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區域創新能力在新常態下的發展,需從其影響因素展開研究,全方位的分析區域經濟創新能力的發展途徑、因此,本文將從創新文化、科學技術、科研人才、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企業自主創新以及可持續發展這六個維度來展開研究,其中,創新文化是內在靈魂,科學技術是技術支撐,科研人才是動力支撐,政府和市場共同作用,既是基本保障又是向導作用,企業自主創新是利刃,可持續發展是終極目標。
經濟進入新常態下,全球經濟的區域化、一體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作為國民經濟發展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區域經濟的創新發展能力尤為重要,直觀表現就是增加財政收入、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以及生態環境的改善,由此可見,尋求區域經濟創新能力發展的新途徑成為重心所在。整體上看,經濟新常態包含著經濟增長速度的轉換,由過去的超高速增長或是高速增長轉化為一種中高速增長;產業結構調整,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轉換;經濟增長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資源配置由市場起基礎性作用到市場的決定性作用;經濟福祉由非均衡型向包容共享型轉換。這五個特征也預示著經濟新常態下的區域經濟發展要加大創新力度。(劉洋.新常態下的區域經濟發展觀[J].宏觀經濟管理,2016(04):102-103.)
在這里,我們提到的區域經濟能力創新,不僅是技術創新,還包括制度創新,是集合區域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一體的創新能力。區域經濟創新能力的提升,不僅對該區域的企業、農業生產者甚至區域產業結構產生積極影響,而且對于我國的經濟對外開放程度和經濟綜合實力的提升有重大意義。由于各區域在進入經濟新常態時的步伐節奏不同,因此要針對各區域不同的經濟特點,因地制宜的高效的做以改變。(郝聽.新常態下藍色經濟創新驅動發展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6(02):85-86.)
1新常態下區域經濟創新能力的新發展、新途徑。
1.1創新文化被賦予新的內涵,與時俱進。
文化底蘊是一個國家厚重感的體現,也是區域經濟創新能力的指示牌,正確的創新文化觀念可以指引區域經濟創新能力的良好發展。傳統的創新文化缺乏活力、缺乏新意,創新精神的匱乏以及原創理念的缺乏,導致創新能力的發展不明顯。(陶長琪,周璇.要素集聚下技術創新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非線性和溢出效應研究[J].當代財經,2016(01):123-124.)樹立自主創新的價值觀,在獨立性的基礎上保證區域經濟創新的活力,在整合的過程中形成區域經濟創新價值觀的統一體,創造出一個包容、進取的創新環境,以同心圓式的影響力擴及各個行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楊子榮,代軍勛,葛偉,陶鑄.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動力切換研究——基于區域差異視角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15(06):96-97.)
1.2新常態下的技術支撐,有效提升區域科技創新能力。
新常態下的經濟狀態,更注重我們馬克思主義哲學上所說的“質”的飛躍,只有當量變達到一程度時,才可能有質的飛躍,而現在,我們國家的經濟追求的更多是高質量的經濟中高速增長。這是大數據的時代,在區域經濟發展中,也利用其平臺實現了資源互補和效益最大化,通過大數據平臺將各個創新機構如企業、政府、金融機構等連接起來,達到創新的互惠合作,信息資源共享。(楊朝峰,趙志耘,許治.區域創新能力與經濟收斂實證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5(01):98-99.)
打破各個主體間的獨立狀態,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及信息共享,可以將各個手中的內部資源整合再創新出新的資源,同時,不可避免的風險可以有效分散,風險共擔,合作共贏,在實現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的同時創新力同步進行。
1.3新常態下的動力支撐,深人貫徹落實“人才強同”的戰略。
近幾年高考教育制度的改革不斷偏向專業化人才,高職院校的招生比重大大上升。由此可見,新常態下的區域經濟人才培養已經不單單是傳統的高校培養模式,而是要學習國外企業將科研與高校對接,實現校企合作的模式;再者,對于一些高職院校,管理者及社會人士要轉變對高職教育的觀念,坦白來說,高職院校的教育更符合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可以直接的培養技術型、應用型人才在各個領域上發揮作用,處理好高職院校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才能更好的協調區域創新能力的發展。官方數據表明,隨著時代的發展,高職院校的數量越來越多,國家也對高職院校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致力于培養專業型人才,最大限度地應用在各個領域,為以后經濟發展乃至成為國家競爭力重要因素之一做出貢獻。
“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是經是經得起時間檢驗的,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更要注重人才。
2新常態下政府和市場的新型關系。
新常態下的經濟模式以市場為主導,政府起輔助作用,深刻貫徹落實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制定經濟政策時,對于區域經濟向新常態方向發展的聚集領域應給予側重,充分發揮其協調能力。市場在經濟發展中起導向作用,讓“看不見的手”逐漸轉向需求決定型,而不再是供給模型,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速要放緩,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這說明經濟增長的驅動力更在于創新能力,在市場的作用下,資本必然會更傾向于創新型產業,而中國產業結構未來將去向何方也將取決于市場的選擇。
3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的利刃一企業創新。
企業的創新能力關乎一個地區區域經濟創新能力的發展,隨著市場準入規則的放寬,中小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生長,為區域經濟發展增添了新活力。
在宏觀上,通過實施專業化的產業分工,提高生產效率,加大對科研技術的投入,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充分利用當地科研機構的優勢資源,實施校企合作的戰略,將人才資源留用在合適的崗位。
就微觀層面來說,最重要的便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特別是在知識產權、品牌效應、質量標準方面。知識產權可謂是一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充分體現,積極開發新產品,申請專利保護,激發創新人員的熱情,也給予他們知識成果以肯定,更好的推動企業科研技術成果的進步。品牌是一個企業的發展靈魂,當你的品牌效應做起來時,人們口口相傳,自媒體的傳播速度一點不亞于付費媒體。品牌靠質量,而要保持品牌的持久力則要依靠產品創新,不斷賦予產品以新的生命力,建立健全品牌保護機制,激勵企業的產品創新。標準是衡量一個產品好壞及在行業內所處的地位,產品標準的好壞是企業產業化道路上不可避免的一道坎,歸根結底來說,還是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基礎上不斷提高技術標準,準確把握科研創新的進展方向。(金浩,張貴,李媛媛.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格局與創新驅動的新趨勢——2014中國區域經濟發展與創新研討會綜述[J].經濟研究,2014(12):78-79.)
4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
新常態下倡導“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合理處理經濟、資源、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人才優勢,提高經濟效率的同時降低成本,將資源密集型產業逐漸向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轉變,打造新型的區域經濟循環體系。如東北重工業基地,山西的煤礦開采等,過度的破壞生態環境必將導致大自然的“報復”,尊重客觀規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妥善考量實踐活動的目的性,做到人與自然,經濟與環境的和諧健康發展。(洪銀興.論中高速增長新常態及其支撐常態[Jl.經濟學動態,2014(11):147-148.)
綜上所述,本文從新常態下經濟的靈魂性、技術支撐、動力支撐等六個方面來研究區域經濟創新能力的途徑。在精神層面,樹立創新意識,加大對科研技術的資金投入力度,以創新文化為內在支撐,增強區域內各企業的合作競爭意識,良好有序推進創新發展;以可持續發展為終極目標,統籌協調經濟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王燕,滕福星.論區域經濟發展的自主創新文化需求[J].經濟縱橫,2006(14):96-97.)在基礎層面,政府首先應做好帶頭作用,積極發揮其保障作用,不斷完善經濟相關法規法責的制定,促進經濟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市場應發揮決定性作用,使得有限的資源在各行業間達到最高效的配置,起到導向作用;大數據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為各個企業的資源共享提供良好平臺。在主體方面,企業、科研機構和各大高校是中堅力量,高校和科研機構為企業輸送科研人才和科研成果,而企業為其提供資金支持和科研方向,三者有機統一,共同促進區域經濟創新能力的發展。
總的來說,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需要依靠區域經濟的創新推動,因此,要在創新的源頭節點上做好建設性工作,不僅是科研人才的培養,更要使科研成果物盡其用,推動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