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愛琴
【關鍵詞】 幼兒教育;行為;習慣;養成;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0—0047—01
一、明確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的要求
老師心中要有數,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包括什么。還要明確大、中、小班不同年齡段應該有不同的要求與側重。比如,小班應該以學習生活自理能力為主,自理能力、衛生習慣、尊敬長輩、有禮貌等的教育都應該給孩子一種榜樣示范作用。到了中班,就要在小班的基礎上重點培養幼兒的禮貌交往行為。特別是中班幼兒活動能力增強而言語發展明顯滯后于動作發展,就造成了孩子“掐人一下”、“摸人一下”等攻擊行為的假象,其實他們多數時候只是想交往。教師應該通過故事或者游戲告訴孩子“想跟誰玩應該怎樣說”、“想得到某樣東西應該怎么要”的方法。到了大班,就要培養孩子守時、守紀、愛學好問、自我評價與調控等方面的習慣。雖各有側重,但這些內容都要從小班起開始滲透,如果一開始不教育,一旦形成了不佳的第一印象再改正就難了。
二、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途徑
1. 利用講故事、學兒歌等形式把抽象的行為具體化。針對年齡段的特點,教師應運用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將“要求”潤物細無聲地傳達給他們。比如:可通過講故事《豬八戒吃西瓜》《瓜瓜吃瓜》教育孩子果皮垃圾應入箱;通過兒歌《自己吃飯正好》(小小手,真靈巧,扶住碗,拿起勺,輕輕舀,慢慢送,自己吃飯真正好)來鼓勵孩子自己吃飯;通過兒歌《輕輕》(開門輕輕,關門輕輕,說話輕輕,上下樓梯也輕輕,我要做個小輕輕)教育幼兒會控制自己的聲音,學會小聲說話等等。
2. 教師和幼兒一起制定規范,加強日常生活中的反復練習。一個好習慣的養成需要很大的堅持性,需要不斷的強化。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疲勞以至于忽視,從而使壞習慣卷土重來。特別是小班的孩子,他們基本上還沒有很自覺的意識,所以需要成人的提示和幫助。如針對幼兒“拉扯小椅子”的現象,教師可首先請他們觀察磨損的椅子,然后討論該怎么保護這些椅子,經討論商定出共同的規則:“輕搬輕放,有倒下的椅子及時扶起來”。在規則制定后就要訓練孩子輕搬椅子、輕放椅子的正確方法,而后在搬椅子過程中檢查督促幼兒的執行情況,對遵守規則的幼兒及時表揚肯定,而對于違反規則的幼兒應及時制止,并給予一定的懲罰。還有對“集體活動時舉手回答問題”這一規則也要多次重復才能被孩子們所領悟、執行……因此教師要把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滲透于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內容要具體化、生活化,可操作。對孩子的習慣培養,一方面要進行教育,另一方面,更要孩子每天做到,光說不練是沒有用的。孩子的意志力力較差,教師要保持高度的責任感,并且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再如,可讓大班幼兒起床后學習疊被子,哪怕是孩子疊一遍老師再拆開、返工重疊一次,也應該讓孩子繼續練習,經過一段熟練的過程孩子們就能夠完成得很好并從中體驗到勞動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與自信。
3. 多表揚多鼓勵多肯定,堅持正面教育。幼兒教育家陳鶴琴指出:“積極的鼓勵比消極的刺激好得多。”心理學上指出:愉快的情緒能促使大腦皮層建立一個興奮灶,使學習保持最佳狀態。幼兒會對自己正確的行為獲得鼓勵而為之喜悅,從而使好的行為習慣繼續保持。對于小班幼兒來說,表揚與鼓勵常常是達到教育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如我發現當小朋友把玩具弄得滿地都是時,大聲斥責是起不了多大效果的,而這時輕輕地說一聲:“我來看看哪些小朋友最棒,能把地上玩具撿干凈。”然后再表揚幾個正在揀玩具的小朋友真能干。那么,地上的玩具會在頃刻間被揀得干干凈凈了。當注意到某些幼兒集體活動時坐姿不端正時,說一句某某坐的姿勢真漂亮,幼兒就“刷刷”都坐好了。
三、家園合作,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形成
老師要做的首先是轉變自己的觀念,然后聯合家長,統一觀念及行動,以實現最終共同的教育目的。如在自理能力培養過程中,有一項工作就是在冬天來園后要求孩子們自己疊好外套放在柜子上。我發現很多孩子進活動室后脫下外衣都是家長包辦代替,問及原因是嫌孩子疊得不好,動作又慢。發現這個問題后,我就做家長工作,并且利用家長園地宣傳培養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的重要性。讓家長了解到,家長的包辦代替會讓孩子變得事事依賴、懶惰,會讓他們失去自我服務練習的機會,且使幼兒的能力越來越差。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