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鴻雪
(五通橋區人民醫院,四川 樂山 614800)
創傷是指在外力的作用下導致人體的組織或器官發生的損害。近年來,隨著我國交通事故和建筑事故的多發,創傷的發生率逐年升高。而且不同患者的傷情也有較大的差別。傷情較輕者僅需要接受簡單的處理,而傷情嚴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臨床研究表明,嚴重創傷患者可出現多臟器損傷,易導致其出現腎功能衰竭、呼吸窘迫綜合征、創傷性休克等并發癥[1]。因此,臨床上必須及時對嚴重創傷患者進行搶救。有文獻報道稱,對嚴重創傷患者進行高效、優質的急救護理,能提高其搶救的成功率[2]。在本文中,筆者主要研究對嚴重創傷患者進行系統化急救護理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間樂山五通橋區人民醫院收治的84例嚴重創傷患者。按照這84例患者入院的先后順序,將其分為比較組和試驗組。在比較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8例(占66.67%),女性患者14例(占33.33%);其年齡為18~66歲,平均年齡為(37.85±3.91)歲;其中,有重度顱腦損傷患者18例(占42.86%),用重度四肢骨折患者14例(占33.33%),有重度胸外傷患者6例(占14.29%),有重度腹部外傷患者4例(占9.52%)。在試驗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9例(占69.05%),女性患者13例(占30.95%);其年齡為17~68歲,平均年齡為(38.14±4.07)歲;其中,有重度顱腦損傷患者17例(占40.48%),有重度四肢骨折患者13例(占30.95%),有重度胸外傷患者7例(占16.67%),有重度腹部外傷患者5例(占11.90%)。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試驗組患者進行系統化急救護理,主要包括院前急救護理和入院后急救護理兩部分。1)院前急救護理。(1)在接到急救電話后,護理人員通過電話指導現場人員對患者進行簡單的急救處理。在到達事故現場后,護理人員立即協助醫生判斷患者傷情的嚴重程度,迅速為其建立靜脈通路,并遵醫囑為其輸注抗休克藥物。對于存在外傷出血的患者,協助醫生對其傷口進行處理,防止其傷口大量出血。另外,對骨折患者的骨折部位要進行簡單的包扎和固定。(2)遵醫囑用簡易的呼吸器協助患者吸氧,確保其呼吸通暢。密切監測患者血壓水平的變化情況。對于血壓水平過低的患者,遵醫囑為其使用升壓藥。另外,注意觀察患者神志和瞳孔的變化情況,一旦發現異常情況要立即告知醫生,并協助醫生進行處理。(3)對于意識清醒且生命體征穩定的患者,詢問其受傷的過程和身體各部位的感覺等。另外,給予其安慰和鼓勵,盡量使其情緒保持穩定。對于躁動不安的患者,遵醫囑為其注射鎮靜劑。(4)在轉運患者的過程中,密切監測和記錄其各項生命體征,并使其保持安全、舒適的體位,避免使其發生顛簸和移位。若患者在轉運的過程中發生嘔吐,應及時清理其口腔和鼻腔內的嘔吐物,并使其頭部偏向一側,以防其發生誤吸。另外,提前通知醫院內的相關科室做好搶救患者的準備工作。2)入院后的急救護理。(1)在患者入院后,為其開通急診綠色通道,將其轉運至急救室。協助醫生在急救室內對患者的傷情進行診斷。(2)在患者進入急救室后,護理人員要在第一時間完成對其進行生命體征監測、吸氧、血液標本采集和輸血等工作。對于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協助醫生做好術前的各項準備工作,確保手術順利實施。(3)積極配合麻醉醫生和手術醫生對患者進行搶救。在搶救患者的過程中,護理人員要詳細記錄各類藥物的使用量。對比較組患者進行常規的急救護理,內容包括:協助醫生對患者進行現場急救。在患者入院后,對其進行生命體征監測、吸氧護理和傷口護理等,同時協助醫生對其進行搶救。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搶救的用時和搶救的成功率。采用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調查兩組患者家屬對護理的滿意情況。此調查問卷的分值為0~100分。患者家屬的評分為85~100分,表示其對護理十分滿意;評分為60~84分,表示其對護理滿意;評分為0~59分,表示其對護理不滿意??倽M意率=(十分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3-4]。
用SPSS20.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比較組患者搶救的平均用時為(106.32±21.83)min,試驗組患者搶救的平均用時為(85.82±17.98)min。試驗組患者搶救的用時短于比較組患者(P<0.05)。
在比較組患者中,有35例患者搶救成功,其搶救的成功率為83.33%。在試驗組患者中,有40例患者搶救成功,其搶救的成功率為94.24%。試驗組患者搶救的成功率高于比較組患者(P<0.05)。
在試驗組患者家屬中,對護理十分滿意、滿意和不滿意的患者家屬分別有22例、18例和2例,其對護理的總滿意率為95.24%;在試驗組患者家屬中,對護理十分滿意、滿意和不滿意的患者家屬分別有19例、13例和10例,其對護理的總滿意率為76.19%。試驗組患者家屬對護理的總滿意率高于比較組患者家屬(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家屬對護理滿意情況的比較
臨床研究表明,提高嚴重創傷患者院前急救的效率、縮短其急救準備的時間,能顯著提高其搶救的成功率,降低其死亡率。近年來,臨床上對嚴重創傷患者進行系統化急救護理,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對此類患者進行系統化急救護理,能使整個院前急救護理工作更加系統化和程序化,且能縮短患者入院至接受搶救的時間,從而可大大提高其搶救的成功率[5]。需要注意的是,在對嚴重創傷患者進行系統化急救護理時,要求護理人員應具備專業的急救護理知識和精湛的急救護理技術。除此之外,還要求護理人員具備很強的處理問題的能力和應變能力。因此,醫院應加強對急診護理人員進行培訓,以提高其專業技能和綜合能力。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搶救的用時短于比較組患者(P<0.05),其搶救的成功率高于比較組患者(P<0.05)。試驗組患者家屬對護理的總滿意率高于比較組患者家屬(P<0.05)。可見,對嚴重創傷患者進行系統化急救護理,能顯著縮短其搶救的用時,提高其搶救的成功率及其家屬對護理的滿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