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綺
現實生活中,許多老人常嘆息 “人老無用”,或是覺得在家幫忙做做家務、帶帶孩子,也就發揮了余生的價值。更悲觀者,覺得老了就是 “坐吃等死”。從本質上講,這些老人將年老體衰看得太重,從根本上否認了自己的能力。
按照國際一般規定,65周歲以上的人確定為老年人;我國60周歲以上的人便可認定為老年人,這是從生理角度來界定一個人算不算老年人。但是,老不老,年齡并不是唯一的界限。
美國斯坦福大學最近有一項研究提出,人的年齡不應該由他的出生年齡來計算,而是由“我們覺得明天可能死亡”的概念來計算。研究者認為,真正的年齡應取決于人的心態,取決于是否在快樂地享受生活。如果一個有焦慮癥的年輕人,總擔心自己生病了,可能馬上要死掉了,那么他的心態是非常老的,生活的行為也會非常老齡化。相反,一些心理年輕、精力活躍的老人,卻活得特別瀟灑,他們學開車、玩微信、去旅游、穿時裝、學跳舞,使晚年活出了高質量,沒有絲毫的老態,令人羨慕。
衰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衰老并不只是從有皺紋開始的,更多時候是從心理衰老開始的。很多老年人對自己周圍的事情不感興趣,面對新鮮事物的第一反應不是好奇而是恐懼,變得興趣范圍狹窄,主動性不足,不愿改變現狀,固執己見。心理專家認為,這樣的狀態持續下去,會嚴重威脅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所以應該調整一下,改變這種狀態,對延緩衰老是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