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芹



摘要 目的:探討NPPV治療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癥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收治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癥呼吸衰竭患者7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9例。對照組采用傳統常規治療方式,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無創正壓通氣治療。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 關鍵詞 無創正壓通氣;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環境污染日益嚴重,老年人對疾病的抵抗能力逐漸降低,導致了我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病率正在急劇增高。尋找到科學、有效的治療方式,降低致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成為大多學者的調查研究重點。現選取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癥呼吸衰竭患者78例,采用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法治療,并取得了顯著效果,現做如下報告。 資料與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癥呼吸衰竭患者7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9例。對照組男18例,女21例;年齡45~70歲,平均(57±6.9)歲;病程1~10年。觀察組男20例,女19例;年齡46~70歲,平均(48±7.7)歲;病程1~10年。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①對照組采用傳統的常規治療方式進行治療:患者在人院后進行長期低壓吸氧,口服支氣管擴張藥物治療,對呼吸衰竭者進行康復治療,病情嚴重者進行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②觀察組在采用傳統的治療方式基礎上應用無創正壓通氣療法:患者選擇舒適的體位,佩戴上適合的面罩,醫護人員調節呼吸機,將呼吸機調節至以下數據,即吸氣壓12~24cmH20,將面罩與呼吸機的吸氧管相互連接,氧氣流量調節為4—5mL/min,呼吸頻率14~20次/min。所有患者每天保持使用呼吸機>14h,連續治療2個月。 觀察指標:觀察、對比兩組治療總有效率(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治療前后的肺功能改善情況(FEV1,FVC,FEV1/FVC)與血氣水平(Pa02,PaC02)改善情況。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應用sPss20.0軟件進行分析,以%表示計數資料,以X2檢驗;以x±s)表示計量資料,以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88.73%),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l。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在治療前肺功能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肺功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水平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在治療前血氣水平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氣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慢性的呼吸系統疾病。老年人為主要發病人群,但是由于現在年輕人過多的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飲酒等,導致近年來年輕人的患病率正在急劇增長。患者患病初期并無明顯癥狀,中后期臨床表現為慢性咳嗽,普遍早晨咳嗽表現明顯,如果不及時給予有效的治療可能演變為終身不愈的慢性咳嗽。咳嗽的同時伴有黏液和痰液,偶爾出現血絲、氣短、呼吸閑難等癥狀。在給患者生理造成嚴重影響的同時,對患者心理也造成嚴重的打擊。 傳統的口服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而且易復發,長期服用患者會出現抗藥性,治療效果逐漸降低。并且一般西藥含有大量的抗生素,患者長期服用會對身體造成嚴重的影響。此次研究的NPPV治療法在傳統的治療方式的基礎上再采用無創正壓通氣法。患者在霧化吸人支氣管擴張藥物的同時每天定時使用呼吸機進行輔助治療,以達到鍛煉患者肺功能和呼吸能力的目的。使患者不再依靠單一的口服藥物進行治療,減少藥物對患者造成的損傷。 綜上所述,在治療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癥呼吸衰竭患者中NPPV療法與傳統療法相對比具有效果更加顯著、對患者身體損害小、不易復發等優點,具有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郭瑾.無創呼吸機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癥呼吸衰竭的臨床護理[J]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2017,1(7):121. [2]馮玉婷,李小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臨床治療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64):157. [3]劉艾嬌,許業欽.無創呼吸機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癥呼吸衰竭的護理研究[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19):34-38. [4]伍綺荷.無創呼吸機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癥呼吸衰竭的護理[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7,17(4):133-134. [5]謝富連,向志國,朱德山.無創正壓通氣治療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癥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