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雯薇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廣東 深圳 518000)
宮頸癌是目前導致婦女死亡的第二大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僅次于乳腺癌,且表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國內外研究學者證實,人乳頭瘤病毒(HPV)的感染與宮頸癌的發生具有高度的相關性,是宮頸癌發生的必要條件。其中,持續性高危型HPV感染是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主要發病原因[1]。近年來,細菌學研究發現,陰道微生物環境對HPV感染具有顯著的影響。在腫瘤初期,機體的全身免疫功能尚未改變,而宮頸局部已存在一定的免疫抑制,因此,研究HPV感染患者與陰道菌群、宮頸局部免疫功能的關系,對盡早發現相應病變,準確預測癌變風險,及其早期干預和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間,自覺陰道瘙癢就診我院行分泌物檢查同時行宮頸篩查的患者,依據病理診斷結果,宮頸HPV陽性患者602例,175例確診為宮頸上皮內瘤變(CIN),其中,宮頸低級別上皮內瘤變組(LSIL組)69例,年齡27~64歲,平均(50.6±10.5)歲;宮頸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組(HSIL組)106例,年齡29~65歲,平均(51.2±11.8)歲;10例確診為宮頸癌,年齡30~67歲,平均(52.1±10.9)歲;另417例HPV陽性患者宮頸細胞學檢查結果正常,年齡29~67歲,平均(52.4±11.9)歲;另選取宮頸HPV陰性且宮頸活檢正常者85例作為對照組,年齡31~69歲,平均(52.3±11.4)歲。各組研究者的平均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入選者均已婚或有性生活史,自愿參與本次調查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妊娠和哺乳期婦女;子宮切除及有宮頸手術史的患者;長期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的患者;有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的患者。
1.2方法:陰道菌群的檢測是采用懸滴濕片法檢測滴蟲,采用革蘭染色法檢測霉菌、細菌性陰道病(BV)、淋球菌、乳酸桿菌;試劑盒檢測解脲支原體(Uu)、人型支原體(Mh)、衣原體;宮頸局部免疫功能的檢測是選擇患者的宮頸分泌物,采用免疫組化法檢測sIgA、CD4/CD8值;免疫因子檢測是采用ELISA法檢測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干擾素-γ(INF-γ)、白細胞介素-2(IL-2)及IL-10。

2.1不同組別研究對象陰道菌群的檢出情況分析:表1結果表明:所有研究對象均未檢出淋球菌,無法分析其與HPV感染之間的聯系;HPV陽性宮頸正常組、LSIL組、HSIL組、宮頸癌組患者的細菌性陰道病、解脲支原體、衣原體的檢出率和乳酸桿菌的陰性檢出率與對照組比較明顯增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細菌性陰道病、解脲支原體、衣原體檢出率的增加及乳酸桿菌的陰性檢出率的增加與HPV感染病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而HPV陽性宮頸正常組、LSIL組、HSIL組、宮頸癌組滴蟲、霉菌和人型支原體的檢出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滴蟲、霉菌和人型支原體的感染與HPV感染無必然聯系。
表1不同組別研究對象陰道菌群的檢出情況分析[例(%)]

組別例數滴蟲霉菌BVUuMh衣原體乳酸桿菌對照組853(3.53)5(5.88)8(9.41)7(8.24)6(7.06)5(5.88)3(3.53)HPV陽性宮頸正常組41713(3.12)27(6.47)78(18.71)①83(19.90)①34(8.15)65(15.59)①45(10.79)①LSIL組692(2.90)5(7.25)15(21.74)①14(20.29)①7(10.14)15(21.74)①10(14.49)①HSIL組1064(3.77)7(6.60)35(33.02)①28(26.42)①12(11.32)26(24.53)①25(23.58)①宮頸癌組101(10.00)10(10.00)5(50.00)①3(30.00)①1(10.00)4(40.00)①3(30.00)①
注:與對照組比較,①P<0.05
2.2不同組別研究對象宮頸局部免疫指標比較分析:表2結果表明:LSIL組、HSIL組的sIgA水平明顯高于正常組,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宮頸癌組的sIgA水平顯著低于正常組和CIN組,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CIN作為HPV感染后宮頸浸潤癌的癌前狀態,患者的免疫水平顯著高于正常標準,而隨著HPV感染的持續,發展為宮頸癌的患者,患者的免疫應答水平大幅下降。而LSIL組、HSIL組和宮頸癌組CD4/CD8值≥1者的比例,與對照組比較明顯降低,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HPV感染發展為宮頸癌的可能原因之一是宮頸局部細胞免疫功能下降。
表2不同組別研究對象宮頸局部免疫指標比較分析

組別例數sIgA(x±s,g/L)CD4/CD8[例(%)] <1 ≥1 對照組852.9±0.812(14.12)73(85.88)HPV陽性宮頸正常組4173.3±0.987(20.86)330(79.14)LSIL組694.1±1.0①23(33.33)①46(66.67)①HSIL組1064.5±1.1①43(40.57)①63(59.43)①宮頸癌組100.3±0.1①7(70.00)①3(30.00)①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不同組別研究對象宮頸分泌物中TNF-α、IFN-γ、IL-2、IL-10的表達情況分析:由表3可見,LSIL組、HSIL組、宮頸癌組患者的 INF-γ、IL-2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LSIL組、HSIL組、宮頸癌組患者的TNF-α、IL-10 水平與對照組比較,變化不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隨著HPV感染宮頸病變程度的加重,Th1/Th2的比值漂移越來越明顯,進一步促進了宮頸病變的發生與發展。


組別例數TNF-αINF-γIL-2IL-10對照組8545.53±6.9158.61±7.88167.90±12.3813.26±1.06HPV陽性宮頸正常組41746.12±7.7253.01±7.18156.03±12.4413.87±1.10LSIL組6946.89±7.90②47.09±4.09①120.03±13.33①13.67±1.23②HSIL組10647.15±8.09②46.57±4.03①123.58±14.45①14.22±1.83②宮頸癌組1049.85±8.22②23.57±2.36①81.67±14.16①13.45±2.04②
注:與對照組比較,①P<0.05,②P>0.05
宮頸癌是婦女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我國每年約有13萬人新發現宮頸癌,隨著臨床對于宮頸癌篩查的重視程度的提高,早期宮頸癌的診斷率明顯提高,與之相關的研究也隨著增多[2-3]。人乳頭瘤病毒(HPV)是公認的導致宮頸癌的危險因素,據估計,至少75%的女性會在一生中的某個時期感染HPV,而絕大部分HPV感染患者為一過性感染,經過一段時間,HPV病毒會被自然清除,不引發任何病變;而只有10%的HPV感染患者會發展為持續感染,即感染持續2年以上,而這部分持續感染的患者將有5%可能最終發展為宮頸癌[4]。宮頸癌的發生是一個長期的、連續的過程,由癌前病變逐漸發展為癌[5-6]。因此,重視HPV感染患者的早期診斷和干預對于預防宮頸癌的發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是臨床醫生急需關注的問題。臨床研究已經證實,宮頸HPV感染與患者陰道內環境密切相關,正常的陰道菌群中90%為乳酸菌,乳酸菌只有處于優勢菌群的位置時,才可以有效分解陰道上皮糖原,從而保證患者陰道的酸性環境,使各種致病菌及條件致病菌難以繁殖,有效杜絕細菌性陰道炎的發生,同時保持陰道內環境的穩定。在正常的陰道內環境中,念珠菌不會致病[7-9],而當陰道內乳酸桿菌減少時,加特納菌和厭氧菌繁殖易造成混合感染。因此,通過陰道給予乳酸桿菌可以有效增加陰道內乳酸桿菌的數量,維持陰道菌群平衡,阻止有害菌的侵入,進而促進HPV感染患者的轉陰率,改善患者的預后。

綜上所述,HPV感染患者隨著宮頸病變的發生發展,陰道菌群結構明顯變化,細菌性陰道病、解脲支原體、衣原體的檢出率增加,乳酸桿菌屬明顯減少;CD4/CD8值≥1者的比例和INF-γ、IL-2水平明顯降低,表明陰道菌群失調、宮頸局部免疫功能的下降與HPV感染之間存在相關性,是宮頸病變發生發展的重要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