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媚琳 張 松** 李躍文 魏穗華
(1華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廣東廣州 510631 2廣州市天河中學 廣東廣州 510623)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多媒體教學已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之一。平板電腦通過其可視、可聽、可觸的功能,讓學生更為直觀地接觸與體驗學習材料。因此,學生將在使用平板電腦的過程中得到更為生動與直接的自主學習[1]。基于平板電腦的互動教學模式,具有以下優(yōu)勢:①學生的學習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將儲存在平板電腦中,教師可精準掌握學情和調(diào)整教學策略[2];②通過課前預習評價、課堂實時評價和課后跟蹤評價,構建評價反饋及時化的教學評價體系[3];③師生、生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立體化;④平板電腦擁有豐富的媒體資源庫,可滿足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DNA的復制”為人教版高中生物學教材《遺傳與進化》第3章第3節(jié)的內(nèi)容,是培養(yǎng)學生生物學實驗思想,引導其進行探究性學習的良好載體。但該部分內(nèi)容抽象、復雜,學生難以理解,可結合平板電腦的多重功效,為學生提供更生動、直接的學習環(huán)境。
本次研究使用的硬件主要由2個部分組成:智慧課堂平板電腦和同屏設備。其中智慧課堂平板電腦是教學資源的承載體,師生人手一臺,用于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可適時將教學資源(視頻、PPT、電子版教材、檢測習題等)存入平板電腦,以便在教學時使用。學生可利用平板電腦實現(xiàn)課上、課下的學習。教室內(nèi)設有無線局域網(wǎng),在非教學使用時間段,教師將會關閉網(wǎng)絡;同屏設備用于將平板電腦中的畫面內(nèi)容及聲音傳輸?shù)揭惑w機等終端。其教學流程見圖1:

圖1 基于平板電腦的“DNA的復制”教學模式圖
由圖1可見,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利用平板電腦進行教學,通過觀看微課與習題檢測,學生在課前接觸知識表層;通過師生互動與檢測反饋,學生進一步理解知識內(nèi)核;通過任務推送與個性化學習,學生在課后凝練知識體系[4]。由此可見,基于平板電腦的課堂教學與翻轉課堂的結合,可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由表及里、由點成面地幫助學生內(nèi)化知識。
1.1 習題推送 為了解學生對DNA復制的前概念認識情況,教師在課前推送一些習題,學生在各自的平板電腦上獨立完成。
例1,細胞每次分裂時DNA都復制1次,每次復制都是( )。
A.母鏈和母鏈,子鏈和子鏈,各組成1條子代DNA
B.每條子鏈和與它堿基互補配對的母鏈組成子代DNA
C.每條子鏈隨機地和2條母鏈之一組成子代DNA
D.母鏈降解,重新形成2個子代DNA
學生提交答案后,教師可查看答題情況,從中了解學生對新知識點的前認知程度。學生有時會從字面含義或受生活經(jīng)驗影響推斷生命現(xiàn)象,不理解該生命現(xiàn)象的本質(zhì)或原理[5]。通過平板電腦的作業(yè)管理平臺,可對學生的練習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結果顯示部分學生未清晰理解DNA復制的概念及其過程。教師上課時需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自主探究DNA的復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暴露學生不正確的想法,讓他們在探究與討論的過程之中形成對生命現(xiàn)象正確的概念認識。
1.2 制作微課 根據(jù)教學重點,教師在課前錄制了10 min“DNA探究實驗及驗證”的微課,可供學生在課中進行DNA復制過程探究之后觀看。由于原版視頻為英文,不利于學生消化理解,教師提前錄制微課,可化難為易,變抽象為具體。微課視頻既驗證了DNA的復制方式,也生動展示了密度梯度離心實驗的原理與過程。教師將微課保存至平板電腦的本地資源庫,于課前同步發(fā)送至學生的平板電腦端,學生收到資源后即可進行觀看學習。
2.1 搭建模型,引入新課 上節(jié)課學生已學習DNA的結構特點,本節(jié)課一開始先讓學生自行利用平板電腦中的模型構建APP搭建DNA結構模型,學生在APP中可隨意移動脫氧核糖、磷酸、含氮堿基這3種原料,并可旋轉、復制或刪除,從而構建DNA雙鏈結構。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激發(fā)了學習興趣,也鍛煉了動手操作能力。當他們完成構建之后在平板電腦上傳其作品。此時教師可查看學生的作品,學生之間也可互相查閱。針對學生的錯誤構建,教師可挑出單個作品示例進行講解,強化學生對DNA結構的理解,從而鞏固已學習的知識點。
教師設問:既然DNA作為遺傳物質(zhì)而存在,它是如何將遺傳物質(zhì)從親代傳遞給子代的?它的復制傳遞與其自身結構有何關系?通過設疑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2.2 自主猜想,屏幕展示 教師提問:假設提供1條DNA分子,你能否根據(jù)DNA雙螺旋結構的特點設想DNA可能以怎樣的方式進行復制?
教師向學生的平板電腦端發(fā)送學習任務,讓學生自行猜想“DNA分子是如何進行復制的”,并在平板電腦上的電子白板自行繪制1條DNA分子復制1代后的結果(注意提示學生可用不同顏色區(qū)別親代與子代DNA)。教師可隨時在后臺查看每位學生的繪制結果,了解學生對于DNA復制方式的不同猜想。待學生完成之后,教師在大屏終端上展示幾幅不同學生的繪制結果,并讓其進行思路講解。最后教師再總結這幾種不同思路,從而引出當時科學家在研究DNA的復制方式時提出的“全保留復制”“半保留復制”和“彌散復制”。
通過聯(lián)系前面所學的知識點讓學生自行假設猜想,盡可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學習興趣,并培養(yǎng)他們自主思考能力和動手繪制能力。先讓學生嘗試,再由教師進行總結,可讓學生經(jīng)過充分猜想之后再進行驗證推理。
2.3 演繹推理,小組討論 學生完成各自的猜想之后,教師提出預設問題:①DNA分子肉眼不可見,怎樣區(qū)分復制過程中的母鏈和子鏈?通過此問題引出同位素示蹤標記法。②如果用同位素標記DNA分子,當DNA分子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進行復制后,如何區(qū)別DNA分子帶[6]?讓學生思考之后,再提出“密度梯度離心”的方法,為后續(xù)相關的實驗驗證提供認知支架。
師生共同分析梅塞爾森(M.Meselson)和斯特爾(F.W.Stahl)利用同位素標記法探究問題的實驗思路,并使學生明確:15N標記的鏈代表母鏈,14N標記的鏈代表子鏈。將親代15N大腸桿菌轉移至氮源為含14N的培養(yǎng)基中,再連續(xù)繁殖2代,且最后用密度梯度離心法分離。此時學生4人一組展開思考,并討論這3種復制方式經(jīng)過1代、2代復制且離心后DNA分子帶的分布情況,并在平板電腦的電子白板上進行結果繪制。
小組完成討論與推斷之后,以拍照的形式將討論結果上傳至平板電腦端。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同樣可通過平板電腦的直播功能錄制學生的討論過程,保存后在課后發(fā)送至學生客戶端。學生完成討論并上傳推論結果后,各小組可在平板電腦上與其他小組的推斷結果進行比對。同時,每個小組推選1名成員在全班進行展示講解。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可相互點評或點贊,從而實現(xiàn)小組間的互動交流。經(jīng)過全新的教與學,思維的異同在課堂上交匯與碰撞,產(chǎn)生的火花點燃了思想的火苗。此刻,教師已經(jīng)不僅是一名指導者,更是一名欣賞者[7]。
學生在動腦、動手、動口的過程中更加主動地思考問題,原本難以理解的知識點,經(jīng)學生的討論與思考之后得到更好地吸收,從而突破重、難點。
2.4 觀看微課,得出結論 學生對3種復制方式進行推導后,教師再將自制的實驗驗證微課視頻分享至每位學生的平板電腦端,并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視頻:①科學家在驗證的過程用到了哪些方法或技術?②根據(jù)子1代和子2代DNA在離心管中的分布情況,如何排除某種復制方式的可能性,從而確定最終的實驗結果?
學生自主觀看微課視頻,了解Meselson和Stahl的大腸桿菌DNA密度梯度離心實驗,更好地構建了知識,提升了學習效率。微課不僅展示了DNA復制的推斷過程,同時也形象生動地展示了密度梯度離心實驗。學生通過觀看微課,最終了解DNA復制的方式為半保留復制。
2.5 自主答題,在線反饋 學生學習完新課內(nèi)容后,教師在平板電腦的班級學習空間發(fā)布學習任務,將課堂練習以選擇題的形式傳送至學生的平板電腦,學生提交后,系統(tǒng)會自動統(tǒng)計答題情況。點擊學生姓名,即可查看該生答題的正確率,以及每道題具體選擇了哪個選項。
例2,由15N標記細菌的DNA,然后又將14N供給這種細菌,于是該細菌便用14N合成DNA,假設細菌連續(xù)分裂3次產(chǎn)生了8個新個體,新個體中含14N鏈的DNA與含15N鏈的DNA比例是( )。
A.4∶1 B.2∶1 C.1∶1 D.3∶1
教師通過后臺查看學生的答題情況,發(fā)現(xiàn)學生對DNA的復制方式掌握較好,但仍有小部分學生還存在問題。此時,教師通過平板電腦中的統(tǒng)計分析,讓答錯的學生談談他們是如何思考的。利用平板電腦的數(shù)據(jù)分析功能,教師可針對學生的錯誤思路予以糾正,再次幫學生強化知識重點,有力地改善了傳統(tǒng)教學中存在的“一對多”反饋不及時的缺陷。
2.6 小組合作,課外探究 課后學生將以小組為單位,分組思考并完成圖2的繪制:若用15N標記的DNA作為模板,用含14N標記的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在坐標圖中畫出連續(xù)培養(yǎng)細菌60 min過程中,每代DNA中含15N標記的DNA分子數(shù)與DNA分子總數(shù)的百分比變化圖。

圖2 每代DNA中含15N的DNA百分數(shù)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思考討論后,上傳繪制結果至客戶端。教師通過查看了解學生對DNA復制方式的應用情況,及時得到教學反饋。學生也在探究過程中培養(yǎng)了小組合作探究能力。
利用平板電腦進行教學,突出了其高效的互動與反饋功能。平板電腦強大的互動功能充分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力度,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整節(jié)課以師生互動為中心,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也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并非每節(jié)課都適合運用平板電腦進行教學,教師需有選擇性地選取內(nèi)容授課。
綜上所述,在應用平板電腦進行教學時,需思考下列問題:①結合平板電腦進行相應的教學設計時,如何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②如何利用平臺的即時反饋功能,捕捉學生的知識薄弱點,從而提升教學的針對性?③如何利用平臺的個性化推送功能,有針對性地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差異[8]?
同時,應用平板電腦進行教學時,可采納以下建議:①教師可在平板電腦的班級空間功能中增加獎勵性措施,鼓勵學生分享好的學習方法和經(jīng)驗;②有選擇性地采用平板電腦授課,多選擇知識抽象、學生不易理解的知識點進行,例如遺傳的分子基礎等章節(jié)內(nèi)容;③教師根據(jù)平板電腦中的數(shù)據(jù)反饋,有針對性地推送模塊習題,便于學生鞏固知識,突破重、難點;④教師多錄制一些試卷及習題講評的視頻進行推送,學生可有針對性地關注某個知識點,從而進行個性化學習;⑤由于平板電腦與筆記本和手機的功能類似,并在平時使用筆記本或手機更加便捷,教師可先在筆記本上完成教學資料的制作,再傳輸至平板電腦(只需通過U盤或者鏈接USB線進行傳輸)。學生可將平板電腦中有價值的資源拷貝或通過微信、QQ等軟件傳輸至手機客戶端進行學習;教師也可將平板電腦中的教學資源以二維碼的形式呈現(xiàn),學生掃碼后便可在手機上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