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濤
(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12)
20世紀50年代以來,日本在體育領域的仲裁運作模式經歷了一段較長的發展時期,從無到有,從有到健全,推動了日本體育的長足發展。20世紀60年代之前,日本在體育領域的法律法規基本處于空白,但隨著日本經濟實力的加強,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其在體育方面也發生了深刻變化。職業體育和業余體育都在積極考慮轉型發展,實現商業化,原有的運行體制日益暴露出更多問題,如何在運動損傷發生時,對傷殘損失進行有效的責任認定和賠償責任劃分,如何對運動員進行有效的交易代理,如何處理各類體育商業糾紛案件,這些都推動了體育仲裁的快速發展。力求簡潔、快速、公正地處理各類體育糾紛案件,是日本體育仲裁的根本初衷,也對我國體育仲裁機制建設提出了有益的參考。
20世紀60年代以來,日本國內關于發展和健全體育仲裁模式的呼聲越來越高,到1998年1月,日本終于出臺了《關于本國反興奮劑體質的設立》的歷史性提案,指出現有的普通司法程序難以滿足短期內解決興奮劑案件的需要,必須建立管理全日本體育事務的體育仲裁機構。因此,1999年,日本奧委會成立了專門的體育仲裁研究會,并于2002年8月成立了體育仲裁機構籌備委員會,標志著體育仲裁機構設計進入了實質階段,2003年4月,日本奧委會聯合日本體育協會和日本殘疾人運動協會一起發起成立了日本體育仲裁機構,英文縮寫為JSAA,并于同年6月21日起正式辦公,接受并仲裁各類上訴案件。JSAA的成立目的在于快速有效地解決體育領域的各類糾紛案件,包括運動員和一切相關個人和體育協會間的糾紛,從法律上明確各行業協會、體育團體和運動員的法律地位,保護其合法權益,推動體育協會和團體的規則透明化,促進體育事業公平公正的良性發展。
JSAA從設立之初就強調機構的獨立性和中立性,以避免一切不利因素的影響和干擾,為此專門成立了一個9人理事會,專門負責本機構各類重大事項的研究和決策。為了體現理事會的公平公正性,9名成員從3個不同領域遴選而出,具體而言,至少3名成員出身于運動員,可以是退役也可以是在役,至多3名成員來自于體育協會官員;其他3名成員則來自于中立人士。此外,JSAA、日本體育協會和殘疾人體育協會可以分別獨立任命2名理事會成員,并由這6名理事共同任命余下的3位中立理事。JSAA主席是由理事會成員選舉任命的,同時還要任命2名審計人員。理事會的運行機制很好地貫徹了公平公正的民主理念,實施少數服從多數的表決機制,任何一個機構要想決定某些事項,必須獲得2名來自其他機構理事的支持,從而有效避免一家獨大的理事獨斷專權。在理事會之外,還成立了一個33人的候補仲裁委員會,成員來自于學者和律師,面向全國公開招聘遴選,要求應聘人員在體育和法律2個領域均有一定的建樹。自仲裁機構成立之后,JSAA一直呼吁全日本的各類體育協會調整章程設立仲裁條款,一旦發生協會內部無法解決的糾紛,即由JASS仲裁解決,目前已有40個體育協會接受JSAA的仲裁服務。JASS在仲裁服務上具有高效、快捷、公平、公正的特點,保持了很好的獨立性和中立性,聘用的仲裁員專業水準很高,并且構建了一套完善的仲裁程序,執行仲裁過程也具備很強的靈活性,在日本體育界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盡管我國現行《體育法》中對體育糾紛處理作出了明確規定,即由體育仲裁機構負責解決,但目前在體育仲裁機構建設方面仍處于盲區,相關仲裁立法也處于空白。日本自2003年以來就成立了專門的體育仲裁機構JSAA,對日本體育的良性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這對我國體育仲裁的發展是很好的啟示,依靠現有的行政部門裁決模式和體育協會內部處理模式,不僅效率低下,也缺乏公平公正性,難以發揮真正的仲裁效能。同時,由于體育仲裁的法律法規建設滯后,通過法律解決糾紛的途徑十分有限,導致部分體育協會章程中即使存在違法條款也只能被迫接受。以中國足球貪腐窩案為例,正是由于仲裁監督措施的缺位,導致糾紛沒有公平高效快捷的申訴機制,最終釀成舉世震驚的腐敗窩案。因此,我國應盡快借鑒日本建立獨立的體育仲裁機構,并盡快完善關于體育仲裁的行政法規,打造一套有效的推動體育法制化和社會化發展的仲裁制度,順應市場經濟下體育競技高速發展的需要,為各類體育糾紛創造快速、便捷、高效的仲裁申訴機制。
日本體育仲裁機構之所以能夠高效履行自身仲裁和監督職能,關鍵之處就在于成立自己的理事會,在一切運營和決策制度上具有很好的獨立性和中立性。因此,我國仲裁機構的設立應效仿這種先進的運作模式,在獨立性和中立性上做足文章。當前,我國體育糾紛解決機制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自行協商解決、體育組織或協會內部自行解決、相關行政部門調解解決。在這種運行模式下,相關機構通過不斷加強自身內部程序的“仲裁”效力,導致體育組織權利膨脹,而相對人的權利缺乏保障。尤其是各個單項體育組織既扮演運動員角色,又扮演裁判員角色,導致公平、公開、公正的基本體育原則難以得到維護和實施,使得《體育法》中關于調節和仲裁的約束流于形式。結合我國的國情,體育仲裁機構的設立應由國家體育總局主導,并在初期從財政上予以必要的支持,但應保其“去行政化”的基本屬性,當前一些仲裁機構不能很好地獨立于行政系統之外,對政府有很強的依賴性,最終對其仲裁職能造成相當大的傷害。仲裁程序如果不能有效貫徹其簡便靈活和當事人自愿的本質特征,必然會對仲裁的公正性和獨立性造成巨大傷害,也會對市場經濟下仲裁的正常發展形成阻礙。總體而言,體育仲裁機構應效仿日本運行模式,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維護自身自主和獨立的屬性,自謀門路,為其后的獨立發展和運行奠定基礎,這是仲裁制度克服地方保護主義,行政干預、長官意志的必由之路。我國體育仲裁機構從成立之日起就應全力維護自身公信力,秉持“公正、公平、公開”的基本原則,維護自身的可持續性發展。
日本體育仲裁機構自成立之日起就沒有強行要求國內各體育組織和協會參與進來,與它們之間確立了一種正常的協調關系,各體育組織和協會可以在完全自愿的基礎上決定是否由JASS來仲裁各類體育糾紛,同時JASS對國內體育聯盟做出的決定也保持足夠尊重。也就是說,JASS對自身的定位是非常科學的,不甘于各體育協會內部的正常運行,只為其提供仲裁服務。作為仲裁機構,在國內體育聯盟的決定與其有關規則相沖突時,或其決定在符合相關規則但缺乏明顯合理性時,或者做出決定的程序存在不合理情況的前提下,JSAA的權利僅限于否決其決定,即在承認體育聯盟權限的基礎上,表明所做出的判定并不具備絕對性。這也使得日本國內各體育協會和JASS保持了非常和諧的關系,保證了JASS仲裁職能的順利開展。在發生糾紛時,各體育團體希望通過內部協商的手段解決,這是合理的也是值得推廣的。我國《仲裁法》中也明確規定,通過仲裁方式進行糾紛解決,必須是在當事雙方自愿的基礎上達成最終仲裁協議。因此,體育仲裁機構作為處理體育糾紛的獨立法人機構,應確立自身第三方機構的屬性,只有這樣,才能公平、公正、快速、高效地解決有關爭端。目前,推動這種仲裁運作模式的程序化和常態化發展,仍然有大量工作需要完成。首先,體育仲裁機構必須在公平、公正和公開的基礎上完成仲裁工作,在大眾之間構建公信力基礎;其次,體育仲裁機構要不斷提升業務能力,以有效、專業和快速的仲裁工作贏得大眾認可;最后,體育仲裁機構應進一步完善宣傳工作、收費標準,提升服務水平,取得大眾的首肯。
我國體育仲裁機構的“常態化”發展是為我國特色體育事業服務的,因此其仲裁程序必須很好地結合中國國情,在借鑒日本體育仲裁成功發展模式的基礎上,不能照抄照搬,必須體現出自己的特色。(1)如前所述,體育仲裁機構的準確定位應為民間仲裁機構,但應接受國家體育總局的指導,在維護自身獨立性和中立性的基礎上,不受需要仲裁服務的各單項體育組織和協會的干擾。(2)體育仲裁機構的成立和運行必須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如《體育法》和《仲裁法》。但體育仲裁案件往往具有自身的特殊屬性,這是因為體育糾紛不僅具備普通糾紛財產權益糾紛和合同糾紛,還具有許多其他事項的糾紛,體育糾紛表現出很明顯的技術性和專業性特點,如會涉及到運動員注冊轉會資格問題,興奮劑問題,比賽規則問題等。也就是說,為了推動體育仲裁更好地發展,作為上位法的《仲裁法》和《體育法》等應加快相關條款的修改和完善,為體育仲裁制度的健全發展提供依據和參考。因此,國家體育總局應就體育仲裁的實際發展需要向全國人大提出仲裁法的修改請求,為體育仲裁制度的良性發展奠定法律依據。(3)培訓專業的體育仲裁人員,JASS具有一套很嚴格的聘用仲裁和調停人員的選拔程序,其工作人員大多數是從具備相當專業基礎的法律學者和專家中遴選。我國也應效仿日本的成功模式,不斷提高仲裁調解人員的業務能力,有必要從現在布局復合型仲裁人員的培養,使得仲裁行為的執行人能夠獲得當時雙方的一致認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體育事業在國家體制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長足進步和發展,在世界體育界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然而,體育大國并不等于體育強國,我們在繼續推動全民體育水平提升的同時,也應加強各個相關領域的制度建設。在近鄰日本已經構建比較完善的體育仲裁制度的對照下,我國應奮起直追,借鑒其先進經驗,打造適合中國國情的特色體育仲裁制度,以此推動新時期體育事業更好更快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