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憲 張秋爽
一提到“研究”,我們一線教師總認為那是遙不可及的事。在教師的潛意識里,他的主要任務就是備課、上課、判作業;而研究是專家的事。教育和研究不可以兼顧,也是完全不搭界的兩件事。其實教育與研究是一脈相承的。教師應該如何做研究?應該做什么樣的研究?應該怎樣做研究?如何通過研究提升自己的教學決策能力和教學專業水平?
做探究型教師,是“教師成為研究者”的實踐詮釋:其實質是在情境中通過觀察、閱讀發現問題、搜集數據、形成解釋,獲得答案并進行交流、檢驗的過程。那什么是“研究”?《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研”的意思是“細磨”,“究”的意思是“仔細追求、追查”。“研”是把整塊的東西磨碎了,以便于觀察、服用,用的是分析的方法;“究”是對事物追根問底,以便了解其走向,用的是綜合的方法。
一線教師有著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你離學生近,每天發生的故事,每個現象背后都有你尋求“想知道”的渴望與沖動。當“教師的專業性”逐漸被社會認可時,我們卻不知何去何從。多年的教育教學研究經歷告訴我們,做研究既要有研究主題的確定、研究方案的設計、研究方法的選擇,還有研究成果的表達方式等內容。
一線教師做“研究”的核心環節包括:背景、選題、目的、文獻研究、樣本選取、結果獲得以及統計分析方法、研究結果呈現、研究結論等。其中 “數據、證據、框架、邏輯”對研究是至關重要的。讓我們帶著“注重研究問題從何而來,注重教師研究如何設計,注重研究過程如何實施”來思考。
一、如何發現和提煉研究問題(研究問題的發現和提煉)
教師作為研究者,首先要思考的根本問題是“我們要培養什么樣的人” 。教育是培養人,教育研究是為了更好地培養人。一線教師研究的突出特征是:在工作中進行研究,以研究的方式開展工作。蔡金法教授《做探究型教師》一書介紹了發現研究問題的7個視角或領域為我們提供了選題的方向,值得教師細細品讀,結合自己的興趣、困惑、經驗等方面確定研究問題。書中這樣闡述:“研究問題發現與形成,需要以下步驟:首先,從自己和他人的教學中、學生學習中、已有的研究成果中等領域產生許許多多‘想知道的話題轉化為研究問題。這時,需要明確研究目的。接下來,根據研究目的,確定研究視角或領域。然后將最初的問題進行提煉和加深;若難以聚合成合適的問題,再回頭去審視最初的‘想知道、明確研究視角,反思自己的思考,最后形成研究問題。
在經歷做課題的過程中,我們知道了如何從實踐中尋找問題,如何把可研究的問題提煉成課題的過程。從教材中的“你知道嗎”到“聯系生活學數學”;從“小學數學提問的有效性”到“小學階段如何培養學生關系性思維”;從“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到“空間問題的錯誤分析與建議”;從“我們最關注的思維品質是什么”到“怎樣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從“怎樣組織探究活動”到“怎樣在恰當的時間點撥探究中的學生”從“關注學科本源問題”到“發展教師專業的判斷力”……原來有價值的問題就在身邊,需要反復推敲,自己到底想知道什么,想弄明白什么。
我們每天都在說著課程改革,“我們抓住了數學課程改革的靈魂了嗎” ?我們是否抓住了數學課程改革的目標了呢?重點在哪里?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大問題,也是需要長時間積淀、思考、研究才能有結論的話題。一線教師做數學教育研究要力求以小見大,從小事件、小發現入手。因此,作為一線教師要有發現的意識、尋找的意識和主動構建的行動。
二、研究設計的路徑與方法
研究就是有目的、有意識、有設計的實踐探究過程。研究設計者行動之前預設的具體內容和步驟,是研究工作的全盤計劃和方略。在明確了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和研究重點之后,研究設計主要回答怎么進行研究,即確定研究方法、研究分工、研究步驟、研究周期及其階段研究任務以及預期研究成果等方面的內容。其中研究方法是研究設計的核心,通過選取適當的研究類型、方法或手段來尋找證據,從而回答研究問題或假設。做研究設計就是告訴別人,圍繞研究問題,你怎么去研究,如何解決問題,也就是要進行總體策劃。同時,教師做研究與工程設計的原理一樣,需要不斷地試驗,然后在實踐探索中逐步修正和完善。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對研究類型的選取和研究方法的確定。研究類型包括案例研究、實驗研究、教材研究、基于調查、基于反思、解題研究、設計研究等。什么問題需要實驗研究?什么課題用定量研究?什么困惑需要采用定性方法?不論是寫論文還是作課題,可以在定量研究的基礎上,兼顧質性研究,如采用訪談,需要在分析材料上下工夫,運用扎根理論,挖掘本土概念,對資料進行抽象概括。因此,采用什么研究方法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三、研究過程中關注“三個意識”
做研究首先需要對于研究對象的狀態及其本質特征進行客觀描述。做研究還需要關注我們做了哪些判斷,其理由和邏輯是什么。此外,做研究還需要明確我們形成了哪些結論,這些結論是否能自圓其說、相互印證。在研究中要關注三個意識:
* 不斷追問的意識
在研究過程中,需要教師的專業敏感。專業敏感來自于追問和反思。對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教材內容、教學設計、教育教學事件等不斷進行追問、反思,才能獲得新的感悟和新的突破,那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喜悅與豁然開朗。實踐表明,只有不斷努力“讓教師具有反思力”,他們反思的意識和習慣才能不斷得到鞏固。
在平常的教學實踐及聽課、評課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追問一些問題,如這樣設計出于什么想法?這個問題的處理依據是什么?教材為什么這樣編排?學生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通過不斷地追問,我們便可獲得更多的信息,從而使我們對教材的挖掘更深刻,對學情的了解更客觀,教學設計更理性。
* 尋找證據的意識
對于一線教師,我們的主陣地在課堂,每天會遇到課堂里發生的許許多多的新故事。對于這些問題老師也有自己的認識,也有表達的欲望,有的老師還有寫出來與同伴交流的欲望,可是往往不知從何下筆,不知如何規范表述。我們自己也發表過一些文章,總覺得論文中還存在不嚴密、挖掘深度不夠的問題。讓數據說話,言必有據,對數據進行深入的挖掘,不斷尋找證據,會有“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意外收獲。
調查數據就是證據。研究不能憑經驗和感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需要用調查來的數據說話;用自己的訪談記錄作依據;用學生行為表現做參考。數據是一種未加工的原始資料,數字、文字、符號、圖像都是數據的表現形式,是進行教育研究的起點和依據。當我們收集了很多數據后,需要對這些看似零散、雜亂無序的數據進行整理、概括、歸納、總結,使數據中蘊含的事物全貌及其分布特征能夠清晰、明確地顯現出來。我們可以通過描述統計的方法來呈現數據。讓數據說話,為我們準確把握學生認知的起點、了解教師困惑和需求、把握所研究問題的現狀,為研究設計向廣博或縱深方向發展,拓展研究思路或研究領域,為研究問題提供決策支持。
訪談記錄是證據。在研究中需要長時間思考一個問題并圍繞問題搜集證據尋找原因并解決的過程,證據不同就會得出不同的研究報告。對于個人經驗,不足以作為證據,因為經驗是屬于個體的,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線教師更容易做的是質性研究,這種方法理應成為一線教師的研究方法之一。
文獻綜述是證據。開始研究時,應當借助文獻研究站在前人已有工作基礎上,看看此問題或相關問題人家是如何研究的。哪些研究成果可以拿來直接引用、借鑒?哪個視角沒有涉及過,可以作為此課題的切入點?而后對已掌握的文獻進行綜合述評,作為自身研究的起點。
案例積累是證據。教育教學案例、課堂中發生的小故事、教育敘事等都可以作為一手材料,原汁原味地記錄下來,這是第一步;接下來從中尋找證據,挖掘有價值的素材進一步提煉。
教學反思是證據。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對自己的教學思想和行為的批判性探究,是對教育教學認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提高教師自我的教育教學專業水平,善于反思是老師善于做研究的重要表現之一。可以從成功處、尷尬處、教學目標達成等方面進行反思,這里的反思也包括學生的想法和關鍵教育事件,教師要學會從小事的背后思考問題,以小見大,由表及里地看問題,在細節當中發現問題根本,在事件當中找到差距。
* 架構的意識
在構思課題成果時,最重要而且最艱苦的工作不在搜尋資料,而是在占有了資料之后,將它們加以取舍與整理,這就需要架構。表達自己的研究成果也是如此。教師寫論文、課題報告的通病是:不知選擇什么和不知如何安排。寫論文,我們會用數學思想和心理學的框架進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原因,做到進一步理解兒童。指導教師寫研究報告,我們也應把“框架化”放在首位,這樣報告就會更有層次和邏輯性。
蔡金法教授指出:“教師做什么研究更合適?針對教材做長期的案例研究,教師直接用積累的幾十個、上百個案例做研究,那就是一個成功的課題研究。同時,話可以說,但要知道怎么說,更要能解釋“怎么說”,并強調:教師的研究不要太講究規范……”
我們認為教師的“本職”是“教學”,但優秀教師總是在不斷琢磨“怎樣更好地改進教學”。當一個教師在琢磨“怎樣更好地改進教學”時,這個教師就已經進入一種研究狀態。由此可以說:教師的“本職”雖然只是教學,但真正做好“本職”工作的教師總是處于某種研究狀態。
研究有了氛圍,研究有了問題,研究有了方法,研究有了方向,教師便能緊密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發現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路徑。研究目的在于“改進”、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升教學有效性,實現教學的潛在價值。一線教師要開展的正是扎根于教學實際、學校實際、學生實際的“草根式”行動與思考。讓研究成為我們工作的常態,讓“問題即課題,過程即研究”成為每個一線教師的自覺行為。
當你在困惑中,你已經開始了思考;當你在思考時,你已在悄悄成長了!
在困惑中研究,在研究中收獲,讓我們一起做屬于教師自己的研究吧!
(作者單位: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北京市順義區教育研究和教師研修中心)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