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競開
摘 要 《國家寶藏》的熱播掀起了一股“文物”熱,這檔節目關注大眾對文物知識與傳統文化的認知,旨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今“快節奏、碎片化”的背景下,可謂是一股“清流”。文章將對《國家寶藏》和之前同樣取得不錯口碑的《國寶檔案》進行對比分析,得出其中成功的原因與路徑以及不足,從而更好對將來的文化綜藝給予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歷史文物;國家寶藏;國寶檔案;故事化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4-0016-02
文物是了解一個國家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展現一個國家歷史文化的立體名片。但是由于文物本身性質的枯燥以及晦澀,導致文物資源的保護與推廣收效不佳,相關知識的普及度不夠高。文物類電視節目也同樣由于節目題材的原因收視率慘淡。
1 《國寶檔案》
1.1 《國寶檔案》內容簡介
《國寶檔案》欄目是一檔集權威性、故事性、觀賞性的日播欄目。該節目主持人任志宏站在大屏幕前向觀眾訴說著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一個個與國寶文物有關的傳奇故事。以國寶文物講述中國歷史,不僅吸引了普通的中國觀眾,還通過央視國際頻道面向全球播出,讓全世界觀眾了解了東方古國燦爛的歷史文明,7.1%的最高收視率雄霸相同時段電視節目收視之冠[1]。扎實嚴謹的節目內容也獲得了豆瓣8.6分的評分。
1.2 《國寶檔案》節目特點
1.2.1 節目形式新穎簡練
過去歷史文物類節目一般一期節目在1小時以上,而《國寶檔案》卻另辟蹊徑,選擇縮短節目時長來把節目做精,一般每期集中在13分鐘左右。短時長節目是為了迎合當下觀眾的閱讀觀看方式,快節奏的生活和逐漸縮減的專注度使部分觀眾無法花費大量時間觀看一檔欄目,特別是相對枯燥的歷史文物類欄目,節目巧妙地縮短了時長,從而爭取了更多觀眾的觀看。對于節目形式,《國寶檔案》對節目形式進行創新,選擇“解說+故事“的方式對文物進行介紹,這樣就突破了之前單一鑒定文物式的節目形式,對一個文物采取專題性重點介紹,又利用觀眾更好的消化吸收,不至于應接不暇,讓觀眾在很短的時間就能記住關于文物的相關知識。
1.2.2 專業性與通俗性相結合
作為歷史文物類節目,首先要保證高度的專業性。制作團隊不僅由具有一定的文物知識儲備與文物鑒賞素養電視臺工作人員組成,同時,為了保證節目的專業性與嚴謹性,節目制作團隊還專門聘請了多位文博專家做節目顧問。專家團隊可以幫助制作團隊準確無誤地講述文物知識、歷史知識,而且也對比較有價值地文物選題進行商討與推薦。節目制作團隊則是站在觀眾的角度思考問題,力求使節目在專業的基礎上通俗易懂,更多地面向普羅大眾,節目的選題貼近生活,貼近時代。
1.2.3 內容真實具有代表性
節目制作團隊在敲定節目選題之前,都會經過提出推翻到再提出再推翻的過程,在多輪細致入微地討論后才會商討出結果來,制作團隊會根據文物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收藏價值等進行選摘,而且還需要考慮一定的代表性,比如《探秘京城古剎——乾隆巧修白塔寺》《探秘皇家陵園——“尷尬”的慕東陵》等,一些具有歷史價值而且具有代表性的往往會優先播出。另外,為了保證節目的真實性以及讓觀眾產生代入感,節目組還需要對國寶級文物的去向和傳承軌跡進行實地跟蹤拍攝,以強烈的紀實感和現場感給觀眾第一手的資料,帶領觀眾走近國寶,探尋國寶的秘密。比如在節目組在拍攝《國寶檔案—光輝歲月》系列節目期間,攝制組先后深入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舊址、桂園、周公館、白公館、渣滓洞、蔣家院子等10余處文物點取景;認真聆聽“11.27大屠殺”脫險者郭德賢、孫重講述脫險經歷;采訪文物專家,解讀《參政員毛澤東在渝市之動態》不可替代的文物價值、歷史價值、資料價值。
《國寶檔案》尊重文物歷史的本真,既沒有隨心所欲地胡編戲說國寶的傳奇故事,也沒有從奇聞軼事的往事鉤沉中制造噱頭來吸引眼球。精心制作播出的每一期節目,既不是枯燥的歷史文物資料堆砌,也不是國寶重器順序排列編年史或流水賬,而是從對浩如煙海的典籍史料進行的嚴謹考證中、從在各地博物館的仔細搜尋中、從在歷史考古現場與專家學者的深入探討中提煉出來的精品。
2 《國家寶藏》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有言:“電視節目的泛娛樂化使受眾在娛樂的同時喪失著自己的精神、信仰和靈魂。娛樂節目如一味追求娛樂性,忽視節目文化品位及審美價值,受眾在感官體驗之后易出現精神虛無感。”[2]在當今閱讀碎片化、淺層化,審美過度娛樂化”的背景下,娛樂綜藝節目吸引了大批的流量與資源,而文化類綜藝節目無法獲得持續性熱度,因而,《國家寶藏》對傳統文博進行保護與宣傳,通過綜藝節目的形式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2.1 《國家寶藏》內容介紹
《國家寶藏》這檔節目共10期,每集節目主要聚焦一家博物館并介紹這家博物館的3件鎮館之寶。節目邀請全國九大知名博物館館長坐鎮背書點評,采用當紅演員演繹情景短劇加上素人守護人與國寶的平凡故事相結合的形式,講述國寶的前世傳奇今生故事。融合了演播室綜藝、紀錄片、戲劇等多種藝術形態,開創了“紀錄式綜藝語態”,實現了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讓“文物活起來”。
2.2 《國家寶藏》節目特點
2.2.1 流量明星與頂級專家加盟
明星作為公眾人物,具有一定的號召力與關注度。觀眾和粉絲群體會根據明星的加入產生興趣,因而選擇關注某個節目,這種號召力可以大大提升觀眾的收看人數,使節目組更好的利用他們帶來的明星效應制造話題,在社會媒體上進行造勢,從而增加收視率。同時,節目還請了故宮博物院等9位全國知名博物館館長為節目站臺,這無形中大大增加節目的權威性與信服力。明星加專家的豪華陣容為節目話題度的暴漲與收視率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強強聯合的陣容也是之前節目沒有出現的。
2.2.2 中國風與現代感結合
首先,節目開場就給觀眾展示了恢弘大氣的開場視覺設計,舞臺效果不僅讓現代感與科技感完美結合,還融入了中國風元素,這種舞美使觀眾處于身臨其境之感,收看節目就能觸及到一件件充滿厚重感的文物,體會其中的文化韻味。每一件文物地背后都有一段創作故事與背景,對文物背景故事的了解有助于全方位的了解這件文物,而單純的由主持人講述或者VCR播放會使其具有說教意味,導致傳播效果大打折扣。節目組選擇請當紅演員情景短劇的形式呈現,在尊重原有事實地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虛構,生動地再現了當時地創作、產生背景,給觀眾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
2.2.3 多渠道營銷,分眾深耕
在對節目進行營銷的過程中,制作團隊選擇了B站等視頻網站與社交媒體等平臺進行話題造勢,也取得很不錯的效果。節目組很用心的選擇了B站作為宣傳平臺,B站是我國最大的彈幕視頻網站,目前活躍用戶達到了1.5億,每天視頻播放量超過一億,彈幕總量超過14億,用戶平均年齡17歲,75%的用戶年齡在24歲以下。B站的受眾群體很大一部分喜歡古風、喜歡追星,文物與明星的結合方式恰好符合了B站受眾的需求與品味,同時,愛發彈幕進行也是B站用戶的一大特點,節目中乾隆鑒于乾隆爺非常迷戀,在人家的作品上刷彈幕(題字、蓋章),無形中就抓住了B站用戶的特點,找到了自己的分眾市場。播出僅一天,就已獲得20多萬點擊和2.9萬的密集彈幕應援。另外,《國家寶藏》也進行“臺網結合”戰略,中央三套周日晚間 19:30黃金檔首播,隨之上線于各大網絡視頻平臺,電視臺與視頻網站通過共享媒體內容和受眾,進行交互式傳播,達到了1+1>2的傳播效果。
3 結論
通過兩檔歷史文博類節目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到故事化的敘事方式呈現到觀眾面前是兩檔節目所共有的特質。故事化敘事能夠使故事更加的生動有活力,賦予故事新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在對文本敘事的再加工過程,將文字語言通過視聽語言來重新建構故事的時空,從而使文本敘事更具有具象性,更加生動,更加吸引觀眾,這種獨特的敘事方式對電視節目,尤其是綜藝節目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3]。歷史文博類節目由于節目性質的晦澀與枯燥,擺脫“文物鑒定+專家點評”的單一模式是當下亟需解決的問題。《國寶檔案》《國家寶藏》分別結合自己實際情況采用情景劇演繹、明星加盟等形式對節目進行創新,在收視率與觀眾口碑上均取得了不錯的反響,這些都是今后此類節目值得借鑒的要素。
參考文獻
[1]何麗.電視冷門節目高收視的成因分析——央視中文國際頻道《國寶檔案》引發的思考[J].新聞戰線,2017(4):100-101.
[2]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北京: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苗騰.電視綜藝節目故事化敘事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