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文斌
【關鍵詞】 思想品德教學;生活化;教學資源;主題活動;動態生成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0—0121—01
初中思想品德課要求關注學生的成長需要與生活體驗,尊重學生學習與發展規律,不斷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引導學生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展。教師要想較好地貫徹新課程的這一理念,就必須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廣泛挖掘課程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及時把社會發展的新信息、科學技術新成果及學生生活中的新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來,以不斷提高思想品德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
一、整合教學資源,激發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無痕的教育。運用新的教育理念整合生活化的教學資源,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使他們不斷完善、健康成長,這是教育的根本。因此,教師應學會關注學生的需要,以社會生活中蘊含著的豐富教育因素和學生的校內外生活作為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從學生生活入手,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親身經歷,把品德養成教育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引導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體驗,在生活中悟理、內化,最后變成行為習慣。 如在七年級“珍愛生命”一課教學中,筆者引入了“2013年,我省某校一名高一學生因與同學陳某發生口角,引發肢體沖突,在返回宿舍途中突然暈倒,再也沒有起來” 和“2015 年10 月,四川某小學晚自習下課時,在學生下樓過程中電燈突然熄滅,一學生惡意高喊‘鬼來了,從而引發混亂, 造成推擠疊壓,導致40 多人傷亡”的案例,并與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明白,生命是頑強的,也是脆弱的。有時,一個不經意的行為動作,可能就會對一個生命造成傷害。以這種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融合的材料展開課堂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不僅樂于探究,學會自主構建知識,而且能更深刻地感知生活,切實提高參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
二、開展主題活動,豐富經驗、情感
要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就要摒棄“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舊模式,改變以課本內容為中心,讓學生在課本中找答案,企圖用一節課就解決學生一個道德問題的“整成法”,應根據學生的需要,以解決學生遇到的現實問題為目的,進行一系列的主題教學活動。如在“不良誘惑對未成年人的危害”一課教學中, 筆者在講授完教材列舉的不良誘惑內容后,針對當前學生酷愛網絡游戲的現象,增加了一節主題活動課,和學生探討有關網絡游戲的問題,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網絡和學習、虛擬與現實,珍愛、善待自己的生命。首先,導入《“網癮”少年之殤》和打斗游戲對少年的不良影響等內容。然后,設置問題:1.少年張瀟藝為什么要從24 層樓上跳下去呢?2.為什么案例中那些少年在玩完打斗游戲后,會無故打死那些素昧平生的人呢?3.在我們周圍有沒有癡迷網絡游戲的同學,請你列舉一兩個以警示自己和同學。4.從這些案例中我們應該吸取哪些教訓?最后,讓學生根據思想品德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及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感受進行討論。這種以學生的需要為目標的主題活動,提供了平等、民主交流的機會,使學生樂于提問、質疑,能實話實說,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過程——豐富經驗和情感——自悟道理——規范行為”。
三、注重動態生成,即時捕捉機會
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既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 也要針對課堂教學中隨機出現的機會,即時捕捉和利用,這樣才能更有針對性,也更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如有一次預備鈴響后,筆者進入某班準備上課,見到一個平日脾氣較為暴躁的學生拿起椅子準備朝一位同學扔過去, 在及時制止這種行為后,筆者有意把前一天聽到的N 學生的遭遇講給他們聽:N 學生是我以前的一個學生,他沉默寡言,有一天,他和朋友們到河邊玩耍,朋友叫他一起下去游泳,他說不會游,可是朋友們不信,開玩笑地硬把他推下水去,結果他不幸淹死了。事情講完后,筆者又聯系剛才那位同學的做法教育學生:其實,很多時候,一些不幸事情的發生,并不是我們有意去犯的錯誤,相信死去的那個學生的朋友們也不希望他淹死,可是由于那個玩笑性的行為,他年輕的生命就這樣逝去了。假如剛才那位同學在盛怒之下真的把椅子砸過去,那么后果會怎樣呢?我們在開玩笑的時候要注意分寸,做事情的時候也要克制自己的情緒,千萬不要做出后悔莫及的事。那節課以后,這個班里好幾個平時脾氣比較急躁的同學再也沒有出現那種愛拿東西砸人的行為。
總之,課程資源不在多少,而在于我們去發現,去整合。我們應該多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積極探索,讓學生所獲得的知識不僅有教材提供的知識,還有教師個人的知識,更有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這樣我們的教學才能更好地、更有效地促進每一個學生思想和行為的和諧發展。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