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勇 魏靖宇
【摘要】習近平“兩山”重要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本體論、認識論、實踐論和價值論立場,協調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人類中心主義與自然中心主義、自然生產力與社會生產力、環境正義與環境審美的辯證關系,實現了自然觀和歷史觀、合歷史性與合邏輯性、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生存向度與精神家園的有機統一,是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最新理論成果。“兩山”重要思想是當代中國活的馬克思主義,闡明其哲學基礎,對于全面深入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民族永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關鍵詞】 “兩山”重要思想 哲學基礎 生態環境 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X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11.017
“兩山”即“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分別指代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習近平同志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實踐,在科學發展史上第一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貼切形象的比喻,回答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形成了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標志性論斷的“兩山”重要思想,創立了唯物的、辯證的、歷史的、實踐的、人與自然統一的學說,是指導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理論。“兩山”重要思想自問世以來,受到理論界的廣泛關注,學者們在“兩山”重要思想的理論淵源、形成過程、理論框架、價值意義、實際應用等領域取得了比較豐富的研究成果。理論體系的高度是由其哲學基礎的深度決定的,作為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最新成果的“兩山”重要思想,必有其深厚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基礎。分析闡明“兩山”重要思想的哲學基礎,對于正確理解這個思想體系的科學內涵、豐富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馬克思和恩格斯反復強調自己理論的唯物主義本體論立場,始終堅持自然相對于人類的優先地位。這種本體論意義上的先在性,就是強調自然對于社會的本原性。馬克思說:“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定的具體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受肉體組織制約的他們與自然界的關系。”[1]恩格斯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他們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2]這說明,自在自然的存在永遠是人化自然即人類社會的基礎和前提,人與自然的“血緣關系”絕不會因為人的力量的強大而斷裂。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甚至把自然界稱為“人的無機的身體”[3]。馬克思主義的本體論是辯證唯物主義本體論,是對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絕對精神”本體論和費爾巴哈機械唯物主義本體論的直接揚棄。黑格爾的自然僅僅是“絕對精神”的附庸,實質上就是人化自然,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無法區分。費爾巴哈站在機械唯物論的立場上看待自然,其所指的自然是一種亙古不變的自在自然,否定了人化自然的歷史性存在。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無法認識到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之間的辯證關系,割裂了自然觀和歷史觀的有機統一,最終導致唯心史觀和反人類的社會觀的產生。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自在自然構成人化自然的物質前提,人離開自然無法生存,這肯定了自然的先在性。但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這種肯定并沒有陷入費爾巴哈式的反文明謬誤之中,而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人的對象性活動。在社會實踐中,人化自然的過程,即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過程,就是順應自然規律與改變自然面貌統一的過程,共同構成一幅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不可分割和相互作用的圖景。
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之一,“兩山”重要思想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本體論的基礎上重新指認了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辯證關系,實現了生態時代自然觀和歷史觀的有機統一。習近平在“兩山”重要思想中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問題是處理和協調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4],作為自然進化產物的人,必須實現與自然不間斷的物質能量交換才能存在和發展,“自然界是人類社會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5]。盡管人類“可以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6],但是人類社會必須遵循自然的內在規律,因為“人類歸根到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在開發自然、利用自然中,人類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7],人類一旦違背自然的內在規律,“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8]。“兩山”重要思想堅持人和自然的辯證關系,既合乎自然規律,也合乎文明改造,實際上是自然和社會“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整體”[9]過程。站在世界文明發展歷史的高度,習近平特別強調“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10],揭示了自然生態與人類文明辯證發展的客觀規律。在習近平看來,“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11],人類社會發展如果違背客觀規律,盲目地張揚人類狹隘的創意和價值,就必然形成不利于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否定性對象關系。只有在人與自然的交互影響中,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才能真正統一,否則便會呈現對立。習近平“兩山”重要思想正是因為與辯證唯物主義本體論一脈相承,從馬克思主義自然本體論的寬闊視野審視把握自在自然與人化自然的辯證關系,所以才能實現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
傳統生態哲學向來存在人類中心主義和自然中心主義的認識論分野。人類中心主義歷史悠久且影響深遠,從亞里士多德到培根再到康德,逐漸發展成以人類價值作為衡量萬物唯一尺度的極端人類中心主義。作為對極端人類中心主義的反叛,自然中心主義否認人類在生態圈中的特殊地位,認為人化自然才是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主張人類應該順應自然原則生活。馬克思和恩格斯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深入批判了生態中心主義(自然中心主義的重要部分)和極端人類中心主義的錯誤,形成了歷史的、辯證的生態觀。其實早在19世紀40年代中期,生態中心主義就伴隨著“真正的社會主義”思潮在歐洲傳播并遭到馬克思的迎頭抨擊。在馬克思看來,“真正的社會主義者”所持的自然傷感情緒就是一種反人類的生態中心主義。馬克思引用了“真正的社會主義者”道梅爾的一首詩來表達生態中心主義的自然觀:“親愛的大自然母親啊,讓我踏著你的足跡前進,用你的手來引導我,像牽在你手上的孩子!”[12]正如這首詩所表達的情緒那樣,“真正的社會主義者”把人與自然的不和諧看作人類改造自然的結果,要求人類放棄對自然的改造。馬克思認為,生態中心主義錯誤地否定了作為生態世界成員的人的發展權利,“企圖用現代化的形式來恢復基督教以前的古代的自然宗教”“甚至比基督教還反動”[13],最終成為自相矛盾的理論。與自然中心主義相反,極端人類中心主義把人與自然絕對對立起來,看不到人與自然的統一。馬克思明確指出:“歷史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方面是密切相聯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14]這說明馬克思既看到了人對自然的依賴關系,又看到了人類與自然的相互作用關系,人與自然的相互改造是合歷史性與合邏輯性的統一。
習近平“兩山”重要思想站在科學的立場上,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指認人與自然的辯證邏輯關系,在“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邏輯過程中指認人與自然的歷史性統一,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標準。習近平認為協調“兩山”關系首先要遵從自然的邏輯,“金山銀山”必須建立在對“綠水青山”的保護基礎之上,離開了“綠水青山”這個前提條件,“金山銀山”既不可能獲得,也不可能持續。因此,“兩山”重要思想拋出“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15]的觀點。“尊重自然”,即要尊重自然的生態價值,認識到“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16],從而把自然視為關懷的對象,改變漠視自然規律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推進人類社會和自然的協同發展。“順應自然”指不違背自然規律,“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17],按照客觀自然規律實施綠色發展和綠色生活。“保護自然”就是要堅持保護自然和發展經濟的有機統一,“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18],確保經濟發展的環保底色。正是因為堅持“綠水青山”在邏輯上的前提性,所以才能更加清醒地認知“金山銀山”的本質內涵。習近平同時認為中國協調“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系也是一個歷史過程。第一階段,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不少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19],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漠不關心,嚴重的生態污染和環境退化接踵而來。第二階段,新世紀以來,一方面是經濟高速發展,另一方面是環境迅速退化,人們逐漸明白生態環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密切關系,開始“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20],認識到青山常在方能綠水長流。第三階段,即現當代,人們在實踐中清醒地認識到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1],綠水青山可以帶來源源不斷的經濟效益,這是一種人與環境渾然一體的新境界。因此,“兩山”重要思想是馬克思“兩個和解”重要思想在生態時代的進一步發展,實現了對自然和人類社會關系認知上的合歷史性與合邏輯性的統一。
生產勞動是社會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舊的生產體系中,勞動、資本、土地被普遍視為財富生產的三大要素,生產勞動實際上就是對這三個資本要素進行補償,但是對于創造財富起到基礎性作用的自然資本要素,則遭到不應有的忽略。受舊生產理論的影響,人們普遍認為只要努力生產,自然界就會奉獻出無窮財富,這種觀點為一切破壞自然的生產活動提供了理論依據。作為馬克思主義實踐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的廣義生產力理論揚棄了傳統生產力理論,將自然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有機統一起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生產力,是指人類利用自然資源創造各種財富的能力。他們所說的自然生產力,是自然提供給人類的能夠創造社會經濟財富和自然生態財富的資源稟賦,本質上是自然力量或生態力量。馬克思說,“如果勞動的自然生產力很高,也就是說,如果土地、水等等的自然生產力只需使用不多的勞動就能獲得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這種自然產生的勞動生產率所起的作用顯然和勞動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完全一樣”[22]。自然生產力包括兩層含義:一是純粹的自然力,如風力、水力、地熱、潮汐等,自然本身就蘊含著這些力量;二是土地、江河、礦藏、森林等自然資源和條件,它們被納入生產后就能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自然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是相互依存、相互適應、相互作用的有機統一體。實際上,現代生產力不僅是人類開發、利用和索取自然的實踐能力,即“人對自然的關系”,而且也是自然要求人類保護、發展、補償,從而滿足生態自然生產與再生產的能力,即“從人到自然的關系”,因而也是一個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相統一的關系。
當今幾乎所有工業經濟體,都曾走過“先污染,后治理”的不可持續的路子。就發展中國家而言,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的矛盾似乎無法解決。面對這一歷史難題,習近平堅持馬克思主義實踐論,提出了“兩山論”這個“中國方案”,科學協調了自然生產力與社會生產力的關系。習近平提出“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這一辯證思想,指出“我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通俗地講,就是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23],強調生態資源、自然資本都是參與財富生產的重要要素,不僅應該對其進行保護與補償,還應該將其作為財富的重要來源。同時,他又強調“生態文明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24],充分肯定社會生產力與自然生產力之間并不是二元對立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二者之間既相互影響,又協同發展。基于此,習近平提出要貫穿始終地遵守“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的根本原則,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我們要走綠色發展道路,讓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成為主流的生產生活方式。”[25]習近平的“兩山”理論是在生態文明時代背景下對自然資源的充分尊重。以上闡述也清楚地表明了“兩山”理論蘊含三個層次的綠色邏輯。第一,綠色發展的基本要求是“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26],既要保護環境又要發展經濟,兩者缺一不可。傳統生產理論往往以犧牲“綠水青山”獲取“金山銀山”,忽略資源環境對污染的承受能力,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功能退化等問題。“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就是對“先污染,后治理”傳統做法的徹底否定。第二,綠色發展的基本原則是“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27],這是一種特殊情況下的特殊態度,如果在特殊情況下無法平衡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這對矛盾,那就必須把保護環境置于優先地位,不能以生態破壞為代價換取暫時的經濟發展。第三,綠色發展的最高境界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8]。“兩山”理論指出,“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原則上并不沖突,要改革不適應生態時代的體制機制,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中國經濟發展的現實和歷史已經證明,“破壞生態環境就是破壞生產力,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改善生產力”[29]。“兩山”理論清醒地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優勢可以變成發展優勢,因而實現了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認為自然環境具有價值上的多元性,不僅蘊含豐富的生態正義價值,也蘊含豐富的生態審美價值。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正義思想建立在“物質變換”理論基礎之上。在《資本論》中馬克思說:“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30]依照馬克思的見解,勞動既然是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交換”物質、信息和能量的過程,那么這種“交換”當然應該遵循公平正義的原則,否則就是掠奪。人類社會從自然獲取物質資料維系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理所當然應該把人類社會產生的廢棄物處理得能為自然所容納,這是生態正義的實質。馬克思主義的生態價值思想建立在其生態正義思想基礎之上,環境正義不僅體現人類的生態美德,而且其實現本身具備審美價值。馬克思說,豐富多彩的自然界,“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是人必須事先進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糧”[31]。這就是說,自然不僅提供人類生活的基本物質資料,而且也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源泉。基于生態環境具有價值上的多元性,生態環境不但能夠因滿足人類的生存需要而成為人類關照的對象,而且還能因是人類全部精神生活的最終源泉而成為人類審美的對象。對于人類而言,如果我們想讓精神生活豐富多彩,就必須堅持生態正義,悉心呵護人類的精神家園,換句話講,人類只有堅持生態正義,正義對待作為人的“無機的身體”的大自然,才能享有豐富多彩的審美生活,這本質上就是人類生存向度與精神家園的統一。
習近平“兩山”重要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價值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上重新指認環境正義與環境審美的辯證關系,實現了生存向度與精神家園的統一。“兩山”重要思想體現了生態正義這一基本要求。習近平強調,要增進人民的福祉,就意味著“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既要金山銀山”,就是要持續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又要綠水青山”,就是要不斷滿足群眾對地綠、天藍、水碧等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習近平以通俗的語言再次確認了馬克思關于人類與自然“物質交換”必須遵循的正義原則。習近平指出,決不能以犧牲后代人的幸福為代價換取當代人的富裕,不能“吃了祖宗飯、斷了子孫路”[32]而不自知,這意味著“兩山”重要思想不僅著眼當代中國人的福祉,還著眼子孫后代的福祉。“兩山”重要思想蘊含的綠色發展理論還體現了“代際正義”的可持續發展原則。“兩山”重要思想同樣體現了綠色審美這一基本要求,生態審美觀集中表現在“兩山”重要思想關于建設“美麗中國”的系列論述當中。習近平指出:“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33]作為“美麗中國”的生態審美體現,人民的福祉當然也包括生態良好的審美價值。實際上,“美麗中國”主要包括三個層次的審美要求。一是自然和諧的生態之美,習近平說:“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34]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追求首先是自然各有機要素之間的和諧之美。二是社會和諧的生態之美,這是社會與自然和諧美的根本保證。習近平強調:“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35]三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之美,習近平說,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36]。在習近平看來,生態文明之美,最終體現在人與自然和諧這個最高層面上,是“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37]。“美麗中國”建設,是自然和諧的生態之美、社會和諧的生態之美、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之美三者的統一,它體現了一種人、社會、自然“美美與共”的新型平衡關系。“兩山”重要理論不僅體現了人類與自然關系的正義維度,而且體現了人類與自然關系的審美維度,是正義維度和審美維度的有機統一。“兩山”重要理論既立足于對群眾享有豐富物質文化的思考,又立足于群眾享有良好生存環境的思考,實現了生存向度與精神家園的有機統一。
“兩山”重要理論穩固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基礎之上,完全貫徹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精髓和問題意識,是生態時代指導“美麗中國”建設的新的馬克思主義。“兩山”重要理論雖然不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的系統闡述,但它確實蘊含了深刻而豐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國生態文明的每一個建設者和改革者都能從中體會到活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1][1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3、20頁。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38~39頁。
[3][3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5、95頁。
[4][5][6][7][8][9][10][24][34][35][36][37]《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31、231、231、231、134、231、231、233~234、236、213、162、212頁。
[11][2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第6、26頁。
[12][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40~241、240頁。
[15][16][17][18]《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94、394、395、395頁。
[19][23][26][32]習近平:《之江新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86、153、153、13頁。
[20][3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34、211頁。
[21][27][28]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20頁。
[2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頁。
[29]習近平:《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與實踐》,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第186頁。
[30]《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07~208頁。
責 編/刁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