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戈
某媒體日前一篇看起來中規中矩的報道,因為提到養老、教育、醫療有望成拉動內需“三駕馬車”,引來不小的反對聲。可能編輯記者也覺得冤枉,文章內容寫得有理有據,這些領域也明明有很多商機,可為什么會引來反對聲呢?
筆者細細讀了原文,從內容看沒有什么問題。但問題出在文中那句話,勾起了一些人的痛苦記憶,從而調動起反感情緒。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伴隨著國企改革不斷推向深入,曾經有過一波醫療、教育市場化的風潮。在那個轉型期,一些人失去了包括醫療保險在內的基本保障,某些醫療制度基本消亡,上學的成本高了起來。或許有些人會說,這是社會轉型必須付出的成本,但落到每一個普通家庭卻是十分沉重甚至無法承受的負擔。
后來,中央及時推出了包括職工醫療保障、城市居民醫療保障、新農合等一系列醫療保障體系,并且不斷完善成目前的全民醫保體系。新一輪醫改啟動至今,我國著力織牢織密醫療保障網,基本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在教育方面,高等學校和高中的學費與居民收入的比值已基本趨于合理,并且有各種助學貸款可供選擇,義務教育和中等專業學校早已全
部實現免學費。國家承擔起了應該承擔的公共服務功能,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征的一種體現。
在這種背景下,盡管文章表達的是社會保障制度之外的那部分可以商業化的教育、醫療、養老產業,但把三者和拉動需求結合起來的標題看起來卻十分刺眼。這種表達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把國家對社會和公民的責任等同于經濟發展,以經濟發展統領一切,以市場定標一切。
盡管中國目前的社會保障體系已經日臻完善,但總體而言依然欠賬很多。在短期內還無法實現高福利國家社會保障水平的前提下,中國在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最關鍵最重要的工作依然是讓更加高效和公平的社會保障制度,更好地服務于人民群眾,而不是反過來強調民眾相關需求對經濟的拉動作用。
經過四年左右的經濟轉型,中國已經可以說完成了經濟轉型的上半場,其重要標志就是消費對中國經濟貢獻率的大幅增長。目前,中國經濟發展方式已經從過去過多依靠投資和出口轉為主要依靠消費。剛剛公布的上半年統計顯示,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8.5%,這個數字已經接近發達國家水平。也就是說過多地強調用消費來拉動經濟是中國經濟此輪轉型之前的話語體系,已經過時和陳舊。
作為公共服務的補充,高端或者個性化的教育、醫療產業有著巨大增長空間,高端養老產業也有巨大的產業化空間,但遠遠達不到“三駕馬車”的重要性。現在,中國經濟轉型已經開始進入下半場,消費將長期占據經濟增長主角的位置,消費升級將包括從居民的衣食住行到吃喝玩樂等各方面,這種升級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就是說,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將不再依賴某些特殊產業的短期拉動,而是各個領域各個產業的長時間不斷改進和堅持。▲
(作者是央視財經頻道評論員)
環球時報201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