然我們需要改變這一現狀,爭取社會上更多的讀者群,一方面有助于推動其對石油工業增進相互的理解,同時也會潛移默化讓下一代對更多地了解石油天然氣工業,對這一行業的科技進步有所認識,不然多數人并不知道陸相生油理論其實是和兩彈一星一樣對新中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作為石油科技期刊有責任由義務讓社會了解到新的科技革命如天然氣革命將對環境和生活方式產生的顛覆性 變化。
2 面向不同讀者群的差異化服務方式
“期刊是為讀者服務的”,國際知名科技期刊《Sicence》的主編與本刊交流時說。面向讀者的辦刊思路日益為期刊界所接受[11-15]。根據以上對石油領域讀者群的分析,我們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差異化服務,不同讀者關注的內容不同,接受的傳播方式也有差異。
2.1 打造專業經典論文,得到專家學者和現場技術人員認可
對于本專業的專家和技術人員,他們對于科技論文的創新性、科學性和嚴謹性都有很高的期待。沒有很好的研究成果和技術創新很難吸引他們的關注。因此,期刊在組稿、約稿和選稿方面著力優選有重大突破意義的創新成果,抓住引領石油天然氣行業重大發現和理論技術新進展,與相關領域的專家反復溝通,積極協助作者突出其創新點,以快速、高效的速度把科技重大進展展示給學術界。近年來,在線優先出版為快捷地推出論文提供了良好通道,期刊通過CNKI、維普及期刊網站多種方式聯合發布論文,使創新成果第一時間與學術界見面,受到了石油界專家的高度認可。此外,論文預出版之后,仍然需要反復打磨,力爭在圖表、數據、文字等方面做到精益求精、科學嚴謹,爭取不留遺憾、少留遺憾,以工匠精神打造經典。讓專業讀者引用和應用成果的時候更加放心,也為作者研究成果的廣泛傳播奠定堅實基礎。
2.2 符合國際規范和國外閱讀習慣,獲得國際學術界的持續關注
《石油勘探與開發》以中英文雙語同步全球發行,必須研究國際學術界的需求和閱讀習慣,期刊通過與愛思唯爾集團的合作,在英文翻譯和論文格式都按照國際慣例進行,每一篇論文都經過石油專業的專業翻譯把關,并經過編輯部的資深專業翻譯多次審核,并與反復作者溝通,力求讓讀者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對于國外來稿,編輯部把全文翻譯成中文后,反復審讀,對論文的研究成果、創新點和文字表述和圖表關系都進行多次篩查,以確保論文質量、合乎邏輯和可讀性。此外,每半年發給國際上知名學者對英文版進行審讀,提出改進意見,以期更加貼合國際讀者的閱讀習慣。通過多重措施,期刊英文版迅速為國際學術界所接受并加速傳播,2016年較2015年的下載量增長35%,2017年的下載量較上年增長了175%,3年來,讀者從86個國家和地區攀升到94個,而且以歐美國家的下載量增長最為迅速,顯示了期刊在國際主流學術圈快速增長的傳播力和影 響力。
2.3 引領行業科技發展,影響領導決策
石油行業與國家能源和國民經濟息息相關,石油科技期刊直接為科技產業化服務,很多革命性的理論技術常常受到石油公司領導決策層高度關注。作為石油行業的科技期刊領頭羊,經過多年的辦刊實踐,得到了國家和公司層面領導層的認可,期刊每期都要報送到國務院辦公廳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領導。近年來,編輯部密切關注全球石油天然氣領域的重大突破和理論技術進展,主動組稿約稿,引進國際知名學者撰稿。對于已經得到學術界認可的理論技術前沿,及時與國內外學術權威、院士取得聯系,組織綜述性論文,系統闡述學科發展和前沿趨勢。對于國內亟需了解的學術前沿,有意識優選此類研究方向的優秀稿件優先發表,及時傳遞最新的科技前緣進展。此外,在發行方面,編輯部對于關鍵的油田產業部門,以紙質和電子期刊雙贈送的方式增進與產業部門的聯系。目前,期刊已經逐步成為集團公司領導層和油田領導層案頭不可或缺的科技期刊之一,主管技術部門的技術總師對期刊的投稿熱度也逐年攀升。
2.4 促使學科交融,促進科技成果落地
交叉邊緣學科和行業基層讀者這兩類讀者是需要科技期刊擴展的讀者群,邊緣學科通常不一定會關注,但是由于技術發展的需要,他們會主動查閱相關文獻。因此,在作者論文的內容安排上需要適當考慮到普適性,也就是爭取能讓更多的學科學者受到啟發或受益。狹義的科普是把科學知識淺顯化,更多的考慮青少年;廣義的科技傳播則是需要考慮不同學科知識的交融,則不宜局限于本學科的研究成果闡述,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適度發散思維,有可能會產生一些思想的碰撞和共鳴。此外,讓基層默默實踐的讀者能夠在有興趣的情況下有所收獲,也是科技期刊需要考慮的。特別是對于石油行業而言,基層有百萬級員工,往往是萬眾創新的主體。讓最前沿的科技進展向他們推送,將會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2.5 全媒體傳播科學,科技惠及社會
社會讀者對于科技輿論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是石油員工還是社會民眾,對科技重大進展都很關注,但是由于專業性過強,概念生僻等多種原因,導致石油科技傳播受到限制。如何讓石油科技變得有趣,不僅僅是科普的課題,也是科技期刊面臨的科技傳播課題,目前我們很多石油科技期刊通過微信、朋友圈、頭條號、科技論文的科普改寫等,讓石油科技和石油人物生動起來,更貼近經濟生活,更容易理解。如果樂于進一步深度研讀,可以進入期刊網站查閱相關論文。
3 科學傳播效應與展望
科技期刊的主要作用就是搭建了學術傳播和交流的平臺。與學術研討會有所不同的是期刊不受時空的限制,特別是現在網絡十分發達,科技論文在線出版后就可以在網絡數據庫或網刊平臺上自由查詢下載,無論當下還是以后都可以閱讀,為學術界對于新成果新進展進行跨越時空的傳播和交流提供了極好的平臺。但是期刊編輯在如何讓更多、更合適的讀者接受科技創新新進展尚需要不斷創新方式,并積極參與到新媒體時代浪潮之中,把科技變得更加生動、活潑、有趣,實現本專業好吸收、領導決策可參考、跨專業有啟發、現場人員能應用、社會民眾感興趣,激發全行業的創造力和社會層面對科學的好奇心,使創新成為時尚,使創新成為習慣,讓創新之花在本行業開放并感染 社會。
3.1 專業化和多學科復合
科技期刊保持其專業特色是明晰生存空間的重要方式。沒有專業的論述難以讓讀者信服,因此科技期刊首先需要在專業性上下功夫,概念科學、準確、清晰,才能夠讓同行精準把握研究進展,能夠讓邊緣學科的學者汲取營養。如果論文粗糙,科學性不足,邏輯混亂,隨意性太強,就無法讓專家認可,只能會以訛傳訛,貽笑大方。在專業化的基礎上,盡可能增強可讀性,以一氣呵成的效果寫就論文,就會讓同行學者愛不釋手,交叉學科的讀者也能很好領會,其研究成果的輻射效應將成倍放大,無論對本專業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者、現場技術人員還是對邊緣學科的專家都會起到建設性作用,間接推動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的轉化。
3.2 專業化和科普化兼顧
長期以來,專業化和科普之間似乎是一對矛盾。其實對科學家而言,其研究成果能否被接受,傳播能力和方式發揮了很大的作用。《Nature》為了使科學變得更為普及,有意識地要求作者不能以晦澀的專業用語撰寫論文。科技發展史上,少數頂尖的科學家如牛頓、愛因斯坦可以用深奧的語言闡述其研究成果,而由其他媒體記者來詮釋其成果的價值;對于大多數科技工作者,則需要具備科技傳播的能力,并能夠用豐富的形式讓受眾接受。筆者在與哈佛大學、德州奧斯汀分校等知名大學教授的科技合作過程中,發現他們的表現力非常強,能夠把深奧的科學流暢地表述,并與聽眾互動,顯示了卓越的溝通交流能力。《石油勘探與開發》在論文的編輯過程中,把可讀性和易讀性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讓讀者能夠容易抓住論文和研究成果的精髓,在此過程中也就擴大了科技的傳播廣度和 深度。
3.3 全媒體的科學傳播效應
新媒體時代,對于科技期刊而言不但不能回避,而是要積極融合,這是時代給科技期刊擴大讀者群的機遇。近2年來,多家報紙關閉顯示了新媒體的強大沖擊力。部分編輯認為,科技期刊無需擔心,因為有科技背景。這種想法萬萬要不得。從甲骨到竹簡再到紙媒、網刊,文字的載體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21世紀以來,媒介在迅速更新,網絡剛剛興盛20年,移動終端就走向新時代,未來的變化將會更加迅速。就像紙質時代還在抱著竹簡一樣,守舊不能使科學的傳播速度加快,只能是不合時宜。相反,如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一樣,現在開啟了ipad版、電子期刊、手機移動版等,并在營銷方式上進行了較大幅度變化,主要就是順應年輕讀者的閱讀習慣,同時考慮到老讀者的習慣,不同版本的比例進行著不斷調整。全媒體時代的來臨,預示著科技傳播方式和速度將產生顛覆性的變化,過去紙質科技期刊的發行量只有以千計,網絡時代電子期刊則以萬計,而以移動終端為主要載體的公眾號動則以幾十萬、上百萬計,顯然這已經是革命性的變化。科技期刊人應該感到這是一個偉大時代的新機遇,及時把握和順應讀者的閱讀習慣轉向,可以讓讀者群以幾何級數增長,而不是抵觸和 守舊。
3.4 期刊國際化的傳播力
隨著中國科技水平的進步,科技期刊國際化近年來受到期刊界和國家的高度重視[16-17]。但是走向國際,首先就要研究國外讀者群,國際出版規范、國際學術界的閱讀習慣、思維習慣都需要熟悉,同時保持自身的特色。對于石油期刊而言,石油專業與世界接軌較早,石油行業的國際合作較多,本專業的國內外規范比較一致,《石油勘探與開發》發表的論文更多的在細節上完善,以及英文的達雅層面上下功夫。目前對國際讀者群重點定位在專業學者,并逐步按國別細分讀者群落,同時期刊在專業覆蓋面和研究地區等方面盡可能在首選創新性好的論文前提下能擴大范圍,讓每一期都能琳瑯滿目、花樣翻新,而不是僅限于某些熱點地區和熱點研究領域。這樣能夠吸引到更多專業和國家的讀者,也能夠讓不同專業和國家的讀者看到與自身相關的研究成果,并從中獲得啟發和借鑒。當然,英文刊力爭進入國際知名數據庫也是增加期刊傳播范圍很重要的機會,《石油勘探與開發》被Ei收錄后,國際知名度開始上升,2012年為SCI數據庫收錄后,期刊的傳播范圍逐年遞增,近年來論文年下載論文總數增長速度加快,2016年為6.4萬篇次,較上年增長35%,2017年17.6萬次,是2016年下載量的2.75倍、而且以歐美國家增幅最大,讀者已遍及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等94個產油氣國家與地區。
4 結論
期刊歸根結底是為讀者服務的,無論是推動科技進步還是科技產業化都是通過讀者來傳播和完成。期刊為誰服務無形中體現了期刊特色。高度重視讀者的閱讀感受、閱讀習慣和關注的持續性是辦刊人需要長期不懈的研究課題,而積極為讀者服務、劃分讀者群落、為不同類型的讀者提供差異化服務是期刊得以發展的有效路徑,而個性化服務則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以石油期刊為例,把讀者群落細分為國內專業讀者、國際專業讀者、交叉學科讀者、決策領導層讀者、現場產業技術人員讀者、行業基層讀者、社會讀者等7種類型,并針對不同類型讀者提供了差異性服務方案,為期刊在助推國家石油科技創新和產業化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為提升中國石油科技在國際學術舞臺的顯示度、爭奪國際科技話語權等方面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陶范.學術期刊讀者與作者互動的表現形式[J].編輯學報,2009,21(4):292-294.
[2]陶范.學術期刊讀者與作者互動的價值[J].編輯學報,2010,22(3):198-199.
[3]蒂麗熱芭.刊物辦給什么人看——談談期刊的讀者定位[J].編輯學刊,2010(4):50-51.
[4]黃耀紅.期刊的讀者定位[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04,25(5):81-85.
[5]何小軍,沈惠云.出版體制改革中科技期刊讀者的地位重塑[J].中國出版,2010(13):42-44.
[6]張士瑩,張軍.高校科技期刊的讀者觀[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3):29-31.
[7]朱進彬.淺談學術期刊的讀者群問題[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70-71.
[8]王寶欽.科技期刊讀者群的構成分析與開發策略[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5,17(11):64-66.
[9]沈蕓.科技期刊的讀者定位[J].學報編輯論叢,2005(00):303-306.
[10]續維國.高校學報應具有美國科技期刊的讀者意識[J].編輯之友,1996(2):28-30.
[11]郭鐵成,吳倩,熊芝蘭,等.如何擴大科技期刊的讀者覆蓋面[J].編輯學報,2004,16(6):443-444.
[12]慕容冰.擴大地理學術期刊讀者群的思考[J].科技與出版,2001(3):30-31.
[13]呂曉明.如何擴大醫學期刊的讀者群[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4,15(3):327-329.
[14]劉翠玲,宋文平,鐘偉.如何擴大科技期刊的讀者群[J].編輯學報,2001,13(2):102-102.
[15]范義筠.試談期刊讀者工作向多種服務方式的轉變[J].圖書館學研究,1988(4):38-39.
[16]尚曉宇.培養外文期刊讀者群體的途徑與方式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8(5):95-97.
[17]董麗波.關于擴大外文期刊讀者群的思考[J].圖書館,2002(4):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