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三虎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多媒體;理解內容;重難點;求知欲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7—0095—01
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確實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很多便利,提高了我們課堂教學的效率。它通過自己聲色、圖形、動漫等優(yōu)勢,把抽象、枯燥的,學生難以理解的重點、難點知識,形象、直觀地呈現給學生,增加學生的理解,使學生收到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也使課堂教學的氣氛、教學效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變。
但正是因為多媒體的這些優(yōu)勢和特點,有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對多媒體產生了強烈的依賴感,似乎沒有多媒體就提不高課堂教學效率,導致濫用多媒體的現象頻頻出現,使多媒體發(fā)揮不了應有的特長,影響有效教學。所以,對多媒體在初中語文課堂中合理、有效的運用,就成為初中語文教師研究和關注的另一個重要問題。
一、多媒體與傳統教學方式結合,幫助學生理解內容
多媒體教學雖然有它自身的優(yōu)點,但同時也有自己的短板,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把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結合起來,運用多媒體直觀、形象的呈現方式,突出重點、難點,加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運用傳統教學的講解法,對課文知識進行細致的分析、講解、探究,把學生引進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去感悟、去體會。這樣多媒體與傳統教學進行結合,既能活躍氣氛,又能增加教學內容的信息,促進學生理解,提高教學質量。
以《蘇州園林》這篇課文為例,教師一邊可以給學生播放江珊演唱的《江南水鄉(xiāng)》,一邊讓學生看看課前為他們準備的一組突出蘇州園林特點的幻燈片。學生一邊聽著優(yōu)美的音樂,一邊欣賞著關于蘇州園林的風景,能夠自然而然地代入其中,有身臨其境的感受。然后,教師結合傳統教學法進行講解,給學生整體朗讀這篇課文,再一段段分析作者的描寫手法,描寫順序,欣賞他筆下蘇州園林中的“小橋流水”、“亭臺樓榭”、“ 古老的藤蘿”、“花墻廊子”、“門窗雕刻”等等,從而,讓多媒體與傳統教學有機結合,使學生很好地去學習課文內容,達到教師和同學期許的教學效果。
二、結合多媒體的特點設計內容,突出教學重點
既然在課堂教學中要運用多媒體,課堂教學內容和過程的設計就不能根據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而要結合多媒體靈動、有趣、豐富、生動、形象、直觀等特點,進行有效設計,保證有效教學。
以莫泊桑的《項鏈》一文為例,筆者在上課之前,先在網上搜到了文中主人公年輕漂亮的圖片,還有主人公帶上漂亮寶石參加聚會的不同圖片,最后再配上她經過十年辛苦后的照片,通過這樣鮮明的對比,使學生懂得做人應該實事求是,不應該愛慕虛榮,貪圖榮華富貴。在全部的課件設計中,為了突出課文的中心和主題,在設計時筆者沒有把課程目標,生字、詞放在其中,只是用圖片進行對比,彰顯文章的立意和主題,使學生一目了然,一下子抓住內容重點,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巧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筆者在教《大自然的語言》一課時,沒有一上課就開講課文,而是先問學生:“同學們,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靠語言,你們可知道,大自然中也有各種各樣的語言?”同學們聽到這個問題,腦子中可能會思考,搜索大自然的語言,有“風聲雨聲、有花開花謝、有鳥語花香、小溪潺潺”等等,肯定每個同學心中大自然的聲音是不一樣的。在學生思考、探索后,筆者給學生播放《春天在哪里》這首活潑輕快的歌曲,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增強代入感,為接下來的教學做好鋪墊。接著,筆者又運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了一些關于不同季節(jié)大自然的美麗圖片,還配上了青蛙、小鳥的叫聲,配上了流水聲、下雨聲、夜晚昆蟲的清晰叫聲等等。當筆者運用這一切情境,給學生與課文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時,再朗讀文章,學生的身心一下子就被帶入了《大自然的語言》中,且切實感受到大自然語言不但存在,且美妙地、靈性地存在著。這不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還對學生理解課文以及學習課文中的相關知識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也無形中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總之,作為一名合格的初中語文教師,就要把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為學生設計內容突出的課件,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從而保證教學質量的提升。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