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琳 山西廣播電視臺
繼廣播之后,電視臺的崛起以及發展都是相當迅速的,尤其是20世紀以來,傳統的電視媒體以其豐富的內容以及表現力贏得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大有壓蓋廣播的趨勢,盡管現如今廣播依舊覆蓋全國,但其影響力已大不如前。
各地方電視臺除了轉播中央電視臺的內容之外,還需要結合地方特色,去創新節目,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比如湖南衛視,其針對的主要受眾為青少年,節目大多為青春偶像劇以及娛樂性較強的綜藝節目;而央視則將頻道以類別劃分為戲曲頻道、軍事頻道、法制頻道等。
近幾年的研究發現,人們的生活壓力逐步增大,對電視的關注多傾向于娛樂、綜藝類,為更好迎合大眾口味,各地方電視臺開拓了一個又一個的綜藝節目,甚至是抄襲國外一些知名的節目,比如最近很火的《創造101》,則是購買了韓國《Produce 101》版權,已經延續6季的《奔跑吧》(1-4季為“奔跑吧,兄弟”)也是借鑒了韓國的《running man》。看到了綜藝節目以及真人秀帶來的收視沖擊,眾多地方電視臺開始不斷去模仿火熱的綜藝節目,讓受眾一下子“挑花了眼”,不僅審美疲勞,還讓各個地方臺失去了應有的特色。
傳統的電視臺媒體除了有各地方電視臺的激烈競爭造成的壓力外,還有新興媒體帶來的壓力。智能手機的發展和普及給受眾帶來了更多的娛樂空間,微信、QQ、微博的使用讓人們的溝通更加方便;“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等視頻播放平臺能夠讓受眾隨時隨地觀看想看的內容;當下較為火熱的“快手短視頻”、“抖音”等成為了“寵兒”,不僅可以自己拍攝上傳相關視頻,還能夠觀看其他用戶拍攝的視頻。隨后網絡電視產生,傳統電視臺的收視率越來越低,越來越多的觀眾更傾向于看網絡轉播,而不是看電視直播。
電視廣告收入在網絡廣告的擠壓下近幾年出現了下降,但體量仍在1000億的水平,并且電視臺之間出現了明顯的分層,2015年前四大衛視收獲了268億廣告收入,占衛視廣告收入的 77%,收視率常年位居第一的湖南衛視16年廣告收入更是增長到了110億,4年內復合增速達到了20%(如圖1、圖2)。

圖1 電視廣告語網絡廣告對比

圖2 15年各衛視的廣告收入
與網絡媒體相比,傳統的電視臺媒體由于受到體制的約束,在招聘過程中往往都會采取單一的考試形式,缺乏自主性和規范性,對于能力較強的人才,難以在地方電視臺發揮實力。加之地方電視臺的相關工作人員對于互聯網的了解不深,思想比較禁錮,很難創造出新穎的節目,多是模仿當下火熱的節目,最終以“四不像”失敗告終。
與傳統報紙、廣播相比較,傳統的電視臺媒體擁有更強的時效性,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這種時效性更多體現在了新興媒體上,人們看到新聞用手機隨手一拍,上傳到網絡后便能夠借助互聯網的無界性得以迅速傳播,致使傳統的電視臺媒體獲取信息的方式較為落后。加之各個地方臺的新聞推送播放都有固定的時間,即使很早獲取到了相關的信息,也在等待放送的過程中失去了新聞原本的時效。
變革的時代就要秉承著創新意識,才能避免在激烈的競爭中隨波逐流。對于電視臺媒體來說,相關的媒體人的專業水平和素養都是比較領先的,只有不斷培養創新意識,才能在迎合大眾口味的同時以自身特色博取關注。例如在“我是歌手”火熱后各地方都在模仿歌唱類綜藝真人秀,湖南臺察覺到歌唱類綜藝真人秀已經逐步走向疲勞,戶外真人秀又被浙江衛視以及東方衛視打造火熱,要想尋求發展,必須要創新。后來湖南衛視推出“聲臨其境”原創聲音競演秀,不僅讓人們看到了湖南衛視的實力,還為國內的綜藝尋找了新的突破口。
如今大部分地方電視臺之所以沒有像湖南衛視、東方衛視這般發展,原因有二:一是沒有找準定位,二是沒有打造品牌。
找準定位,則是在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尋找適合的受眾,比如湖南衛視設置的“偶像獨播劇場”,多以都市情感、古裝偶像、家庭情感為主,其針對的便是白天時段的收視人群。
打造品牌,則是利用創新理念,迎合觀眾口味去打造一款火熱的節目,以便來打造自己的品牌。節目如果不想被其他地方臺所抄襲模仿,最好的方式便是結合本土特色,來打造專屬的電視節目。例如央視推出的《國寶檔案》,通過每期介紹一件具體的國寶文物來講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以及智慧,受到很多觀眾的熱衷追捧。
在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新媒體的不斷涌入沖擊著傳統電視媒體,互聯網的發展帶來了很多的機遇,同時也讓傳統的電視媒體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因此,相關的管理人員要能夠認清發展形勢,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轉型發展,利用新媒體技術,為傳統的電視媒體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