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一帆 彭燕萍 杜淑華 秦萍 陳立勇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集體心理治療的療效。方法:收治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100例,隨機平分兩組。對照組進行傳統康復模式診治,研究組在此基礎上采用集體心理結合自我效能干預選行治療。采用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住院精神患者康復療效評定量表(IPROS)、精神分裂癥陽性癥狀量表(SAPS)和陰性癥狀量表(SANS)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治療3個月后,研究組和對照組BPRS、IPROS、SAPS和SANS總分值均顯著降低(P<0.05);且研究組總分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集體心理結合自我效能干預治療,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狀況和社會功能,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 集體心理治療;慢性精神分裂癥;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
慢性精神分裂癥是在諸多精神疾患中最常見的一種,其主要表現在多種方面異常,包括思維、知覺、行為及情感[1]。該病較易復發,且復發后患者較易表現出社會功能缺陷的情況,達53%。近年來將集體心理治療作為矯正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不良認知非常有效的治療方式。集體心理干預可以通過團體的作用,結合集體心理和行為,改善患者的心理障礙,更有利于患者身心健康和全面康復。本研究主要針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集體心理治療干預,患者的BPRS、IPROS、SAPS和SANS評分明顯得到改善,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5年5月-2017年6月收治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100例,采用隨機分配原則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0例。研究組男14例,女36例;年齡32-65歲,平均(54.5±7.5)歲。對照組男15例,女35例,年齡33-67歲;平均(56.5±6.5)歲。所有患者入選標準如下:①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相關診斷標準;②排除其他精神及嚴重軀體疾??;③患者病情經系統的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后處于康復期,以陰性癥狀為主(SANS評分≥48分)。兩組患者的年齡與性別等基本資料都有可比性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集體心理治療方法:對照組進行傳統康復模式診治。研究組在傳統康復模式基礎上采用集體心理結合自我效能干預進行治療,對患者進行詳細的分工并定期實施系統培訓,實施方法如下。①多項積極的文體活動被用于患者,如棋牌類、唱歌KTV、球類、麻將及智力游戲等活動。②針對患者開展行之有效的基本生活能力培訓,比如按照要求起床、用餐、洗漱、用藥以及睡眠等。對按照要求完成較好的患者,可適當給予一定獎勵。③開展各種社會交往能力培訓,給予患者一個舒適和溫馨的治療環境,進行彼此交談,能有效消除患者不良反應?;颊哌M行定期自我感情的表達,并且相互之間進行意見和感受交換。針對患者進行3個月的療程,集體心理干預1次/周,1h/次。
自我效能管理方法:首先建立每個患者的個人基本信息情況,讓患者參與相應的護理干預方案制定,并由醫護人員實施,使患者能夠主動、積極地參與治療,引導患者參與日?;旧钣柧?,最終依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合理調整。其次讓患者參與社會行為訓練,根據電視影像中的示范指導患者進行言語交流,使其能準確表達自我感受,同時在自我效能管理訓練過程中對獲得明顯改善的患者給予及時鼓勵和禮物獎勵。最后保證1次/周同患者溝通訓練過程中的感受,觀察、了解他們病情的變化情況,并及時調整培訓計劃。
觀察指標: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3個月時分別進行BPRS、IPROS、SAPS和SANS評定。BPRS共包含16項內容,采用分數1-7分的7級評分法;IPROS采用5級評分法,共含36項因子,通過總分對患者療效和社會功能方面缺陷程度方面進行判定,分數越高表示社會功能缺陷越嚴重;對病情緩解程度的評估采用的是SAPS和SANS。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結果
治療3個月后,研究組和對照組BPRS分值均顯著降低(P<0.05);研究組的BPRS分值比對照組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治療3個月后,研究組和對照組IPROS分值均顯著降低(P<0.05);研究組的IPROS分值比對照組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治療3個月后,研究組的SAPS和SANS分值比對照組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討論
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會有感情淡漠、不愛干凈、缺乏愛好、生活無規律等陰性癥狀,常規的抗精神病藥物治療能對患者的臨床癥狀有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不能得到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2]。由于精神分裂癥具有易復發和病程遷延的特征,所以慢性精神分裂癥通常以緩慢方式發展,最終病癥表現為衰退。如果不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將會導致患者學習、工作甚至生活能力的完全喪失,而且在記憶方面和智力方面也會受到嚴重損害。目前慢性精神分裂癥的病因及病理機制不清楚,因此對精神病患者進行根治是很難的。雖然通過康復鍛煉在臨床上可以得一定的療效,但很大的開拓領域和提升空間仍存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干預領域[3]。
選擇本醫院在2015年5月-2017年6月已經收治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100例,采用隨機分配原則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0例。對照組進行傳統康復模式診治,研究組在傳統康復模式基礎上結合集體心理干預進行治療。使用BPRS、IPROS、SAPS和SANS來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治療3個月后,研究組和對照組BPRS、IPROS、SAPS和SANS總分值均顯著降低(P<0.05);研究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臨床干預治療后的BPRS、IPROS、SAPS和SANS總分值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而證明針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集體心理治療,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狀況和社會功能,最終能使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參考文獻
[1]崔永新.家庭關懷度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影響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2):84-85.
[2]陳樹喬,陳式鈿,翁客華.綜合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自我效能感的影響[J].護理學報,2010,17(3A):63-65.
[3]童小均.人性化護理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12):1665-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