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文雪

摘要 目的:探討萎胃康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價值與血液流變學效果。方法:收治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72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用胃樂寧、多酶片治療,觀察組采用萎胃康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和血液流變學變化情況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應用萎胃康治療效果理想,而且對血液流變學影響較大。
關鍵詞 萎胃康;慢性萎縮性胃炎;血液流變學
慢性萎縮性胃炎為消化系統疾病,是癌前狀態,且此病變無法逆轉,要根據患者反應差異選擇有針對性的藥物進行治療[1]。本文將72例患者分成兩組,應用不同藥物治療進行對比研究,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72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6例。對照組男25例,女11例;年齡30-60歲,平均(48.15±7.11)歲;病程1-10年,平均(6.98±2.23)年;根據胃萎縮程度可以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分別為18例、10例、8例。觀察組男24例,女12例;年齡31-60歲,平均(48.33±7.05)歲;病程1-10年,平均(6.45±2.47)年;根據胃萎縮程度可以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分別為17例、9例、10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比較研究。
方法:①對照組給予胃樂寧、多酶片治療,3片/d,經過4個月治療后,對治療效果進行統計。②觀察組給予萎胃康治療,藥物成分有黨參、茯苓、黃芪、仙鶴草、炒白術、甘草、丹參及白芍、白花蛇舌草等。以水煎服,口服1劑/d。根據中醫辨證,胃陰不足藥物組方中增加烏梅、石斛;脾虛胃寒增加干姜、白芷;有干嘔癥狀增加半夏、竹茹等[2]。
觀察指標:根據相關標準將兩組治療效果分為痊愈、顯效、有效、無效。①痊愈:癥狀消失,經胃鏡檢查胃黏膜炎性反應消失,病理發現胃萎縮情況消失;②顯效:癥狀減輕,經胃鏡檢查胃黏膜炎性反應有明顯的減少,經病理檢查胃萎縮情況明顯減少;③有效:癥狀有所好轉,經胃鏡檢查炎性反應有所好轉,經病理檢查胃萎縮情況有所好轉;④無效:癥狀未見好轉,炎性反應未見好轉,胃萎縮情況未見好轉。治療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3]。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情況,檢測指標包括全血黏度、還原黏度及聚積指數。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17.0統汁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觀察組痊愈13例,顯效10例,有效10例,無效3例,治療總有效率91.67%;對照組痊愈5例,顯效5例,有效16例,無效10例,治療總有效率72.22%。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總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血液流變學變化情況對比:觀察組全血黏度、還原黏度、聚積指數指標等血液流變學變化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討論
萎縮性胃炎在中醫中隸屬于“胃脘痛”和“痞滿”的范疇,多認為和長期飲食不調、情致不暢及相關疾病等有著密切的關系。中醫辨證主要是脾虛、肝郁和濕熱、陰傷、血瘀等病因,臨床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確診本病分成肝胃不和型、脾胃虛弱型和脾胃濕熱型、胃絡瘀血型、胃陰不足型等,配合脾胃不足為血病,久病人絡必瘀及內傷脾胃百病生等中醫理論,總結本病治療人手處為肝胃不和和脾虛瘀滯,選擇萎胃康治療也是起到調氣、活血和解毒的病理作用。由于此病在脾胃,所以本病發病基礎為脾胃功能虛弱,而血瘀是病理產物,久病會導致氣陰耗傷、津枯、絡損,患者臨床會表現出腹脹、暖氣和納差、便干等癥狀,所以臨床治療也要以益氣養陰和疏肝解郁、化瘀生新為基本原則。萎胃康中君藥為人參,可以幫助人體促中氣速生;白術和山藥可以起到益氣健脾養陰的效果;白芍和炙甘草等可以起到疏肝止痛的效果;三七和丹參等可以起到通絡止血和化瘀生新的效果;雞內金和砂仁等可以起到消食醒脾效果,避免虛不受補。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調氣為健脾氣和疏肝氣、和胃氣、消滯氣,升清降濁,組方內黃芪和黨參等藥物可以起到藥效;活血為養血活血、化瘀通絡,組方內白芍和丹參等藥物可以起效;解毒指祛濕濁和解疫毒,組方內半枝蓮和黃連可以起效。所有藥物共同作用,有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
綜上所述,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應用萎胃康治療效果理想,而且對血液流變學影響較大,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謝文松.萎胃康膠囊內服外用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85例療效觀察[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13,30(5):41-43.
[2]林海燕,趙巖,于佳寧,等.萎胃康逆轉慢性萎縮性胃炎的EGF機制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13,40(2):337-339.
[3]郭敏,李墨航,劉明磊,等.萎胃康顆粒對幽門螺旋桿菌陽性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血清GH、PGI/PGⅡ的影響[J].遼寧中醫雜志,2017,44(11):2324-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