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星辰
摘 要 影視配音作為有聲語言創作的一個分支,是通過配音演員對影視作品人物形象、故事背景、情節起伏有把握下的,貼合畫面的聲音再創造,能夠有效地深化影視作品的傳播價值和觀賞體驗。而影視配音工作,是影視作品制作中的重要環節。然而影視配音作為后起之秀,在系統性和先進性上略有欠缺,而且很多影視配音工作者僅僅見字出聲,并沒有真正的完成情真意切、貼合角色的有聲語言藝術創作。影視配音本身就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本身就受整體制約性的限制。文章就影視配音的實踐中如何恰切的演繹角色,完成多樣化的藝術創作展開分析和論述,希求對于我國影視行業發展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 影視配音;聲音彈性;有聲語言;情感運用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4-0069-02
影視配音在現當代已經成為很多優秀的外國影視作品進入國內公眾視野必要環節,同時也是提升外國作品影響力,擴展國內受眾國際認知和眼界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下面從聲音彈性、角色塑造、情感運用3個角度,討論如何正確的完成影視配音作品創作中的藝術化創作與多樣化表達。
1 聲音彈性是基礎
隨著我國影視傳媒行業的不斷發展,我國影視配音演員隊伍也在不斷壯大,配音藝術逐漸成為影視劇吸引觀眾的獨特表達形式。在配音藝術中,聲音必須具有彈性,臺詞文本才能活化而不至于生硬,而這一切的基礎就是“聲音彈性”。
從播音學角度進行解釋,“聲音彈性是指聲音的外在表現形式對于內在蘊含的內容實質和思想感情的適應和變化能力”。影視配音的有聲語言創作中,不同的影片內容、不同情節、不同人物角色的塑造都要求配音演員利用不同的聲音進行適配和貼合,因此,配音演員必須要有能夠根據不同角色、不同情感狀態調整聲音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以聲音彈性為基礎的。
1.1 聲音彈性的作用
在影視配音的藝術創作中,聲音彈性是聲音貼合畫面、貼合人物、貼合情節的必要基礎,是能夠匹配影視作品情感變化的必要條件。在影視作品中,圖像信息主要負責提供事發場景、外形信息等視覺感知部分,難以跨越時空的束縛,做到對于影片情節和整個敘述流程的把控和交代。然而人的有聲語言表達,則跨越了時空的界限,因此說借助聲音彈性可以起到擴展畫面信息量的作用。
1.2 聲音彈性的獲取
聲音彈性除了受到主觀意識的引導和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一種生理性的發聲能力,因此發聲能力的拓展是獲取和提升聲音彈性最有效的方法。
發聲能力的擴展重點在于氣息和吐字。氣息角度,傳統有聲語言的藝術創作講究胸腹聯合式呼吸,然而在影視配音的藝術創作中,氣息的深淺、力度都要根據不同的畫面和角色情感狀態加以變化;吐字角度,講究字頭叼住彈出、字腹拉開利器、字尾到位弱收,而吐字能力的變化即掌握不同程度的咬字和吐字力度,不同的方法,以期達到聲音彈性的變化。
2 形象塑造是關鍵
在具備了多樣化的聲音表達的前提和基礎下,更重要的是影視配音要能夠配合畫面,要能貼合影視作品中對于人物角色的塑造,無論時外在形象、年齡、職業、甚至是性格都要考慮,都要通過聲音進行貼合和恰切的展現。因此說,如何利用聲音進行貼切的形象的塑造,是影視配音創作中的關鍵。
2.1 用聲與形象匹配
配音者的專業稱呼為“配音演員”,換言之不僅僅是聲音的提供者,更是用聲音塑造出一個個形象,進行角色塑造演繹的創作者。也不僅僅是單純的按照文本和劇中人物的臺詞和節奏進行僵硬有聲表達的機械化工作者,更重要的是利用自己原有的聲音,配合影視作品中的畫面,進行二度創作和形象塑造的“加工再造者”。
所以這個過程就需要配音演員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要能夠運用語言的內部技巧,在配音中通過調動自身的情感,以聲傳情,以情帶聲,以氣托聲,氣隨情動,聲隨情走。即“情聲氣”的完美統一,自然結合。
2.2 音色與角色匹配
角色不同,作品中展現的形象,背景,性格都會不同,而配音演員必須通過自己音色和用聲的變化,將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角色進行區別,同時要讓音色貼合影視作品中不同的角色定位。
在中國的許多影視作品中,影視人物的性格和配音演員的性格在用聲音表現時偶合度是一致的,這種一致性的表現可以被視為音色與角色匹配的最佳狀態。由于影視作品本身的畫面信息,會給人比較固化的視覺刺激,因此就限制配音演員音色上必須貼合人物形象的角色設定。配音演員用恰切的演繹狀態和音色,極大地豐富了影片中的人物,使之變得立體、生動、真實可感。
2.3 口型與畫面匹配
除卻聲音外在表現形式上的技巧要求之外,影視配音創作還需要重視的一個細節是口型和畫面的匹配對應。因為影視配音與一般的有聲語言創作是不同的,不是單純的聽覺感官的藝術,而是必須依附于畫面才能得以展現,因此必須做到聲畫同步,做到自然協調完美統一。配音演員必須熟悉作品中每個人物口型動作的節點,口眼配合把握時機,做到口型和發音時長的匹配。
3 情感運用是根本
3.1 把握人物的性格
一部影視劇作品中,每個人都性格各異,如果配音演員對作品人物的性格特點把握不準確,則會直接影響其配音中情感的運用以及效果。
因為從聲音的外在體現來看,人物的不同性格特點會直接導致聲音形式的區別:友好溫和的人,一般語調比較平緩,音域偏中下部位,氣息比較沉穩,語速也不會過快;而相反,暴躁易怒的人,語調較為夸張,氣息容易上浮不穩,語速變化波動巨大。因此,在處理不同角色的人物語言時,要注意靈活運用不同的音色,調整發聲共鳴的位置。
同時,影視作品中角色的性格絕對不是僵化的一成不變的,比如說神秘巨星中的母親角色,她前期溫柔善良,接受命運,面對父親是低三下四怯怯懦懦;面對女主的時候,溫柔的鼓勵和對女兒的愛溢于言表;而后來女兒要求她離婚的時候,則是不可思議的氣憤和失望;最后在機場,決絕果敢,思想的覺悟與一往無前的勇氣,則是需要實在的氣息,展現堅決的意志力。從頭到尾,語氣隨著人物內心而變化,因此用聲方面也要注意貼合人物性格的 變化。
3.2 把握人物的背景
配音中情感的有效運用,還需要深刻把握人物背景。比如:從時代背景看,古裝電視劇對于人物語言、禮儀等方面的要求較多。以我們課堂上練習的經典古裝連續劇《瑯琊榜》為例,由于故事所處背景是南北朝時期,地點在皇宮,所以臺詞方面更偏向于古語成分,而古語的簡潔和凝練就要求在影視配音創作表達中語言節奏的緊湊。《瑯琊榜》中,李立宏老師配音“梁帝”這一角色,其中有一個片段是梁帝得知越妃企圖對霓凰郡主圖謀不軌進行陷害。身為一國之主的氣憤,對于越妃怒其不爭的無奈和失望,李立宏老師的配音表現的恰到好處、淋漓盡致。這就是理解了人物背景,進而有助于恰當的表達。
3.3 把握畫面的情景
而想要做到這些,想要充分的貼合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狀態,就必須全身心的調動,從內到外的配合。無論是聲音的上的外在表現,內心的情感波動,以及表情、動作、肌肉、神經都要完全積極地運動起來,配合影視作品進行演繹。
在最近非常火的一檔綜藝節目《聲臨其境》中,梅婷還原了當初配音《唐山大地震》中李元妮的那一幕,在開始配音前,梅婷喝水、脫鞋、下跪一系列動作為進入角色情緒而做準備,配音時她的肢體動作、面部表情都與劇中角色同步,“她沒有在配音,而是在演、在塑造”。因此說,把握畫面,全情投入,積極調動,由內而外,才能真正的創作出有感染力的配音作品。
4 結論
影視配音藝術創作其實就是“戴著鐐銬跳舞”,正如王明軍老師說過的:“影視配音藝術的規定制約性和整體適應性是相互依存,緊密相連的”。當然,對于影視配音創作中,畫面、人物角色、故事情節、作品背景等諸多限制創作的因素,要秉持尊重但不死板、遵循但不僵化的原則,在諸多因素統共構成的這一副“鐐銬”之下,盡量追求創作的真實、多樣與自由。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對影視作品的核心的理解,對于畫面的配合,對于角色形象的內心把控和尊重,就顯得尤為重要。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讓影視配音的藝術創作不再局限,才能真正的將藝術變得生動,變得多樣而立體。
參考文獻
[1]安然.影視配音中的聲音彈性[J].視聽,2016(7):143-144.
[2]黃晶.淺談影視動畫專業課程中的情感教學運用[J].藝術時尚旬刊,2014(2):259.
[3]熊艷.影視配音的聲音塑造[J].今傳媒(學術版),2013(6):120-121.
[4]崔志剛.談談影視配音[J].當代電視,2005(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