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新
摘 要 災難報道因災難的突發性、破壞性和沖擊性而具有異常巨大的新聞價值,它的傳播效力和影響力也是超常的。而隨著數字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社會進入了以移動互聯網為主的新媒體時代。新媒體的出現對傳統媒體災難新聞的報道從方法、形式和內容方面都有巨大的影響。
關鍵詞 媒體融合;災難新聞;變化和演進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4-0020-02
1 災難新聞概念界定
“災難”一詞在當下之所以被這樣用于日常用語中,我認為它往往包含了兩層意思:第一層是事情的不可預見性,強調了災難的未知性、突然性,它絕對是意料之外的,這是發生前;第二次層是事情的發生往往帶來了非常嚴重的后果和損失,對人類而言最重要的莫過于生命和財產的毀滅,即災難的發生往往會造成大量的財產丟失和人員傷亡,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惡劣的影響,這是發生后。這么說來就符合了新聞的特性,有了“災難新聞”的說法。
劉海貴教授認為災難新聞可以分為自然災害報道和人文災害報道兩部分,認為“所謂災害新聞,即以災害孕育、發生、發展、危害及預防、抗災、減災等人類與之斗爭為題材的新聞體裁”,這樣界定了災難新聞的范疇。
2 災難新聞報道理念的轉變
對災難新聞的報道,從20世紀60年代到現在經歷了很大的變化。當下學界對災難報道逐步發生的已有轉變有普遍認同的看法,大致以1978年、2002年和2008年為3個轉折點,分為4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從新中國成立以后到1978年,這個期間的新聞媒體報道宗旨是“黨本位”,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幾十年,為了政治因素,新聞媒體和黨、政府是團結起來的,注重“宣傳教化”意義,著力弘揚、提倡和宣傳黨的政策好,國家成就高,這個時期“災難新聞”可以說得上是一塊禁區。
第二個時期是從1978年到2002年,也就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信息”這個概念引入新聞媒體報道,使得新聞是傳遞信息的這個功能被擺上桌面,對于災難新聞報道回歸災難本身也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這個時期新聞媒體逐漸從“黨本位”過渡到“事本位”,從“災難不是新聞,抗災救災才是新聞”這么一種思想中回歸災難本身,開始注重受眾的知情權,注重災情信息的時效性。
第三個時期是從2002年到至2008年,以“SARS非典事件”為一個標志性具有歷史意義的轉折點。非典事件曾因為信息公開遲緩、信息不透明造成人員財產的損失以及強烈的社會恐慌。吸取了之前的教訓,中央電視臺開始公開國內SARS疫情的最新擴散情況與防范措施、防治情況,使得人民的生產、生活慢慢駛入正規。
第四個時期是從2008年到現今,也就是以“5·12汶川大地震”為分界點的災難新聞報道新時期,這個時期傳統媒體融合了新媒體的力量,尤其是電視媒體的報道理念尤其凸顯。地震災害發生的第一時間,全國各類媒體就及時出動,投入了極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爭相對災情進行廣泛、全面的報道,在動作迅速之余還力爭報道的客觀、準確性,同時融入了超長時間現場直播、央視記者不顧危險上前線采訪,現場報道與政府救援指揮行動同步進行的過程,反映出了現在這個時期災情報道的新變化:力求真實客觀,從新聞媒體塑造出的“擬態環境”還原新聞和災情最真實的面貌。
3 新媒體語境下呈現方式的轉變
3.1 手機直播
隨著移動互聯網日益興起、普及,繼電視直播后,手機直播也日漸成為電視新聞報道中重要的視頻圖像來源。
2016年6月的湖北暴雨災害,騰訊視頻專門成立了一個“拍客小組”,用來跟進拍攝、直播暴雨的災情,在網絡信號不受干預的情況下,“拍客小組”的成員始終處于災情現場的第一線,彌補了電視媒體專業設備繁瑣、趕赴現場不及時的空缺。但“拍客小組”的視頻雖在及時性上略勝一籌,但因為其拍攝者和拍攝設備的不專業,包括畫面的抖動,畫質不清楚等問題都一并出現,所以在專業性上還有待改進。并且手機直播都是一些碎片化的傳播模式,電視頻道只能引用一小部分的視頻資源,而難以形成宏觀系統的報道。
3.2 無人機拍攝
仍然以2016年的“湖北暴雨”事件為例,相較于騰訊“拍客小組”的略顯業余性,作為湖北省內最具權威地位的電視媒體湖北衛視,在面對即將到來的長時間強降雨情況下,當即決定與湖北公共頻道、新聞頻道并機推出“迎戰強降雨”直播特別節目,節目中多次使用無人機拍攝視頻畫面,在拍攝的呈現方式上作為一個創新點廣受人們關注。
無人機拍攝的畫面具有成像好、清晰度高、大比例尺、小面積和高現勢性的優點,在災情的拍攝中,無人機能夠最大程度的彌補人工定點拍攝的不足,克服地勢、場地的困難,拍攝出多角度、全方位并且高清的汛情場面,加之它的穩定性、安全性突出,轉場非常方便容易。無人機的輕型化、智能化更是給拍攝帶來了極大的人員財力節省,拍整體汛情和宏觀圖像時,就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VR全景技術
在“湖北暴雨”災害事件中,斐渥傳媒制作的針對武漢實時汛情的VR全景直播吸引了人們的眼球,這次全景的拍攝手段利用了無人機三小時不間斷的航拍和地拍,使想要了解汛情的社會公眾能夠全方位的了解漬水、雨情的實時情況。當下VR技術并沒有被應用于電視新聞的報道,但我個人粗淺地認為VR是今后能夠顛覆電視新聞行業的一個核心技術,尤其是對災難性報道的應用。
VR技術為用戶提供了一個全能的視角,VR的新聞產品使得記者不單單是新聞的報道者,不再隱身于文字和攝像機背后,而也成為新聞現場的一部分,用戶通過VR收看到的新聞,甚至可以看到記者的視線看不到的角落,比記者能得到更多的信息。通過VR報道下的災難新聞,則比直播來的更具震撼力,不僅高度還原災難現場的真實性、客觀性,更把社會公眾模擬到了受災前線,激發人們內心的善良與關懷,更容易將以前被動接受的災情信號轉化成需要貢獻一份力量的行動中去。
3.4 3D技術以及動畫模擬技術
因為災難事故的瞬時性、不可還原性造成的無法拍攝,同時有時也出于對記者人身安全的保護,為了能讓受眾能更加直觀的感受到災難給社會和人民帶來的影響,電視媒體近年來廣泛將3D制作以及動畫模擬技術應用于災難性的報道。
如2011年7月23日的“溫州動車追尾”事件,通過動畫模擬技術,最大程度地還原了動車追尾整個過程,使觀眾能直觀的感受到這一災難的嚴重成果,了解這一事件的來龍去脈。此外在2015年“天津港爆炸”這一事件報道中,同樣也采用了動畫模擬技術,用動畫對天津港爆炸對人體及周邊環境造成的沖擊力進行模擬,使整個事件的報道更加直觀生動。
3.5 圖解新聞
圖解新聞的信息整合功能和可視化功能,為觀眾全面深入了解災難情況提供便利。2013年鳳凰衛視開辦《圖解新聞》板塊,為觀眾挖掘新聞背后的故事,同時以圖像的形式,更直觀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在“馬航”事件的報道中,鳳凰衛視通過對搜集整理公開的信息,以圖解新聞的方式,梳理出了馬航MH370客機時間線兩處疑問。同時,央視新聞、鳳凰衛視及其他地方媒體在對“天津爆炸”的相關報道中,也采用這樣一種邏輯性與可視性兼備的報道方式。
4 結論
總體來看,關于“新媒體語境下電視災難新聞的報道”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基本上研究著眼點大同小異,具有一定的重復性現象。而近年來新媒體興起,對電視災難性事件的報道的沖擊作用不容小覷,其報道的各方面轉變也十分顯著,所以從整體上對此現象進行一個分析,對電視媒體的轉型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本文將從報道理念、報道技術、報道渠道以及謠言凈化的方式四個方面來論述電視媒體對于災難性報道的轉變,并通過多個
個例論證說明,探討電視災難新聞報道在新時期的 轉變。
參考文獻
[1]呂振坤.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合力下的災難新聞報道[D].上海:復旦大學,2014.
[2]黃妍,楊霞,鄭海潮.論我國災難新聞報道理念的轉變[J].新聞研究導刊,2014(11).
[3]董天策,蔡慧.基于新媒體領域發展現狀探究我國災難新聞報道模式的轉變與突破——以汶川地震為例[J].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09,11(4):9-13.
[4]林三芳.新媒體環境下我國災難新聞報道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148-154.
[5]郭亞萍.災難報道與新聞專業主義與精神的回歸——以雅安地震電視直播報道為例[J].今傳媒,2014(6):55-56.
[6]欒軼玫.關于災難新聞報道的角度選擇[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997(12):63-64.
[7]劉海貴.中國新聞采訪寫作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2008:32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