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敏
(煙臺市福山區人民醫院婦科,山東 煙臺 265500)
子宮良性腫瘤是婦科常見的疾病之一。該病患者的臨床癥狀為下腹墜脹、腰酸、白帶增多及月經不規律等,可嚴重地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1]。有研究資料顯示,對子宮良性腫瘤患者進行陰式手術的臨床效果顯著。為了進一步探討對子宮良性腫瘤患者進行陰式手術的臨床效果,筆者對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間煙臺市福山區人民醫院婦科收治的84例子宮良性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選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間煙臺市福山區人民醫院婦科收治的84例子宮良性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些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腔鏡組(n=42)和陰式組(n=42)。腔鏡組患者的年齡為37~55歲,平均年齡為(46.5±2.7)歲;其病程為3~12個月,平均病程為(5.1±1.3)個月;其中有子宮肌瘤患者21例,有卵巢腫瘤患者15例,有子宮腺肌癥患者6例。陰式組患者的年齡為37~56歲,平均年齡為(46.3±2.6)歲;其病程為3~12個月,平均病程為(5.2±1.4)個月;其中有子宮肌瘤患者22例,有卵巢腫瘤患者14例,有子宮腺肌癥患者6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腔鏡組患者進行腹腔鏡手術,方法是: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對其進行連續硬膜外麻醉。在患者的臍下1 cm處進行穿刺,為其建立CO2氣腹。為患者置入腹腔鏡及套管針。在腹腔鏡的直視下,用電刀切開患者腫瘤組織的基層和包膜,用止血鉗剝離其腫瘤組織,并對其創面進行電凝止血。手術結束后,為患者沖洗腹腔,并逐層縫合手術切口。對陰式組患者進行陰式手術,方法是:指導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對其進行連續硬膜外麻醉。用4-0可吸收的美容線將患者兩側的小陰唇固定于其大陰唇外側的皮膚上,充分地暴露其陰道口。為患者插入導尿管,探查其膀胱及宮頸之間的距離。向患者宮頸的四周注射無菌生理鹽水,以構成水墊。將患者的膀胱向上推至前返折的腹膜處,分離其子宮直腸間隙及后返折的腹膜,再分離其前后腹膜及子宮。用宮頸鉗鉗緊患者的宮骶及主韌帶,用2-0可吸收的美容線將殘端縫合后切斷。用宮頸鉗夾住患者卵巢固有韌帶、輸卵管、輸卵管系膜,用電刀切斷并縫合。確保患者所有系膜均切斷后,取出其子宮。檢查患者的子宮兩側附件有無異常情況,檢查其各縫合的殘端有無活動性出血。用1-0可吸收的美容線縫合患者的腹膜及陰道殘端。手術結束后,用碘伏紗布填塞患者的陰道,并為其留置導尿管[2]。
觀察兩組患者手術的用時、術畢至首次排氣的用時、住院的時間、術畢至傷口愈合的時間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腔鏡組患者相比,陰式組患者手術的用時、術畢至首次排氣的用時、住院的時間及術畢至傷口愈合的時間均較短,其術中的出血量較少(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的比較(± s )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的比較(± s )
分組 例數 手術用時(min) 術中出血量(ml) 術畢至首次排氣用時(h) 住院時間(d) 術畢至傷口愈合時間(d)腔鏡組 42 89.5±27.7 133.7±50.2 31.8±7.9 5.1±1.8 31.5±10.0陰式組 42 65.3±22.1 86.2±25.9 20.9±5.5 3.4±1.1 14.4±5.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陰式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腔鏡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的并發癥發生情況的比較[n(%)]
目前,臨床上對子宮良性腫瘤患者常采用腹腔鏡手術或陰式手術進行治療。對子宮良性腫瘤患者進行腹腔鏡手術時,需在其腹部做幾個切口,導致其在術中的出血量較大、手術的用時較長[3]。對子宮良性腫瘤患者進行陰式手術時,醫生以其陰道作為手術路徑,對其造成的創傷較小,其在術后恢復的速度較快[4]。但該術式要求臨床醫生熟練掌握手術的操作技能,從而確保手術的成功率[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與腔鏡組患者相比,陰式組患者手術的用時、術畢至首次排氣的用時、住院的時間及術畢至傷口愈合的時間均較短,其術中的出血量較少,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較低。綜上所述,對子宮良性腫瘤患者進行陰式手術的臨床效果顯著,可縮短其住院的時間,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