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 東,王振雨,鄭德利,黃 鵬,郝 芳
(1.阮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水泥廠學校,北京 102403;2.北京市房山區良鄉第四小學, 北京 102401;3.北京市房山區良鄉第三小學,北京 102401;4.北京市皇城根小學房山分校,北京 102445)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2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
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下一發展階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習與發展是一種社會和合作活動,它們是永遠不能被“教”給某個人的。它適于學生在他們自己的頭腦中構筑自己的理解。
以武術中的初級一路拳為例,在具體課堂教學中,通過武術操的導入、動作的變換等教學設計去一步步通過“最近發展區”。
通過分析武術操“雛鷹展翅”,發現第3節的“開合運動”和第4節的“踢腿運動”與本節課所學初級一路拳的第1個武術小組合“馬步雙劈——弓步沖拳——蹬腿沖拳——馬步沖拳”所學動作是相關聯的。因此,在教授初級一路拳之前,筆者以學生熟悉的“雛鷹展翅”第3節和第4節來導入,讓學生進行反復練習,鞏固的同時并規范學生的動作。
武術操“雛鷹展翅”中的第3節“開合運動”有2個動作分別是“馬步雙劈拳”和“弓步沖拳”,這3個動作和初級一路拳中的“馬步雙劈”“弓步沖拳”動作是一致的。所以,學生在練習該動作的時候,教師主要強調動作的標準性和協調性。
在學習“蹬腿沖拳”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練習武術操中的第四節“踢腿運動”。這節中有個動作是“彈踢推爪”,該動作與“蹬腿沖拳”是可以相互轉換的。通過學生的練習,使之掌握該動作。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武術基礎,引導學生通過變換腿法,把彈踢變成蹬腿,練習“蹬腿腿爪”。練習熟練之后,再引導學生嘗試變換手型,把虎爪變成拳,練習“蹬腿沖拳”。經過一步步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武術基礎,再加上教師的引導,已經掌握了新的動作“蹬腿沖拳”。
初級一路拳中第1個小組合是馬步、弓步、蹬腿,是2種步形和一種腿法的轉化。首先,教師可以引入武術操中的“踢腿運動”這一節,讓學生著重練習“馬步按爪——弓步推爪——彈踢推爪”這3個動作,練習時教師強調上下肢體的協調配合。其次,再讓學生練習這3個動作的下肢動作,即“馬步——弓步——彈踢”。練習時重點體會步形和腿法轉換時的規范性和靈活性。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行腿法轉換的練習“馬步——弓步——蹬腿”。在熟練的基礎上,試著讓學生加上上肢動作,練習“馬步雙劈——弓步沖拳——蹬腿沖拳”。最后一個動作馬步沖拳,教師引導學生可以通過已經學會的弓步沖拳進行練習。在教師的一步步引導下,學生利用已掌握的武術動作,學會了新的武術動作,順利地從現有水平進入最近發展區。
初級一路拳的武術組合動作分為正反兩面。在已經學會一面動作的情況下,練習另一面的時候,可以用2人合作的方式進行練習。練習時背對背,要求動作一致,方向一致。在合作的基礎上,初級一路拳正面、背面就都掌握了。
學生對新事物充滿了好奇和探究欲望,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熟悉的現象入手,引導學生快速進入最近發展區,對優化教學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既要參照學生現已達到的水平,也要能誘發學生思考。比如,在京版《體育與健康》二年級全一冊的武術教學中,有一個動作是“仆步鏟腿”,可以這樣創設情境:我們穿越到古代,走進了少林寺,少林寺正在進行擂臺比武,這個時候你就站在擂臺上,和一個有著絕世武功的僧人進行比武,你們已經較量了幾個回合,這時僧人在你無防備的情況下,用右腿踹向你的左腿,對你的左腿進行猛烈的攻擊,這個時候你采用什么招式才能避免僧人的襲擊,并且利用所學的步形對對手可以進行下肢的攻擊。學生馬上對這個招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順利從現有水平進入最近發展區,引導學生對所學動作一步一步掌握,收到了良好的課堂效果。
想要實現最近發展區的轉換,就要加強學生武術基本功的練習,因為武術中的大部分動作都是基本步形、手形、腿法的結合,扎實的基本功對學生進入最近發展區起著重要作用。此外,及時復習所學武術動作不僅有利于學生在新學動作的時候能夠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而且有利于學生進入最近發展區。
學生身體素質不同,武術基礎不同,最近發展區差異會有很大不同,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現有武術基礎,掌握動作情況等有針對性地實施分層教學,使學生在各自的武術現有水平上不斷提高。
3.3.1 學生水平的分層 不同學生的身體素質、力量、柔韌會有很大的差別,這種差別導致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存在差別,這樣在武術教學中就可以進行分層教學。對班級進行分組,可將學生分成A、B、C、D組(表1),以武術基本步形(并步、弓步、馬步、仆步)為例,D組學生在練習這些步形時,由于腿部力量較差,不能標準地練習這些步形,就可以單手或雙手扶物進行練習,然后放手體會動作的正確性。C組學生可以標準的練習這些步形,那么就可以適時的安排一些步形的轉換練習,可以是單一步形左右方向的轉換,也可以是幾種步形之間的轉換,B組學生在武術步形轉換練習過程當中,不僅步形標準,而且轉換靈活,就可以結合所學的手法進行上下肢結合的練習。比如,弓步沖拳、馬步推掌、仆步亮掌等。A組學生在滿足B組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進行武術動作的創編,利用學過的手形和步形,創編出各種組合動作,在掌握基本動作的同時,提高練習的積極性,也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不同組別可以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而且從A組到D組是一個遞進的過程,隨著武術技能的逐步掌握與進步,學生可以從低一級別的組慢慢跨度到高級別的組。但教師的課堂預設和學生的課堂生成可能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在學生練習的時候可以進行組別的適當調整。

表1 武術動作的組合評價
3.3.2 學習評價的分層,通過教師的幫助,推動學生進入下一個最近發展區 通過學習評價的分層,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水平,教師通過適當的點撥,把握教學的最佳期,把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轉換成現有發展水平。小學武術教學中武術組合動作的學習評價可以分為4個等級即A、B、C、D級。具體評價標準見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