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紅霞
【關鍵詞】 聲樂教學;五種母音;訓練;方法
【中圖分類號】 G7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0—0122—01
在聲樂教學中,初學聲樂的學生常講“唱不了某首歌”,其中的原因絕大多數是高音唱不上去。倘若我們在高音區能及時做好真聲向假聲的轉換,那么假聲就會大大增加高音區的演唱音域,受音域局限的曲目就會減少;但若是假嗓子用得過多,聲帶長小結的機會又會增多。所以,任何健康的用聲音的方法,都是真假聲恰當地混合著使用。筆者在不斷的探索研究和反復的教學實踐下,總結并確定出了一套有助于提高聲樂教學的五種母音的訓練方法,實踐證明這五種母音的訓練方法的確有助于提高教學成效,使我的教學工作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現將這五種母音的訓練方法匯總如下:
一、“u”母音的訓練
初學聲樂者普遍都是張嘴“大白嗓”,如何使學生由不會到會的演唱有一個質的飛躍,這取決于對母音的熟練掌握程度,而在母音的教學訓練中把哪個母音放在首位,又是非常關鍵的。如果先進行開口音“a”、“o”的訓練,學生可能很長時間都體會不到演唱的高位置和咽壁的附著點,而且聲音很容易失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野嗓子”,那么如何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演唱的科學方法?通過反復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應先從閉口音入手訓練為最佳手段,而在閉口音中應將“u”母音放在訓練的首位。“u”母音更具備聚攏音響的效果,演唱時可使學生能更準確地把握聲音的走向和高位置的感受,這樣就使得看不見摸不著的音更具體化,更能找見緊貼咽壁的“附著感”,從而使學生掌握起來也就更清晰明了了。與之相對應的練聲作品有:《搖籃曲》(舒勃特)《花非花》等,練聲作品盡量不要帶歌詞,用母音反復練唱曲目,有助于發聲位置的統一和聲音的規范集中,也可避免單一、純技術練聲曲的枯燥性,可讓學生在輕松自如的狀態下達到掌握演唱技術的目的。
二、“ü”母音的訓練
有了第一步“u”母音的訓練基礎,就可以進入第二個閉口音“ü”母音的訓練環節,選擇把“ü”母音放在第二步,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它也是閉口音,能起到對前面“u”母音的復習鞏固的目的;二是對聲音的集中性又有了新的要求和提高。因“u”母音只是將聲音聚攏到了一起,但聲音是否有力和集中,它還不是最好的訓練手段,引入“ü”母音的練習,就可使聲音的傳送更為集中,上顎的作用更加鮮明,下巴也得以適當的放松。在進入“ü”母音的訓練后學生的聲音比演唱“u”母音有了明顯的提高, 音色的明亮度也有了進一步的改觀,同時也使氣息的支撐更為有力。與之相對應的無詞練聲作品有:《絨花》《漁光曲》等。
三、“i”母音的訓練
如果說“u”母音僅僅是把聲音聚攏到了一起,“ü”母音又使聲音進一步集中,下巴得以適當的放松,那么第三步“i”母音的訓練,則更加突出了硬口蓋的作用,使聲音的集中性更為穩定,演唱的音色更加集中明亮,下巴則得以完全放松,笑肌的作用也得到充分的體現。同時再以優美的旋律帶母音進行練唱,就會使枯燥的母音訓練增添不少活力,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狀態下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最初的演唱方法與技巧。與之相對應的無詞練聲作品有:《珊瑚頌》。
四、“a”母音的訓練
有了前三個閉口音的訓練,學生對聲音的走向和集中性已有了清晰的概念和穩定性后就該進入第四步驟的學習,即開口音的訓練。在歌曲的演唱中開口音很難唱好,如果閉口音訓練不扎實就很容易造成開口音的松散和位置的偏低,出現演唱聲音暗淡或喊叫的現象。在訓練好閉口音的前提下進入開口音“a”母音的演唱時,聲音的傳送就不至于亂跑,它還會在演唱閉口音的狀態下,集中地演唱好開口音“a”,這時歌唱者的聲音位置就永遠地站立在所謂的“高位置”的歌唱狀態了。與之相對應的無詞練聲作品有:《共和國之戀》。
五、“o”母音的訓練
同樣是開口音,如果說“a”母音是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外,那么“o”母音相比較“a”母音來講就相應平穩些,在整個母音的訓練中“o”母音起到一個收工、放松、結束的作用。它沒有“a”那么難以控制,但比起“u” “ü” “i”三個閉口母音來講還是需要非常謹慎地去把握。但因為它又是一個收尾的練聲環節,前面的四個母音已打好了堅實的基礎,到訓練“o”母音時容易出現的聲音松散、下巴過緊、位置偏低等等問題便迎刃而解了,學生在演唱這一母音時會感受到前面的學習給自己帶來的輕松愉快的自信感。與之相對應的無詞練聲作品有:《絨花》《月之故鄉》等。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