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毛 蟲子
“明明只是調侃,卻被當作嘲諷。我的表情只是想表明我不情愿,她們卻理解為我在生氣……好吧,我不說話了,她們又說我使用冷暴力。”
“明知自己沒錯,卻很在意別人的誤解。即使別人沒誤解自己,自己也會往壞處想。”
“別人問我問題,我一時不知怎么回答就會選擇沉默,結果他們說我故意不理睬人。”
被誤解,就是這樣傷人。就像把釘子釘在墻上,即使把釘子拔出來,痕跡也在那里。
為什么會被誤解呢?
很多人平時不太注重語言的嚴謹性,誤解就這樣產生了。當要講出一句話時,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誤解,我們還是要先在腦海里思考一下表達出來是否合理。說得快不如說得有質量。另外,我們還需要盡量避免使用有歧義的詞語。比如,有人會說“我覺得你很好笑呢”。這個“好笑”有人理解成“有趣”,有人理解成“笑料”,需要加一些鋪墊或后綴表達清楚。
有時候,某些肢體語言只是我們的一種習慣。肢體語言包括目光、面部表情、身體運動、姿勢等。例如:某次我想找老師談點事情,老師回頭看了我一眼就走了。我想:我是不是惹他生氣了?后來問他,他卻說:“沒有啊,就是那會兒正有事。”這就是典型的因肢體語言引發的誤解。
“你應該懂我說什么。”“我不懂啊,你不說,我怎么懂?”這是自認為熟悉的兩個人之間的對話,但它又往往是引起爭吵的兩句話。
大多數人存在一種假設,即認為彼此之間的溝通是透明的。在溝通過程中,信息發出方有時并沒有真的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到位,但他們以為自己的感覺和需求能夠被接收方清晰地感知到。實際上,接收信息的一方是被迫在非常有限的信息量中對發出方做出判斷的,因而容易判斷失誤。“當你抱怨他人沒有真正明白你的意思時,你可能同樣沒有明白對方在想什么。”一位社會心理學家說。
被誤會后怎么辦?
被誤會后第一反應就是委屈或憤怒,急著想解釋清楚,然而本來就已經有誤會了,在情緒操縱下的不理智行為往往導致誤會加深。那該怎么辦呢?
冷靜下來。通過正常的宣泄方式讓自己恢復理智,平復心情,接受被誤會的事實。
分析誤會原因。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像一個通信系統。經常聽“別人說”,相當于在信道中加入噪聲,很多時候噪聲大得可以湮沒信號。于是,信息接收者接收到的就是嚴重畸變或者不完整的信號了,再經過他的大腦(帶著各種你想不到的主觀色彩)的解碼,輸出的信息就是信息接收者的結論了。這時,你需要分析哪里出了問題。是從一開始自己就錯了,還是表達方式出了問題?或者是別人的以訛傳訛,甚至是信息接收者的解碼方式不對?
解除誤會。最好的方式是心平氣和地直接溝通,前提是雙方都愿意溝通。一般來說,誤會者感覺不到自己誤會了,還以為事情就是他所看到和想到的那樣。所以,誤會者不愿意溝通的時候不要強行溝通。寫封信或者郵件,把你想說的寫下來,再傳給對方。至于對方看或不看,那已經與你無關。這樣既不會給對方造成直接溝通的壓力,又給了對方思考的余地,也讓對方知道你的誠意。
最后,在無數次被誤會之后,你開始學會用科學方法了解自己和他人。在生活中,你會用觀察、訪談加上證據收集的方式盡量完整地了解一個人或一件事。如果你不是有意造成誤解,也努力去消除誤解了,對方卻還不領情,那就順其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