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良,王建超,董聯合
(河南省誼發牧業有限責任公司,河南 鶴壁 456285)
近幾年,中國的養豬業集約化程度正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小型養殖企業不斷退出,數量持續減少;大型企業不斷增加,規模持續增長。養殖技術水平越來越高,這對中國的養殖業和養殖從業者來說,應是一種福音。但是隨著豬群養殖數量越來越大,規模場面臨的非生產天數長、生產效率低、人力成本高等問題也越來越突出,造成的損失也越來越大。為了適應現代養豬的生產節律,在減少人力成本的同時提高生產效率,發展新型繁殖技術來優化豬場資源日益重要。在此情況下,母豬批次化生產技術被越來越多的討論與應用,母豬批次化管理技術的核心是母豬定時輸精技術。筆者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淺談一下定時輸精技術對生產效益的影響。
發情排卵是輸精的必要前提。母畜的發情排卵由體內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卵泡刺激素(FSH)、促黃體生成素(LH)等激素水平逐步升高引起。對于后備母豬,隨著動物的出生,下丘腦就釋放GnRH,但GnRH、FSH和LH的合成與釋放對性腺類固醇類激素的負反饋極為敏感,結果達成一種維持性器官發育的低激素水平。隨著母畜的體成熟和性成熟,GnRH、FSH和LH的合成和釋放對性腺類固醇類激素的負反饋敏感性逐漸降低,同時垂體對GnRH的敏感性逐步提高,形成高水平的激素平衡,即形成后備母畜的初情期。對于經產母豬,哺乳期間高濃度的催乳素抑制了下丘腦GnRH的釋放,哺乳期間不發情。斷奶后,由于沒有了仔豬對乳頭及乳房的強烈刺激,催乳素濃度迅速下降,解除了對下丘腦GnRH釋放的抑制作用,下丘腦開始有節律地釋放GnRH,GnRH又促進垂體前葉釋放FSH—卵泡發育—成熟—產生的雌激素形成發情現象,同時雌激素促進GnRH-LH峰的形成,產生發情排卵現象。
綜上所述,若要實施定時輸精,那么就需要同時釋放GnRH等關鍵激素。定時輸精(Timed artificial insemination,TAI)是通過注射外源激素,人為調控母豬性周期,使之在預定的時間內集中發情、排卵和配種的一項繁殖新技術,其中包括性周期同步化、卵泡發育同步化、排卵同步化和配種同步化,它們是互相依存、緊密聯系的過程。
定時輸精技術具體應用時要結合實際,針對發情周期不同階段的母豬,注射外源性激素時,要區別對待,下面展示一下筆者在某規模豬場工作期間開展批次化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定時輸精方案。
后備母豬日齡230日齡以上,體重130 kg,后備免疫程序完成。后備母豬每頭每天定時、定量飼喂20 mg烯丙孕素,持續18 d后停藥;停藥后間隔42 h每頭后備母豬注射1 000單位孕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注射PMSG后間隔80 h每頭后備母豬注射100 ug GnRH;
然后再間隔24 h進行第1次輸精,間隔16 h后進行第2次輸精即可,若第2次配種后間隔24 h,母豬依然靜立,再進行第3次輸精。
注意:①既然是定時輸精,所有時間間隔必須按小時計算,不得按天計算,飼喂烯丙孕素要有強烈的規律性,每天在固定時間飼喂,并且要結合本場員工工作規律計算好時間,使最終的配種時間和原有配種節律一致;②飼喂烯丙孕素期間,不需要誘情查情;停止飼喂后,需要用公豬一天兩次查情,每次查情時,每頭母豬與公豬接觸時間不得低于15 s,即一天不低于30 s;③如果注射GnRH前,少量母豬可能會出現靜立反應,對這些母豬應馬上注射GnRH并配種,并于配種后24 h和40 h再進行第2次和第3次配種;如果注射GnRH當天,母豬已經出現靜立反應,則在當天下午進行第1次配種,以后按配種程序執行,無論如何配種,兩次配種的時間間隔不能大于24 h。
1)正常斷奶的母豬,于斷奶后24 h注射1 000單位PMSG,間隔72 h后注射100 ug GnRH,注射后24 h和48 h分別輸精1次,若第2次配種后間隔24 h,母豬依然靜立,再進行第3次輸精。
2)斷奶7 d后不能正常發情的母豬,每頭每天定時、定量飼喂20 mg烯丙孕素,持續12 d后停藥,停藥后進入到和后備母豬停藥后一樣的程序。
3)如果傳統的連續生產模式向批次化轉變,可以根據母豬具體的斷奶時間,在斷奶前24 h,開始飼喂烯丙孕素,飼喂時間小于4 d或者大于9 d,再導入到和后備母豬停藥后一樣的程序。總之,此方法要根據本場的實際情況(周批次節律情況,精液提供情況、成本等因素)去設定并執行,目的就是把所有母豬的發情配種時間人為干涉,使它們同時發情,同時配種,以實現批次化生產。
注意:①后備母豬程序里面的注意事項同樣適用于經產母豬; ②如果后備母豬程序也是在批次化開展過程中使用,也要結合自己場的受胎率情況和需要補充頭數,準備適當數量的后備母豬,以實現批次化的均衡生產目的。
定時輸精為批次化生產的實現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是母豬生產批次化管理的重要基礎,對生產的影響頗大。
豬場目前的連續生產很難有計劃性的主要原因是:豬的發情進程不能被人控制!這就造成:
1)生產不均衡,時多時少,產床的利用率大打折扣,還會出現產床不夠使用,導致提前斷奶,提前上床,甚至母豬在妊娠舍分娩,員工勞動強度大,生物安全壓力大;
2)無法全進全出,轉群、換料,免疫管理困難,生物安全難以保障;
3)工作人員不能按計劃工作,無法調休。
如果以定時輸精為基礎,實現了母豬的批次化生產,好處多多!
3.1.1 提高豬群健康水平
因為批次間豬只不混養、并欄,豬只應激減少,不同日齡的豬只分別在隔離的空間飼養,可以有效防止場內水平感染,阻斷疾病的傳播,進而提高豬群健康水平。
3.1.2 有效防控疫病
批次生產能夠徹底實現豬群的全進全出,甚至包括母豬群的全進全出,有合理的周期性空欄時間,有利于衛生消毒工作的開展,徹底消滅傳染源;減少豬群感染幾率;批次生產的豬群日齡最為接近,整齊度高,便于制定防疫程序,且疫苗免疫后的抗體水平整齊,有效保護易感豬群。
3.1.3 便于飼養管理
1)由于分娩日齡接近,產房仔豬便于同舍內交叉寄養,提高成活率的同時降低不同豬舍間疾病傳播的風險;
2)同一批次豬群日齡相似,便于制定飼喂計劃,其日增重、飼料轉化率可達到最佳,也便于監控飼料使用情況以及耗水情況,隨之用藥成本以及死亡率下降,生產效益提高;
3)豬群日齡相似,對環境溫度、濕度需求也一致,便于集中進行溫度、濕度調節;
4)批次生產,生產節律明顯,便于監測豬群健康狀況和員工工作水平,易于生產流程管理和漏洞查找,全進全出計劃更容易執行和管理,提高豬場管理效率。
3.1.4 飼料效率高,預知健康狀況
1)在良好干凈的飼養環境中,病原危害極低的狀況下,豬只生長速度加快,上市日齡可大幅縮短;但越干凈的環境,越應該注重生物安全,否則患病之風險更高;
2)在疾病病原濃度很低的環境下,豬只所攝食的飼料,只需要少量轉換成免疫物質,蛋白質可以完全消化吸收,提高飼料效率,進而降低生產成本;
3)批次之間,豬舍隔離性良好,環境溫度及通風容易個別控制,營養需求可依照不同日齡體重或豬只公母分欄飼養,提供最佳配方,減少飼料營養的浪費。
1)便于管理。能實時監控豬場的生產,把一群母豬當成一頭來管理;
2)每周(每批次)的生產相對均衡,生產設備利用率達到最大化,最小的硬件投入,獲得最大的飼養規模;
3)按節律生產,工作張弛有度,減少工作人員的數量,便于員工調休、也便于招人;
4)全進全出,大大提高了生物安全,比連續生產更加省心;
5)大大提高后備母豬及一胎斷奶母豬的利用率,提高豬場的經濟效益。
1)工作集中進行,降低工作重復率,提高了工作效率,便于自己安排調休或者處理日常事務;
2)便于發現豬群中的異常個體:把一群當作一頭來管理。

1)顯著提高了后備母豬利用率:后備母豬利用率由原來的76.5%提升到85%~88%(后備母豬利用率=參加配種并且妊檢懷孕后備母豬頭數/總的后備母豬頭數×100%,例如有100頭后備母豬,發情配種90頭,妊檢懷孕85頭;那么發情率90%,后備母豬利用率85%);
2)顯著提高了斷奶母豬1周內的發情率:斷奶母豬1周內的發情率由原來的89%提升到97.6%,效果顯著;
3)顯著降低了夏季二胎綜合癥的比例:夏季一胎母豬斷奶后的發情率由原來的70%提升到89%,二胎分娩率由原來的63%提高到84.5%,效果顯著;
4)定時輸精技術顯著縮短了母豬的非生產天數(NPD),大大提高了母豬的利用率,是一個有效的繁殖管理辦法,它不僅大幅降低了配種員對查情和適時配種技術的素質要求,而且不會因為人員變動導致生產水平大幅起伏;
5)最重要的是,經過將近7個月的努力實現了2 400頭母豬場的批次化正常運轉;
6)降低了工作量:不必每天都查情、采精、配種、接產......
總之,隨著規模場越來越大,集約化程度越來越高,定時輸精技術的應用將會越來越廣泛,技術將會越來越成熟,對養豬業的貢獻也會越來越顯著,希望這些個人見解和觀點能為大家提供一些幫助,也歡迎大家指教,共同探討,為中國養豬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