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祎寒 西南科技大學文學與藝術學院
“突發事件”是指在人們缺乏思想準備的情況下突然發生的、對社會產生強烈影響、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通常可分為災害性突發事件(自然因素主導)和社會性突發事件(人為因素主導)[1],具有突發性、異常性、危害性和緊迫性等特點,因此也具有極高的新聞價值。
“突發事件報道”是指新聞媒體對突發事件做出的新聞報道,具有響應的及時性、輿論的引導性、報道的持續性和內容的豐富性等特征,具有第一時間傳遞、還原突發事件過程、安撫群眾情緒、引導社會輿論、配合救援行動和教育與警示等重要功能。
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公司一架重慶至拉薩的航班在9800米高空出現機械故障,駕駛艙風擋玻璃破裂。機組成員憑借過硬的飛行技術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駕駛飛機安全備降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所有人平安而歸。事發后半小時,《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發布了首條簡訊,經國內媒體鋪天蓋地的轉載后,迅速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在后續報道中,川航迫降事件也被多家媒體稱為“罕見奇跡”、“史詩級備降”,而核心人物機長劉傳健也被形容為“英雄機長”甚至“中國版薩利機長”。
本文以《四川日報》和《成都商報》對川航迫降的突發事件報道為研究對象,時間范圍限定于事發當日(5月14日)至事發后五日(5月19日);內容范圍限定于報紙報道(不包括客戶端、微博微信和網站報道);報道體裁、版面欄目均不限。
選擇這兩份報紙基于兩點理由:一是,《四川日報》是四川省級別最高的省級黨報,也是省內影響力最大的黨報。《成都商報》在“2016-2017中國報刊經營價值百強榜”上,名列全國都市報第二名,并連續十年進入該榜前三強,被譽為“西部第一大報”[2]。因此,兩份報紙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二是,相較于其他媒體,《四川日報》與《成都商報》最先通過其新媒體平臺發布該突發事件,在搶奪新聞源和時效性上略勝一籌,對后續報道也具有促進作用。
本文將采用內容分析法,抽取出兩份報紙5月14日至5月19日五天內的相關報道,從報道內容與版面編排兩方面,對比黨報和都市報在突發事件報道上的不同表現,并提出其值得借鑒的亮點與需要反思的不足。
1.報道數量
據統計,在5月14日至5月19日五天內,《四川日報》一共刊發了11篇報道,《成都商報》共刊發了16篇報道,每日報道數量如圖表1:
從圖表可以看出:報道總數上,《成都商報》較《四川日報》多出五篇,說明相較于黨報,都市報在突發事件報道上,所給予的重視程度、版面資源和人員分配較多;報道持續時間上,《四川日報》較《成都商報》多出一天,報道時長基本一致,說明黨報與都市報對突發事件均保持密切、持續的關注;報道集中度上,兩份報紙均集中于事發后第二日(15日),且當日《成都商報》報道數量較《四川日報》多出三篇,說明突發事件后的第一天是報道的最佳黃金時機,也說明了都市報在突發事件報道的策劃、力度和機動性上,更具有優勢。
2.報道篇幅
在報紙報道中,報道篇幅既可體現為文章字數的多少,也可體現為文字與相關圖表所占版面、欄目的數量多少與區域大小。在突發事件報道中,報道篇幅一般較長,常以專欄、半版、整版甚至連續組版的形式出現,以更完整和全面地呈現事件的全貌,并形成大氣、強有力的版面氣勢。
筆者按照版面區隔四分法,對《四川日報》與《成都商報》川航迫降事件的報道篇幅進行統計,結果如圖表2、圖表3:
從統計數據來看,兩份報紙的報道篇幅差異較大:黨報《四川日報》的報道篇幅有長有短,其中,不到四分之一版的短篇報道居多,半版和整版報道則相對較少;而都市報《成都商報》則完全相反,所有報道均為整版報道。這說明,黨報傾向于傳達事件的宏觀進展與引導社會的主流輿論,把握事件的“大方向”和“主要矛盾”;而都市報則更傾向于從不同角度呈現事件的全過程,用更多的采寫力度和更大的版面篇幅,傳遞事件的“細節”和“主要方面”。

圖表1:兩報每日報道數量

圖表2:《四川日報》報道篇幅

圖表3:《成都商報》報道篇幅
3.報道傾向
報道傾向是指,記者和編輯人員在策劃、采寫和編輯新聞的過程中,所體現出的情感和態度傾向,主要體現為正面、中性和負面三個維度。
在突發新聞報道中,正面傾向是指對突發事件中主要人物的積極作用予以贊揚、對相關管理部門的關心重視予以肯定、對事件的積極意義予以發揚,如對“英雄機長”劉傳健的贊揚;中性報道是指對事件過程進行冷靜、客觀的描述和還原,如從機長、乘務員和旅客的視角,對川航迫降過程中的事實與細節進行講述;負面報道是指對事件中的責任缺失、監管失職等消極意義予以警示、追究和批評,如對飛機風擋玻璃為何會爆裂以及C檢是否到位等進行問責(如圖表4)。
從數據可得知,兩份報紙的主要報道傾向均為中性,說明其均以客觀傳達事件過程為主;而《四川日報》作為黨報,正面和負面報道較均衡,利弊得失均有顧及,具有宏觀反映和客觀中立的官方性質;而都市報《成都商報》的負面報道較多,說明其更傾向于順應和滿足讀者對迫降原因的好奇和疑問,同時包含一些科普常識的內容,呈現出“市場化”“大眾化”等都市報固有的特點。
1.圖像
圖像是報紙通過攝影或繪畫手段所顯示的形象,與字符相比,具有明顯的視覺強勢,其具體形式有照片、繪畫、圖表、題頭、欄頭、版花等[3]。
在對川航迫降事件的報道中,《四川日報》運用了7幅圖、4張表,而《成都商報》運用了24幅圖、7張表,說明都市報相較于黨報更加注重對圖表的設計和使用,對營造視覺接觸中心、第一時間抓取受眾注意力以及增強版面表現力起到重要作用,而黨報在這方面處于劣勢。此外,《成都商報》運用統一醒目的文字、事件中飛機的大圖以及固定的框圖線條,對川航迫降這一連續性的專題報道設計了專欄樣式和欄頭,使其在整篇報紙中具有高辨識度,而《四川日報》的相關報道卻沒有形成相對固定統一的主題樣式。
總體來講,以《四川日報》為代表的黨報和以《成都商報》為代表的都市報在對圖像語言的使用頻率和技巧上存在差異,后者相交于前者更擅長使用圖像以增強版面的表達效果。
2.色彩
報紙版面中的色彩,不僅起到美化版面的藝術效果,同時也具有傳遞信息和表達情緒的功能。在川航迫降事件的報道中,兩家報紙的色彩運用都恰到好處:圖片和線條均選用了橘紅色、深紅色這一類引人注目、帶有警示和提醒意味的顏色,并暗指迫降事件的危險性和急迫性。但在留白藝術的處理上,《成都商報》較《四川日報》更加出彩,讓讀者在鮮明的對比與區分中,產生開朗、舒暢的閱讀審美體驗。
3.版面布局
版面布局是指同一版面上,文章、標題(包括大標題與小標題)、圖表、線條等要素之間的相互位置以及配合呼應關系,如常見的并列、鑲嵌、穿插、破欄等,對活躍版面風格、營造視覺接觸中心和增強版面表現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在版面布局上,兩份報紙既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
共同點是,兩者都擅于綜合使用多種布局方式,使版面圖、文、題之間的呈現效果更加和諧與精美。同時,提煉川航迫降事件的時間、空間和主體等關鍵詞作為欄目名或小標題,使文章在突出中心的同時,更具有邏輯性;不同點在于,《四川日報》的版面布局顯得較規整、嚴肅和呆板,而《成都商報》的版面布局則通過更豐富的布局方式和字體字號字色的特殊處理,顯得更靈活多樣與活潑生動。
1.在報道時效與數量上,突發事件報道要抓住黃金時機進行“猛攻”。通過前文的統計數據可得知,對于報紙而言,突發事件的報道黃金區間就是在事發后12小時至24小時內,這段時間權威主流媒體的相關報道較少,公眾的關注度卻很高,因此新聞的價值性也最大。媒體若及時響應突發事件,并抓住黃金時間進行集中報道,就能夠取得較大的認可度和關注度。
2.在報道內容與傾向上,黨報與都市報依據自身定位制定不同策略。黨報是黨政部門宣傳思想、引導輿論和解讀政策的宣傳工具,其主要受眾為黨政機關人員和政商人士,因此在報道內容與傾向上,側重于對事件整體過程進行宏觀、資訊層面的把握與呈現,并客觀中立地權衡利弊得失,以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和注意;而面向商業市場和社會大眾的都市報,則傾向于從不同角度去還原突發事件更多的細節、背景與相關事實,并以讀者的興趣點和關注點作為報道的重點,同時具有較強的人文關懷和情感滿足,具有傳遞事實、知識教化、休閑娛樂和情感滿足等綜合功能。

圖表4:《四川日報》與《成都商報》報道傾向統計
3.在版面編排上,盡量突出重點,形成個性。黨報與都市報在版面編排上存在很大的差異,這是主客觀因素所共同造成的。然而,要想贏得受眾更多的關注、給其留下更深的印象,就需要美術編輯在版面編排上多下功夫,黨報向都市報借鑒,都市報尋求進一步的創新。
1.內容同質化。在兩家報紙對川航迫降這一突發事件的多篇報道中,內容具有一定程度的同質化,且黨報相較于都市報原創策劃和采寫的內容較少。這要求媒體在應對突發事件時,具備更快的反應速度、更完善的報道策劃和更全面的原創采寫內容。
2.缺乏評論。評論是一張報紙的“靈魂”,對表達報道傾向、引導輿論和增強傳播力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在此次川航迫降事件的報道中,兩家報紙幾乎沒有刊發相關的評論報道,忽視了評論對豐富和深化報道主題、幫助受眾理性認知、引導輿論的關鍵作用。
3.警惕自媒體式浮夸報道。這一點雖主要體現在自媒體中,但都市報也要時刻警惕,因為都市報為了更大程度地迎合社會大眾的閱讀興趣,不免會出現捎帶浮夸性的報道用語,如此次川航迫降報道中《成都商報》不斷使用的“史詩級備降”“民航界的罕見傳奇”“奇跡英雄機長”等,這類詞的使用應該加多多以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