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健壯,朱 昭,牛 崢,劉思含,任祥鈺,于雪梅,邵妮娜,高妮娜,張承意
(1.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體育部,陜西 西安 710071;2.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陜西 西安 710100;3.西安外國語大學,陜西 西安 710128,4.西安財經學院體育部,陜西 西安 710100;5.西安醫學院體育部,陜西 西安 710021)
2018年2月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新戰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1)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2)改善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宣傳醫療健康;(3)大力建設醫療健康鄉村。加強鄉村中醫藥服務。倡導優生優育。深入開展鄉村愛國衛生運動。
截至2016年,日本、意大利和德國占據世界老年人口前3名,中國則位居第62位。我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老年人是指60周歲以上的公民 。而在國際上將65歲以上的人確定為老年人。根據最新消息,截至2016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308 6億人,占總人口的16.7%。由圖1可知,在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中,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健康分別是城市大于鎮大于農村,在不健康和生活不能自理中農村老年人口分別占16.93%和3.31%,說明農村地區老年人口健康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隨著經濟快速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快節奏”的生活給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由圖2、圖3可知,不管在農村地區還是城市地區惡性腫瘤在主要疾病死亡率位居第1位。在農村地區,腦血管位居第2位、心臟病位居第3位;在城市地區心臟病位居第2位、腦血管位居第3位。
隨著經濟快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著巨大的改變,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在“快節奏”的生活,過分依賴于機械,導致人們的身體活動也在逐漸減少。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道,缺乏身體活動是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由于缺乏身體活動而引發的疾病死亡率中,發達國家男性占6%、女性占6.7%,在發展中國家為10%以上。在具體數字上,全球15歲及以上成年人約有31%身體活動不足(男性28%,女性34%),這就說明每年約有320萬人因缺乏身體活動而死。
世界衛生大會 提出,強有力的科學證據表明健康的飲食和充分的身體活動是預防非傳染病及其高危因素的關鍵要素。國外大量的研究報道證明,有規律的運動,不僅能夠有效地減少心血管疾病、中風、高血壓、等疾病發病率,而且對改善慢性疾病癥狀和降低死亡率有著積極作用。
世界衛生大會 提出,強有力的科學證據表明健康的飲食和充分的身體活動是預防非傳染病及其高危因素的關鍵要素。國外大量的研究報道,有規律的運動能夠有效控制心血管疾病、中風、高血壓等疾病發病率,并且能夠改善慢性疾病的癥狀和降低死亡率。為此,本文通過整理國內外有關身體活動干預對慢性病研究為基礎,分別從老年人生活方式、身體活動負荷等問題進行文獻綜述。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時代的變遷。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例如:人們最初的出行方式為步行,而通過工業革命的變化改為更為方便機械化出行方式。機械化出行的方式使得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但是伴隨著人們的身體活動也在逐漸減少,我國是人口大國,老年人的急劇增長也導致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數量也在急劇上升,其中生活方式也是影響老年人群患慢性病的主要因素之一。生活方式指通過反復的練習成為自動化的行為。如何通過現有的基礎條件去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圖1 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健康狀況結構圖

圖2 2012—2016年農村地區主要疾病死亡率前3位

圖3 2012—2016年城市地區主要疾病死亡率前3位
魏紅 以75歲以上福州地區15個介休所的1 084人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68人、女616人,平均年齡(84±4.3)歲。通過參照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學會流行組“老年人生活質量調查內容及評價標準建議”量表,運用SPSS軟件進行分析得出,99.36%的男性和100%的女性都患有慢性病。生活方式與老年人慢性病密切相關,其中59.59%的老年人健康狀況相對較好,31.83%的老年人健康狀況為中等,8.58%老年人健康狀況為差。在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疾病中吸煙者患病率明顯高于非吸煙者。
魯建民、張曉娜等人采用Health OutcomesTM Scoring Software4.5評分軟件和SPSS 13.0軟件對西安市碑林區下屬各地區的常住老人健康狀況量表進行統計分析,其中男性40.24%、女性59.75%,平均年齡(74.02±6.77)歲。城鎮地區的老人比農村地區的老年人生活質量高,原因是城鎮地區醫療設備、經濟水平、交通建設、居住條件、娛樂設施優于農村地區。文化程度高的老人生活質量優于文化程度低的老人。高年齡段的老人心理健康高于低年齡段的老人。
徐洪、徐凱等人通過G3TX三軸加速度傳感器對老年人身體活動進行測量,運用SAS JMP10統計軟件對所測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在女性在輕度身體活動方面高于男性,且兩者有顯著差異性。在靜態行為時間方面男性>女性,且兩者有顯著差異。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與無慢性疾病的老人在中等強度運動中有顯著性差異,老年人身體運動強度主要以輕度活動和靜態行為為主。
徐暢、周成林等人從體力活動、膳食結構兩方面對老年人認知功能的影響進行詳細的闡述,提到中等強度運動對老年人認知功能有估計作用。積極運動可保持額葉前扣帶皮層執行功能網絡的激活度,減少腦組織衰老過程損耗。合理的膳食可減少老年癡呆癥的風險系數。
權黎明采用體成成分儀、32通道的Neuroscan無線腦電測量儀、表面肌電儀、全民體質監測系統對11名太極拳熟練組和11名太極拳初學組進行數據采集,通過SPSS16.0進行統計分析,得出初學組完成運動時的運動強度小于熟練組,在運動后靜息狀態時,熟練組心率高于初學組,呼吸頻率低于初學組。熟練組在耐疲勞性和神經肌肉控制能力方面更優于初學組。實驗結果證明,太極拳運動有利于發展中年練習者機體的靈敏性、肌肉力量和柔韌性。
段麗梅采用芬蘭產的 Polar Rs800心率遙測儀對60名無運動習慣的五禽戲初學者老年人進行4個月訓練,通過SPSS11.0統計軟件對各組均數之間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結果證明長期練習五禽戲可以提高老年人機體內環境的穩定性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提高健康水平;提高老年人腸道乳酸菌的數量; 提高機體的抗氧化能力。
崔建梅、楊麗娜選取太原市某地區29名女性柔力球練習者(對照組14人,實驗組15人),且訓練年限都為1年以上、每周鍛煉3次以上、每次練習60min以上。運用SPSS 11.0統計軟件對所測數據分析,得出長期練習柔力球后實驗組老年女性的右手握力明顯高于對照組老年女性。在紅、綠光辨別反應時、手臂穩定性及時長、短時記憶保持量等方面實驗組老年女性優于對照組老年女性。
心血管疾病是影響我國居民疾病死亡率最高3種疾病之一。有研究表明,心肺適能與冠心病發病之間呈負相關 。最大攝氧量是心肺適能的金標準 。有氧運動已是國際公認的減脂健體的有效手段,積極的身體活動和運動對增強老年人肌肉力量、有氧耐力水平以及減少骨折風險的價值已被證明。但是針對老年人運動強度、運動負荷的選擇以及促使老年人能夠長期保持有規律的身體鍛煉,仍是國際老年人促進健康研究的熱點和難點。
趙婉婷、劉洵等人采用德產的Ergoselect 100系列立式功率自行車和遙測心率儀以及檢測血液指標的自動分析儀等儀器設備對33名受試者(男16人,女17人)進行最大攝氧量測定,研究得出男女性肥胖老年人在干預后BMI、腰臀比、腹部脂肪以及握力等均有顯著性提高。以FATmax運動為強度通過為期3個月身體鍛煉,肥胖老年人的體質狀況和心血管機能有了顯著提高。
張培珍、田野 采用臺階試驗、功率自行車負荷運動試驗、芬蘭產的Polar A3型心率遙測儀等儀器設備,對符合患有血脂異常條件的北京市海淀區中老年人進行10周的運動干預,觀察在實施運動干預后對老年人群心肺功能的變化。運用SPSS11.0軟件對所測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不管是對照組還是鍛煉組,中低強度的走跑鍛煉能夠提高老年人群的心肺功能;能夠降低血脂異常人群隨年齡的增大而發生呼吸系統功能的減弱;能夠增強機體的攝氧能力、改善大腦、心臟及其他器官的氧供應能力,改善和提高身體各系統功能。
目前我國老年人口已達到2.3億人,由于基層醫療設備、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健全以及因不良生活習慣引起而降低的生活質量已成為影響老年人群健康的主要因素,更是全球公共社會問題。研究報道已經證實有規律的運動能夠有效控制心血管疾病、中風、高血壓等疾病發病率,并且能夠改善慢性疾病的癥狀和降低死亡率。但是針對老年人運動強度的選擇、以及促使老年人能夠長期且有規律地進行身體鍛煉仍是目前國際老年人健康促進研究的熱點和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