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阿聯酋特派記者 黃培昭 曲翔宇●本報駐美國、德國、俄羅斯特約記者 丁玎 青木 王臻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當地時間19日傍晚乘專機抵達阿布扎比,開始對阿聯酋進行國事訪問。“中國與中東從未如此親近!”“北京為何要對中東發起這場魅力攻勢?”阿聯酋和阿拉伯國家的媒體對此很興奮。正如習近平主席在阿聯酋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所說:“這是我今年首次出訪的第一站,也是我再次當選中國國家主席后訪問的第一個阿拉伯國家。”此后,習近平主席還將對塞內加爾、盧旺達、南非進行國事訪問,出席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次會晤,過境毛里求斯并進行友好訪問。這一連串的大國外交讓人稱羨:德國媒體形容這是“靜悄悄的大國外交,超級專業”,美國學者認為,中國正在非洲各國“傳播外交戀情”,而中東媒體和民眾形容說,中東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中轉站”,“就是要熱烈擁抱中國”。
地標建筑全“披”五星紅旗
“歡迎中國國家主席,迪拜標志性建筑‘裝扮起來!”阿拉伯衛星電視臺以此為題報道說,周三晚上迪拜的帆船酒店就“披”上了“中國國旗的顏色”,并在整個建筑上用燈光打出顯示“阿聯酋—中國周”中文字樣的紅色“橫幅”。此外,造型像畫框一樣的迪拜門、828米高的地標性建筑哈利法塔入夜后也“披”上五星紅旗,格外醒目。入夜,阿布扎比國家石油公司大樓、內政部大樓等主要建筑上,也都有幕墻燈光打出的五星紅旗圖案。連日來,在阿聯酋阿布扎比—迪拜高速公路上,歡迎中國主席來訪的標語格外醒目。據《環球時報》記者觀察,在國家主席習近平對阿聯酋進行國事訪問期間,阿聯酋當地的電信運營商也在手機上打出了“歡迎中國國家主席”的字樣。
18日,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購物中心的報紙售賣區,《環球時報》記者看到有身穿傳統長袍的阿聯酋青年在閱讀習近平主席在《聯邦報》上發表的署名文章——《攜手前行,共創未來》。文章中特別提到幾個細節:“中國人民不會忘記2008年中國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阿聯酋政府捐款5000萬美元所體現出的患難真情”“中阿合作建設中的迪拜700兆瓦光熱發電項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光熱發電站;作為絲路基金在中東的首單投資,哈斯彥清潔煤電站建成后也將是中東首個清潔燃煤電站”。19日,《環球時報》赴阿聯酋特派記者探訪了被習主席“點名”的光熱發電站工程。
《聯邦報》執行總編輯易卜拉欣說:“此前我們曾刊登過其他國家領導人的文章,但只是摘發部分內容,這是我們報紙第一次全文刊登外國領導人的文章,這是我們報紙的殊榮。該文是中國發展對阿聯酋合作的政策宣示。”該報網站上有很多網民在文章后跟帖說“中國是令人充滿向往的地方”“雖然不懂中文,但我熱愛中國文化”。
阿聯酋《海灣新聞報》報道稱,“這是慶祝兩國間戰略伙伴關系、建立富有成效合作和光明前景的新階段的歷史性訪問”,目前阿約有20萬中國公民和4000家經貿企業。包括聞名遐邇的人工棕櫚島在內的迪拜許多建設工程,都有中國人參與。阿布扎比酋長國王儲稱贊“中國是一個國際商業巨人,擁有在穩定全球經濟和實現和平及安全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的全球政治影響力”。
“就是要熱烈擁抱中國!”
1971年宣告成立的阿聯酋是個年輕的國家,但與中國的交往卻非同一般。“阿聯酋是同中國合作程度最深、領域最廣、成果最實的中東國家。”這是中國駐阿聯酋大使倪堅對中阿交往的評價。中國前駐阿聯酋大使華黎明則認為,阿聯酋是中東地區最穩定、經濟發展速度最快、融入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中國領導人這次訪問對推動海灣地區“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中東和平穩定具有重要意義。阿布扎比酋長國西部發展委員會負責人穆罕默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國家主席時隔近30年后訪問阿聯酋,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阿聯酋《國民報》刊文回顧阿聯酋“國父”扎耶德總統1990年的中國之行,并評論說“中國主席訪阿聯酋預示新黎明的到來”,“毫無疑問,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蘊含巨大機遇”。該報還以“中國與中東關系前所未有的更加緊密”為題刊文稱,中東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中轉站”,而中國是中東最大貿易伙伴,中國消耗的一半原油都是從海灣國家進口而來,但中國對該地區的興趣絕不僅限于能源,而是擴大到基礎設施投資等領域。在阿聯酋,從建筑工地到各種文化活動再到民眾喜愛的“龍城”,中國因素很容易找到,還有不少青少年正在學習中文。
“‘路是一個常用的字眼,古老的絲綢之路和現代的合作之路把兩國緊緊相連。”一些中東國家媒體還談到“中國文化絲路通向阿聯酋”,并統計說,在過去8年,中阿兩國各領域、高級別互訪多達120次。據統計,現在每周約有150架次客運航班往返于中阿兩國多個城市。去年赴阿旅游的中國公民突破100萬人次,過境者更是達到350萬人次。阿聯酋中小企業聯合會主席薩吉瓦尼從1999年開始,每隔一兩年就會去廣州參加廣交會,談到今年1月兩國實現普通護照互免簽證,他十分感慨:“這看似只是一小步,實則是推動兩國人文、經貿交流的一大步。中國商人將阿聯酋視為進入中東乃至世界市場的跳板,阿聯酋商人將制造業品類齊全的中國視為百寶箱,免簽政策的放開讓彼此之間的商務往來大幅增加。”兩國民間的交流不僅在商貿領域,還有石油人才的培訓和合作。中國石油大學每年派20名研究生赴阿布扎比石油學院攻讀研究生課程。同時,阿聯酋國家石油公司計劃每年選派20名員工赴中國學習漢語及文化。
宋體漢字“擁抱中國!”還出現在阿聯酋阿拉伯文主流媒體《宣言報》上。《環球時報》記者所住飯店的值班經理知道這幾個漢字的意思后說:“這幾個字用得太好了,阿聯酋要‘向東看,要加強與中國的關系,所以要熱烈擁抱中國。”讓沙迦大學常務副校長貝塔亞伯感到自豪的是,阿聯酋是第一個同中國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的海灣國家。
超級專業的“魅力攻勢”
“北京為何要對中東發起這場魅力攻勢?”在卡塔爾半島電視臺邀請的學者中,巴塞羅那納瓦拉大學IESE商學院教授魯本·孟迪加給出的答案是:這是中國確保未來能源安全的長期計劃的一部分;為‘一帶一路打造便利平臺;此外,就是為應對甚囂塵上的孤立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而廣交朋友。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近日以“中國或扮演阿聯酋與伊朗關系中間人角色”為題報道此次出訪,并援引俄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專家帕霍莫娃的話說,中阿雙方會談的主要議題將是推動有關中國與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自貿區的談判進程。
“中國領導人此次非洲之行將前往塞內加爾、盧旺達、南非和毛里求斯——幾乎遍及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所有角落。”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9日報道稱,中國在非洲這些地區的經濟影響力和戰略雄心都在逐年上漲。美國媒體的評論顯得五味雜陳,一方面承認非洲大陸是中國“最緊密的經濟和外交盟友”“為中國提供在其他地方無法獲得的原材料,還在聯合國中扮演支持中國的政治陣營”,另一方面又想炒作“中國緊緊抓住對非洲大陸的控制。”
鑒于中國大約10年前就已超越美國,成為非洲最大貿易伙伴,且領導人多次出訪非洲,美國圣安德魯斯大學非洲問題專家伊恩·泰勒說:“總是想當然的美國已失去對非洲大陸的影響力,美國人看非洲的視角正遠遠落后于時代。而中國對所有國家都一視同仁。”還有報道在提到西非的塞內加爾時說,“中國在大西洋建造港口的興趣可能正在增加”。
德國《明鏡》周刊19日刊文稱,中國國家主席此次出訪中東和非洲體現出中國“超級專業的大國外交政策”,這一切都在非常安靜地發生著。文章說,美國總統前不久的歐洲之行沒有體現出什么“外交性”。德國《青年世界報》還提到,這次出訪的亮點還有下周在約翰內斯堡舉行的金磚國家峰會。▲
環球時報201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