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北極自然環境和地緣政治環境的變化,北極問題已經成為當今國際事務的核心問題之一,其中,北極航道又是北極的焦點問題。當前,全球氣候變暖,南北兩極冰雪融化加速,冰期縮短,為北極航道的開發和利用帶來了空前的機遇。
2017年5月,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俄羅斯就北極航道問題向中方提出共建“邀約”,“希望中國能利用北極航道,把北極航道同‘一帶一路連接起來”。7月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表示中方歡迎并愿積極參與俄方提出的共同開發建設濱海國際運輸走廊建議,希望雙方共同開發和利用海上通道特別是北極航道,打造“冰上絲綢之路”。這是中國官方最高層對中俄共建北極航道的最新表態,既是對俄羅斯共建“邀約”的回應,也是首次正式提出“冰上絲綢之路”概念。2018年1月2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明確表示“中國愿依托北極航道的開發利用,與各方共建‘冰上絲綢之路”。白皮書充分闡明了中國愿意以積極姿態參與北極事務,謀求各國共同發展的立場和決心,并明確了中國在北極治理中的角色定位。
“冰上絲綢之路”指穿越北極圈連接北美、亞洲和歐洲三大經濟中心的北極航道,主要包括經過俄羅斯海域的“東北航道”、經過加拿大海域的“西北航道”和穿越北極的“中央航道”。北極航道沿線包括北美洲、亞洲、歐洲北部的眾多國家,并延伸至日本、韓國、中國。一旦開發成功,北極航道將成為東北亞通往歐洲與北美洲的新通道。目前通航環境最好、運輸價值最高的是東北航道。東北航道西起冰島,經亞歐大陸北方沿海,穿過白令海峽,連接東北亞。由于東北航道與陸地較近,港口設施完備,自然條件適合,航行基礎較好,所經過國家多,需求大,未來通航的可能性較大。
中國是北極事務的重要利益攸關方。中國在地緣上是“近北極國家”,是陸上最接近北極圈的國家之一。北極的自然狀況及其變化對中國的氣候系統和生態環境有著直接的影響,進而將關系到中國在農業、林業、漁業、海洋等領域的經濟利益。共建“冰上絲綢之路”將為我國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而航道的開發、北極資源的利用以及基于冰上絲綢之路而展開的更廣闊領域的合作,將帶動我國經濟的發展。首先,北極航道的開發利用將大大改變全球航運格局。其次,北極地區被稱為“人類最后的寶庫”,可以為我國提供豐富的能源補給。第三,“冰上絲綢之路”的開發建設將進一步拓展我國的北極合作空間,促使我國在北極國際規則制定和治理機制構建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中國參與共建“冰上絲綢之路”的機遇與挑戰并存。由于環北極國家經濟短期復蘇和長期增長的內在需求,以及北極航道有望商業開通所引致的需求,環北極國家未來基礎設施的投資規模巨大,合作空間廣泛,這將為中國參與環北極國家的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帶來難得機遇。然而,與其他航線相比,“冰上絲綢之路”的開發也存在不少困難。首先,北冰洋地區氣候寒冷多變,地理環境復雜危險,將增加沿岸區域的投資和運營風險。其次,俄羅斯對北冰洋東北航道的控制以及東北亞地區對其的依賴性,也是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再次,北極地緣政治的復雜性和各國政策的不確定性將加大中國企業的投資難度。最后,北極地區生態環境脆弱,自我調節能力差,對“冰上絲綢之路”進行建設和開發,也必須高度警惕可能帶來的環境問題。
《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明確指出:中國的北極政策目標是“認識北極、保護北極、利用北極和參與治理北極,維護各國和國際社會在北極的共同利益,推動北極的可持續發展”。這充分彰顯了中國兼顧北極保護與發展,關心全人類福祉的大國責任感。“冰上絲綢之路”是“一帶一路”倡議在北極的自然延伸,符合新時代中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構想,將開啟中國“認識北極、保護北極、利用北極和參與治理北極”的新紀元,同時也為國際社會創造了新的經濟發展支點。本期“新時代的‘冰上絲綢之路”策劃,專家學人從國際環境、可持續發展、發展布局、商用價值、中國投資機遇等不同角度闡發了精彩的思路和見解。敬請讀者垂注!
——《學術前沿》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