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偉金,呂秀金,葉海濤
(廣東省汕尾市第二人民醫院,汕尾逸揮基金醫院醫學影像科,廣東 汕尾 516600)
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是臨床常見的外傷,由于CR、CT等檢查無法清晰顯示韌帶,所以既往只能憑借經驗進行診斷。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關節鏡、MRI等技術的出現為韌帶的檢查提供了途徑[1]。關節鏡能夠清晰顯示關節腔、韌帶的病變,但是該檢查屬于有創檢查,無法作為篩查使用。MRI能夠清晰顯示韌帶且無創傷,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2]。為了觀察MRI診斷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的影像學特征及損傷分級情況,我院對60例患者進行了臨床研究,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隨機選擇2013年10月~2017年12月至我院進行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檢查的患者60例(71膝)進行臨床研究。60例患者中男37例,女23例;年齡18~77歲,平均(53.22±15.43)歲;交通意外31例,高處墜落10例,運動損傷15例,重物錘擊4例;雙側損傷11例,單側損傷49例;涉及左膝關節42個,右膝關節29個;病程2~72 h,平均(8.62±4.19)h。
1.2方法:所有患者分別給予MRI檢查和關節鏡。
1.2.1MRI檢查:設備為飛利浦1.5T achieva核磁共振檢測儀。患者仰臥,膝關節自然伸直,外旋15°角,使用膝關節相控陣線圈分別對患側膝關節進行冠狀位、矢狀位、軸位掃描,自旋回波序列T1WⅠ,TR 360 ms,TE 10 ms,質子密度加權PDW Ⅰ抑脂掃描TR 2 200 ms,TE 45 ms層數為14~16層,層厚4 mm,層間距0.4 mm,矩陣320×256,FOV18×18。冠狀位PDW Ⅰ掃描結果為主要參考。
1.2.2關節鏡檢查:患者MRI檢查后15 d內給予關節鏡檢查,所有患者均給予硬膜外麻醉,使用硬膜外穿刺針在髕上囊給予過關節穿刺,抽出滲出液,再向關節內輸入0.9% NaCl溶液,擴張關節腔。取脛骨上緣、股骨外踝前緣、髕腱外側緣構成的三角形中心點為穿刺點進行穿刺,插入關節鏡,對患者關節腔以及周圍骨骼、肌肉、韌帶進行觀察,必要時取病理活檢。最后排空關節腔中液體,拔出套管針,縫合創口。
1.3分析指標:以關節鏡檢查結果為標準,觀察MRI對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的診斷、分級診斷準確率以及MRI影像學特征。
1.3.1MRI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分級標準:①Ⅰ級:側副韌帶形態無改變,與相鄰脂肪組織分界清楚,冠狀面圖像呈帶狀低信號影像,僅在淺層韌帶走行區域出現稍高信號;②Ⅱ級:側副韌帶完整性和連續性較好,但在T1WⅠ上和PDWⅠ上呈現不規則的高信號影像,與相鄰脂肪組織之間分界模糊,韌帶纖維發生移位,與骨皮質之間不平行;③Ⅲ級:側副韌帶發生中斷或縮短,在T1WⅠ上和PDWⅠ上出現彌漫性高信號。
1.3.2關節鏡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分級標準:①Ⅰ級:患者側副韌帶形態無改變,但有出血、水腫病灶存在;②Ⅱ級:患者韌帶未斷裂,但局部韌帶有腫脹或彌散性腫脹情況出現;③Ⅲ級:膝關節明顯撕裂、出血,韌帶變粗、縮短,而且斷端發生痙攣,出現明顯的局部腫脹。

以關節鏡診斷結果作為標準,60例患者共計71個患膝,MRI共計檢出66個,檢出率為92.96%,與關節鏡檢查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損傷分級Ⅰ級、Ⅱ級、Ⅲ級MRI檢出率分別為91.67%、92.59%、100.00%,與關節鏡分級檢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MRI診斷與關節鏡對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檢出結果比較[例(%)]

分級例數損傷分級 Ⅰ級 Ⅱ級 Ⅲ級 總檢出MRI713325866(92.96)關節鏡713627871(100.00)χ2值0.0253.317P值>0.05>0.05
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均是由外力作用所導致,患者出現膝關節疼痛、腫脹等臨床癥狀,但在受傷初期,由于關節的腫脹變形與其他韌帶、肌肉的損傷不易區分[3]。側副韌帶對于保持關節穩定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損傷后不給予及時治療,對膝關節運動功能可能造成不良影響。
傳統的CR、CT檢查無法清晰顯示側副韌帶,而關節鏡作為有創檢查,患者不易接受。MRI既能夠清晰顯示韌帶,又屬于無創檢查,因此是膝關節損傷很好的檢查手段。從影像上看,正常膝關節韌帶是與骨皮質平行的條狀低信號影,當關節韌帶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時,會出現不同的影像學改變[4]。Ⅰ級損傷時冠狀面圖像呈帶狀低信號影像,僅在淺層韌帶走行區域出現稍高信號;Ⅱ級損傷時在T1WⅠ上和PDWⅠ上呈現不規則的高信號影像,與相鄰脂肪組織之間分界模糊,韌帶纖維發生移位,與骨皮質之間不平行;Ⅲ級損傷時側副韌帶發生中斷或縮短,在T1WⅠ上和PDWⅠ上呈現彌漫性高信號[5]。從本次研究中看,以關節鏡診斷結果作為標準,60例患者共計71個患膝,MRI共計檢出66個,檢出率為92.96%;在損傷分級上,Ⅰ級、Ⅱ級、Ⅲ級MRI檢出率分別為91.67%、92.59%、100.00%,與關節鏡檢查結果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MRI對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能夠準確診斷韌帶損傷并進行分級,為后續治療提供可靠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