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洪建
當特朗普總統開始稱呼歐盟為貿易“敵人”時,歐洲方面的第一反應是“世界顛倒了”。如果再腦補一下這番言辭出現的場景,正好是他和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歷史性會晤”的前夕,就更能理解歐洲人的失重感和眩暈感了。
“敵友關系”的錯亂
盡管歐美領導人之間的互懟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但出于政治和感情考慮,某種克制或含蓄依然是必要的。歐盟理事會主席圖斯克就曾經說過,“有(特朗普)這樣的盟友,我們還需要敵人嗎”,意思或許和特氏的相近,但畢竟并不直白,甚至還有些自嘲和幽默的味道。但可惜這不是特朗普的風格,在他看來,簡單粗暴的表達方式更能幫助自己樹立起強大、果斷和負責任的形象。
在指歐盟為敵的同時,特朗普卻在向俄羅斯示好,稱美俄正在“就一些重大事務進行接觸”,并且毫無例外地大贊普京總統,并希望有朝一日兩人“能做朋友”。而就在幾天前的北約峰會期間,特朗普還公開嚴厲指責歐洲國家“一面依賴美國花錢保護其免受俄羅斯的威脅,一面還花大把錢從俄羅斯購買能源”,在這出于一人之口的兩種說法中很難找到共通的邏輯。
讓歐洲人更難以理解的是,美國隨后就威脅要對和伊朗做生意的歐洲企業施以“嚴厲制裁”,而對于在伊能源部門投資高達500億美元并向其出售高科技軍事裝備的俄羅斯卻只字未提。盡管歐洲對這位美國總統的標新立異和特立獨行已有所適應,但特朗普的這次戲法仍然讓后者吃不消:不僅用“敵人”的稱謂捅破了歐美盟友關系已經千瘡百孔的窗戶紙,還在用實際行動“化友為敵”并且“待敵如友”。美國究竟是我們的盟友還是“敵人”?這成了歐洲眼下面臨的首要問題。
同盟關系迎來“天敵”
在歐美的政治和外交精英的傳統思維中,建立在共同文化來源、價值觀、安全和經濟利益之上的盟友關系牢不可破,并且能讓雙方各取所需并共同受益。歐洲托庇于美國的安全保護傘下,并在“馬歇爾計劃”的援助下走向經濟復興,作為回報的是,歐洲在冷戰期間站在美國一邊并接受其領導。在共同成為冷戰“贏家”后,歐美在后冷戰時期的主導規則制定、維護經濟霸權和發動對外干涉等方面也大體能同進退,共同營造出“西方陣營”這一盤踞國際秩序中心多年的觀念形態、組織機制和行為實體。
但歐美同盟關系的“天敵”是特朗普式思維所代表的利益取向和分配問題,尤其是在相互實力對比出現變化、主次從輔關系出現模糊的時期,盟友之間的利益分歧更難以抑制。
在二戰結束后,美國相對被戰爭摧垮的歐洲擁有全方位的優勢,其在盟友關系中的領導地位更易于被接受,美國也更愿意通過對歐洲的各種投入來確立其領導地位。在冷戰時期面對來自蘇聯這一“共同安全威脅”時,雙方也很容易形成“歐美一體”的共同利益取向,從而建立起共同的責任意識。在這一共識基礎上,雙方經濟利益的交織會更加密切,主次格局更加容易確立,利益分配上的矛盾也更不易顯現。
在歐洲通過一體化走向對內建立貨幣主權、單一市場和對外擴張的道路后,歐美盟友關系就已經出現了變化。美國開始感受到來自歐盟在貨幣、經濟乃至安全上尋求獨立性的挑戰,在失去清晰可見的共同敵人和威脅后,歐洲也開始尋求更符合自身利益的角色定位和力量運用空間。
盡管曾經試圖把反恐甚至共同應對新興力量打造成共同利益取向,但資本和技術擴張的力量創造出全球相互依存的格局,導致歐美在利益取向上的多元化和發展方向上的差異性不斷加強而共同性不斷減弱。在共同利益取向不斷削弱甚至趨于消失的背景下,歐美之間在盟友關系中的主次從輔格局也出現模糊和混亂。
例如美國近年來不斷指責歐洲貪圖和新興經濟體進行經濟合作的功利,而無視“與虎謀皮”式的戰略后患;歐洲則難以跟上美國維持全球霸權的節奏,也不愿為了所謂霸業而搭上眼前經濟穩定、民生改善的“小確幸”。雙方在對待伊拉克戰爭和烏克蘭危機上的深刻分歧也體現出明確的主從格局已難以為繼。
多極化格局的腳本
歐美與俄羅斯關系的變化成為觀察盟友關系的重要參照物,因為如果沒有特朗普對俄“化敵為友”的企圖,歐美之間仍然可以維持一個盟友關系的結構,即便更為松散或者甚至只是假象。如果拋開各種有關“通俄門”的猜測和想象,要給特朗普這種前后矛盾的敵友邏輯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那就只能是他在利用和俄羅斯的“好感游戲”來制造出歐洲的危機感,讓歐洲在防務上大把花錢并吐出得自美國的貿易利潤,由此確立美國在經濟競爭中的不敗地位,并重新找到并明確歐美之間在盟友關系中的主次從輔結構。
但歐美同盟關系的變化絕不僅僅是“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的現場演繹,它還關乎政治價值、規則和道義。
建制派與反建制派之間的斗爭是歐美關系變化的政治底色,這是當前這對盟友之間齟齬不斷,有別于其歷史上其他時期的最大特點。特朗普及其同僚與歐洲反建制派之間的互通款曲,讓歐洲很難將“化友為敵”僅僅理解為國際關系上的變化。
同時,美國一再以粗暴的單邊主義方式打破既有規則、動搖既有格局,也正從根本上撼動歐盟賴以建構和繼續成長的多邊體系,這更觸及到歐盟的生存和發展底線。美歐這對盟友之間相互博弈的軌跡將是,特朗普的美國不斷以破壞的方式來試探自身力量的邊界和盟友的承受力;而歐洲則以此為壓力,不斷地凝聚內部團結和拓展對外合作的空間。這對盟友關系的變化或許正是推動多極化格局逐漸成型的腳本之一。▲
(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
環球時報201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