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靜



摘要 目的:探討自由體位在產婦分娩中的應用效果。方法:收治產婦122例,根據不同分娩體位進行分組。參照組采用傳統臥位,研究組實施自由體位。結果:研究組患者順產率顯著高于參照組,剖宮產率明顯較低(P<0.05);研究組患者干預后3個產程及總產程用時顯著優于參照組(P<0.05);研究組產婦干預后疼痛各級評估比例顯著優于參照組(P<0.05);兩組產后新生兒正常比率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研究組無新生兒重度窒息癥狀發生(P<0.05)。結論:分娩女性給予自由體位,可有效促進順產,縮短產程,緩解產婦痛苦,并降低患兒窒息率。
關鍵詞 自由體位;分娩;產婦
相關研究指出[1],國內外多家醫院鼓勵產婦采取自由體位,根據自己喜好及舒適感進行調整,不同體位可預防產婦低血壓、胎兒窘迫等并發癥。此外,自由體位可增強產婦骨盆的活動性,改善產程狹窄問題。為改善產婦妊娠結局,對我院產科接診的122例產婦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5年11月-2017年10月收治產婦122例,按照不同體位分為兩組,60例采用傳統體位為參照組,62例采取自由體位為研究組。參照組產婦年齡21- 40歲,平均(31.72±4.56)歲;孕周38 - 42周,平均(39.85±0.61)周。研究組產婦年齡20-40歲,平均(31.49±4.58)歲;孕周37-42周,平均(39.81±0.60)周。研究組與參照組產婦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分組比較。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輕松分娩指導》標準[2];②妊娠>37周,且胎兒體重估計在2500-4000g;③均為單胎妊娠及初產婦。
排除標準:①胎兒窘迫、巨大兒及胎兒發育異常者;②合并高血壓疾病或心、肝、腎臟器疾病者;③胎盤早剝、產道異常及官腔肌瘤癌變者。
方法:參照組產婦宮口開至3 cm后,協助患者取截石位,第二產程開始可指導產婦雙手抱膝,至第三產程時轉為截石位。研究組采取自由體位,告知產婦其含義、優點、相關措施及體位方法;第1產程開始后多走動,并進行胸式、慢加速式、閉氣用力及哈氣法等呼吸訓練;當宮縮活躍期加強,進入第二產程后可根據產婦喜好及舒適感在丈夫或導樂師的幫助下選擇前傾站立位、蹲位、半坐位、屈腿半臥位、支撐式前傾跪位、側臥位及側俯臥位等自由體位,并進行有節奏的閉氣用力呼吸;露出胎頭后更換為截石位,并配合哈氣方法完成分娩。其間安排助產人員密切觀察產婦及胎心狀態。
評估標準:對兩組產婦妊娠結局、不良反應進行評估分析;比較第一產程、第二產程、第三產程及總產程用時;觀察產婦產程前后疼痛程度及產后不良情況;使用新生兒Apgar評分方法過程新生兒皮膚、心理、呼吸、肌張力及反射能力,0分為重度窒息,10分為正常。
統計學方法:通過SPSS 15.0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分析,(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所得計數資料按率(%)表達,并使用χ2檢驗;P<0.05為對比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產婦妊娠結局對比:研究組產程順產率顯著高于參照組,且剖宮產率較低(P<0.05),見表1。
兩組產程對比:研究組產婦第一產程、第二產程及總產程用時顯著優于參照組(P<0.05),見表2。
兩組分娩疼痛對比:研究組產婦分娩疼痛各項分級占比與參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新生兒Apgar評分對比:研究組產后正常新生兒比率96.77%,顯著高于參照組的83.33%,研究組無重度窒息現象(P<0.05),見表4。
討論
近年來分娩體位成為產科醫學研究的重點問題,認為分娩體位對產程、分娩結局、母嬰安全具有關鍵作用。產程的進展是否順利,對產婦及新生兒結局造成直接的影響,特別是初產婦相關經驗不足,易產生心理及生理壓力,增加神經介質的分泌,導致富縮強度增大,并延長產程,產生強烈的疼痛感[3]。此外,產婦本身的耐受力及身體情況不同,產生的疼痛感覺也存在差異,疼痛可導致子宮出現收縮牽引,從而造成子宮壁血管堵塞現象,形成子宮缺血缺氧,進一步影響新生兒健康。我國相關專家指[4],產婦在分娩過程是否存在痛苦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對疼痛的控制則增強產婦與新生兒的生命安全度,也是每例產婦與胎兒的權利。我國順產藥物鎮痛實施方案剛剛起步,與發達國家運用效果相比具有差異,且我國剖宮產率較高,相關數據欠缺,且多個研究表示分娩過程中運用麻醉藥物可導致產程延長。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產婦對無痛分娩的要求持續增高。當前臨床多運用截石位緩解患者疼痛,并最大程度暴露會陰,利于助產士觀察及接產,但產程時間較長,特別是初產婦,第二產程可持續1-2h,持續該體位可導致靜脈回流受阻、減慢,影響血循環,進一步影響分娩結局及胎兒健康。本次研究結果說明產婦分娩中使用截石位有加重新生兒窒息的風險。
自由體位分娩法是根據產婦的自身感受進行體位的更換或選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產婦的不適感及精神壓力,從而促進產婦順利生產。鄭君等指出,自由體位可最大程度減輕產婦疼痛感、預防低血壓及胎兒窘迫的發生,同時增強子宮收縮力,促進胎頭下降,縮短產程,提高順產率。本次探討研究組產婦運用自由體位,根據舒適度及喜好結合憋氣用力呼吸增強宮縮,促進胎頭下降,結果中順產率顯著高于參照組,4級疼痛率明顯較低,且研究組產婦3個產程與總產程用時顯著優于參照組;產后新生兒窒息發生率較低。進一步說明自由體位分娩方式更安全、有效,并能縮短產程,減少產婦分娩痛苦。
綜上所述,妊娠產婦在分娩產程中運用自由體位,可增強子宮收縮力,縮短產程時間,提高順產率,并減輕產婦疼痛、減少新生兒窒息等并發癥,療效顯著,臨床可進一步拓展運用。
參考文獻
[1]丁建軍.導樂分娩聯合音樂療法在產婦分娩過程的應用[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3(3):56-57.
[2]楊瓊宇.楊丹宇.輕松分娩指導[M].呼和浩特:內蒙卉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3]徐映.羅衛明,凌潔.第二產程產婦自由體位分娩效果的分析[J]中國醫師雜志,2014,16(11):1563-1565.
[4]黃卓華,盧荔婕,胡順平.等.自由體位在產程中的實施及分娩效果[J].廣東醫學,2016,37(15):2313-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