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銀莉,李高凱,余世勇,胡 彬
(四川海林格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30)
摘 要:豬流行性腹瀉是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其毒株的高度變異性給該病的防控帶來了難度。福建某規模化養豬場發生腹瀉疫情,通過膠體金檢測確診為豬流行性腹瀉病毒感染。疫病初期通過返飼與疫苗肌肉注射等方式進行防控,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為快速控制疫情,結合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的發病與排毒規律,從“降低排毒、激發黏膜免疫、構筑免疫屏障、切斷傳染源、加強飼養管理”等角度,提出“三打兩噴+仔豬噴鼻”的疫情防控方案,方案執行1周,腹瀉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發病率由90%以上降低到8.60%。同時,該方案在四川地區24個規模豬場得到了有效的驗證。
關鍵詞:豬流行性腹瀉;防控;案例分析
豬流行性腹瀉是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臨床上主要以嚴重的腸炎、嘔吐、水樣腹瀉以及脫水為特征,感染仔豬死亡率極高。其發病時間急、仔豬死亡率高,主要感染豬小腸上皮細胞,引起腸絨毛脫落,造成新生仔豬迅速脫水死亡。自2010年暴發以來,豬流行性腹瀉給我國養豬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分子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近年來其流行毒株S基因出現了較大變異,與傳統疫苗毒株相比同源性僅90%左右。大量涌現的變異株給豬流行性腹瀉的防控工作帶來了難度。同時,隨著對PEDV致病機理研究的深入,大量的文獻指出與傳統的可通過體液免疫防控的病毒不同,PEDV防控更多的需要黏膜免疫系統的參與。這些防控的難點使PEDV在日常生產中的防控效果并不理想,同時也使如何有效防控豬流行性腹瀉已經成為了行業的難題。病料返飼、直接將感染仔豬敲死、甚至于飼喂避孕藥延后生產等方式并不能徹底的解決豬流行性腹瀉。在發病豬場環境中排毒量巨大、肌肉注射疫苗接種豬群免疫保護力有限的條件下,唯有“降低排毒、激發黏膜免疫、構筑免疫屏障、切斷傳染源、加強飼養管理”等綜合防控方案才能迅速控制疫情。
福建某規模豬場,生產母豬500頭左右。2017年11月底開始出現腹瀉癥狀,主要發生于后備新生仔豬。豬場采用“活苗+死苗+死苗”的免疫方案,于2017年9月份開始普免二聯活苗,10月份開始注射滅活苗。在計劃進行第三針免疫的時候,2017年11月底豬場突然暴發大面積的腹瀉病情,26頭后備母豬陸續出現腹瀉,新生仔豬死亡率高達70%。隨后豬場在2017年12月—2018年3月期間嘗試了3種緊急防控方案對腹瀉病情進行控制,但都收效甚微。
第1種:全場一刀切二聯活疫苗一次,之后母豬產前15 d免疫1次,出生仔豬肌注0.5頭份,結果:小豬出生3~5 d開始大面積發生腹瀉,死亡率仍然高達70%。之后,豬場采用“全場一刀切變異毒株滅活疫苗1次,產前45 d母豬注射1次,20 d注射一次”的第2套方案,結果發病率70%,死亡率80%。于是,豬場自制了一批自家苗,全群母豬一刀切免疫1次,后續跟胎使用產前25 d注射一次,10 d注射1次。結果在接種自家苗后豬場腹瀉情況有所好轉,發病率降至20%~30%之間,死亡率30%。但是至今年3月6日豬場腹瀉病情再次反彈,新生仔豬死亡率超過60%。
3 月中旬公司技術團隊進駐該場,協助該場進行腹瀉病情的防控。
2 臨床癥狀及剖檢變化

圖1 腹瀉仔豬剖檢圖
該場發病仔豬表現為水樣腹瀉、嘔吐、體溫略升高、精神沉郁。發病初期主要以4~6日齡仔豬為主,也有9~14日齡仔豬,傳播迅速,數日內蔓延到全群。隨病程發展,豬出現消瘦、脫水以及大量哺乳仔豬死亡。雖然該場的飼養員通過補液的方式挽回了一些仔豬,但60%左右的仔豬最終死亡。
剖檢死亡小豬可見小腸腸管擴張,腸壁變薄缺乏彈性,切開腸壁可見內容物稀薄呈黃色泡沫狀,腸黏膜絨毛嚴重萎縮。切開胃壁可見黃色內容物及乳白色凝塊,胃底黏膜充血(圖 1)。

圖2 膠體金快速檢測結果圖
現場采集腹瀉仔豬糞便,用安捷公司PEDV 膠體金檢測試劑盒和TGEV膠體金檢測試劑盒進行快速檢測,結果顯示PEDV抗原陽性,TGEV抗原陰性(圖2),確診為由PEDV感染導致的腹瀉疫情。
在確定了病原體后,采取了“三打兩噴+仔豬噴鼻”的疫苗控制措施進行腹瀉病情的防控。具體操作如下。
方案開始當天,對24頭母豬進行肌肉注射1次,4 mL/頭;2 d后,再次肌肉注射1次,4 mL/頭,同時保定噴鼻1次,4 mL/頭,每個鼻孔各2 mL;3 d后,再次進行再次肌肉注射一次和保定噴鼻,劑量同前。
后備母豬生產仔豬共滴鼻6次,出生滴鼻1 mL/頭仔豬,0.5 mL/鼻孔。間隔8 h再滴鼻1次,1 mL/頭仔豬,0.5 mL/鼻孔,連續操作3 d。
老母豬生產仔豬共滴鼻4次,出生滴鼻1 mL/頭仔豬,0.5 mL/鼻孔。間隔8 h再滴鼻一次,1 mL/頭仔豬,0.5 mL/鼻孔,連續操作2 d。
該方案中一共生產23窩仔豬,總頭數221頭(不包括1頭母豬出現難產子宮脫落生產2頭的)。經上述防控方案后,僅有兩窩19頭仔豬出現輕微拉稀癥狀,糞便呈現糊狀,發病率為8.60%。對這19頭仔豬口服給藥后快速恢復。
從出生到斷奶階段,總共死亡14頭,死亡率6.33%,遠遠低于使用”三打兩噴+仔豬噴鼻“方案之前的70%的死亡率。且14頭仔豬死亡原因均由其他因素導致,非腹瀉問題。
在這個案例中,腹瀉發生之時,豬場先后采用了3套方法來防控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導致的腹瀉病情。先期的活疫苗肌注免疫、中期的滅活疫苗肌注免疫,均沒有獲得比較好的防控效果;后期的返飼操作,雖獲得了一定的防控效果,但是之后又出現豬場腹瀉病情反復的情況。返飼是一把雙刃劍,其對專業要求較高。返飼病料必須經過專業化檢測,明確是否存在其他疫病,病毒含量是否足夠(膠體金檢測即可),以實現防控的效果,但同時返飼也是豬場的潛在的風險因素,返飼后所有動物都在排毒,環境中的病毒含量極高,如果此時環境中的返飼病毒進入產房,仔豬則完全無力抵抗。
大量的研究表明,PED的防控主要依賴機體黏膜免疫系統產生的特異性sIgA。本案例中采用的“三打兩噴+仔豬噴鼻”方案中的“兩噴”操作,可以有效的激發動物機體的黏膜免疫系統,促使母豬的乳腺黏膜產生特異性SlgA。該類型抗體隨乳汁進入到仔豬的腸道而不被吸收,停留在腸道表面直接中和外來病毒。同時,“仔豬噴鼻”的操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誘導仔豬的黏膜免疫系統發揮作用。這是該方案獲得較好防控效果的原因之一。
其次,肌肉注射可以誘導系統免疫,通過細胞免疫和ADCC作用高效抑制病毒的復制,從而降低病毒在腸道的復制,顯著降低病毒的排出。在日常采用PED 膠體金對腹瀉仔豬進行病原鑒定的時候,我們常常發現對于由PEDV引發腹瀉的仔豬而言,用棉簽蘸取少量糞便稀釋成1 mL 進行檢測,試紙條即可顯示明顯的陽性條帶。PED 膠體金試紙條的檢測敏感性通常為105.5TCID50,這就說明每克糞便中病毒含量高于106.5TCID50。由此可見在發病豬場環境中病毒含量是非常高的。而目前我國常用腹瀉疫苗效力評價標準為:疫苗免疫無PED 抗體的母豬或仔豬,免疫后對仔豬進行攻毒保護試驗,以103個MID 的組織毒攻擊(導致無PEDV 抗體仔豬發病的最低感染劑量為10-7稀釋,即選用10-4稀釋構建效檢攻毒模型),對照組4/5 以上發病,免疫組4/5 以上保護,即判定該疫苗有效。實驗室替代檢驗方案為:免疫豬群的中和抗體高于1∶32 即判定為有效。因此,只有多次肌肉注射優質的疫苗(三打),才可以不斷地提升機體的系統免疫,降低病毒的外排,保障后期免疫仔豬的效果。
為了進一步確定“三打兩噴”免疫方案的可行性,2017年至今,在川渝地區28個腹瀉疫情不同的豬場進行了驗證。結果顯示其中24個發病豬場效果明顯,死亡率從60%~90%降至10%以下,并最終完全達到康復。其中所有豬場均在7 d內控制住了疫情,平均控制時長為6.5 d,有效率高達92%。
由此可見,作為從“降低排毒、激發黏膜免疫、構筑免疫屏障、切斷傳染源、加強飼養管理”等防控思路出發設計的方案,“三打兩噴”的免疫方案雖然是一種新興的操作方式,但是其在防控豬流行性腹瀉方面有著非常顯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