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文,蒲 娟
(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醫院兒科,四川 攀枝花 617067)
臨床研究發現,正常情況下,胃壁有一系列完善的自我保護機制,能抵御多種微生物的侵襲。但幽門螺桿菌能穿透胃上皮細胞表面的黏液層,破壞胃上皮細胞,從而可感染胃部。小兒因身體各器官尚未發育完善、免疫力較差,易感染幽門螺桿菌,從而可發生胃炎。奧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替硝唑均為目前臨床上治療小兒胃炎的常用藥[1]。為了分析聯用奧美拉唑、替硝唑和克拉霉素治療小兒胃炎的臨床效果,筆者對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醫院收治的160例小兒胃炎患兒進行了分組對比研究。
從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期間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醫院收治的小兒胃炎患兒中選取160例患兒納入本研究。這些患兒的納入標準:1)存在腹痛、厭食、食欲不振、嘔吐、腹部飽脹等癥狀。2)近2周內未接受過藥物治療。3)不對阿莫西林、替硝唑、克拉霉素等過敏。4)未合并有急性胃穿孔、胃腸道畸形、消化道出血等器質性病變。5)無腸道疾病或其他胃病引發的嘔吐癥狀。6)能夠正常地配合本研究。7)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8)其家屬知情并同意參與本研究。將這160例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80例患兒中有男37例,女43例;其年齡為10~14歲,平均年齡(12.7±2.8)歲;其病程為3個月~3年,平均病程(2.1±0.7)年;其中有47例患兒存在嘔吐的癥狀,有20例患兒存在發熱的癥狀,有10例患兒存在脫水的癥狀。對照組80例患兒中有男38例,女42例;其年齡為8~13歲,平均年齡(12.5±2.5)歲;其病程為4個月~3年,平均病程(2.3±0.5)年;其中有45例患兒存在嘔吐的癥狀,有21例患兒存在發熱的癥狀,有9例患兒存在脫水的癥狀。兩組研究對象的基線資料相比,P>0.05。本研究經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醫院批準進行。
為對照組患兒使用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和替硝唑進行治療。阿莫西林的用法是:每次服10 mg/kg,每天服3次。替硝唑的用法是:每次服10 mg/kg,每天服2次。奧美拉唑的用法是:每次服0.3 mg/kg,每天服1次。為觀察組患兒使用奧美拉唑、克拉霉素和替硝唑進行治療??死顾氐挠梅ㄊ牵好看畏?.5 mg/kg,每天服2次。替硝唑和奧美拉唑的用法與對照組相同。兩組患兒均連續用藥2周。
痊愈:治療后,患兒的臨床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對其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查的結果為陰性。好轉:治療后,患兒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好轉,對其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查的結果為弱陽性。
無效:治療后,患兒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未好轉,對其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查的結果為陽性。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對本文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兒,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的對比
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兒,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對比
胃炎是指由一種或多種有害因子損傷胃黏膜導致的炎癥性疾病。小兒因身體各器官尚未發育完善、免疫力較差,常會感染幽門螺桿菌,進而可發生胃炎。小兒胃炎是兒科常見的一種消化系統疾病。有學者指出,小兒胃炎的發生與患兒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胃食管反流和飲食不當等因素密切相關[2]。小兒胃炎患兒可出現上腹部或臍周疼痛、進食過程中或餐后發生嘔吐等;癥狀較輕者可存在上腹部間歇性隱痛或鈍痛,癥狀較重者可存在上腹部絞痛;部分患兒可發生慢性腹瀉和營養不良,進而可出現消瘦、貧血等情況[3]??死顾亍⒛髁?、替硝唑均為目前臨床上治療小兒胃炎的常用藥。替硝唑屬于硝基咪唑類藥物,其抗菌譜與甲硝唑相同;但與甲硝唑相比,替硝唑對脆弱擬桿菌、梭狀芽孢桿菌的抗菌作用更強;此藥可抑制單胺氧化酶的活性,從而可有效地清除幽門螺桿菌。阿莫西林屬于半合成廣譜青霉素類藥物,可穿透細胞壁,具有較強的殺菌作用。此藥經口服后能迅速將人體內的內酰胺基分解為生肽鍵,從而可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使細菌細胞發生破裂溶解。相關的藥理學研究證實,
阿莫西林經口服后吸收較好,且不會受到進食的影響。但此藥易引發發熱、過敏等不良反應??死顾貙儆诩t霉素的衍生物,其抗菌譜與紅霉素和羅紅霉素相同,但其抗菌作用更強,對紅霉素耐藥菌也能起到一定的抗菌作用。相關的藥理學研究發現,克拉霉素可通過阻礙細胞核蛋白50S亞基聯結的方式來抑制蛋白質的合成,進而可殺滅細菌;克拉霉素對革蘭陽性菌、部分革蘭陰性菌和支原體均有較強的殺滅作用。本研究的結果證實,聯用奧美拉唑、替硝唑和克拉霉素治療小兒胃炎的臨床效果確切,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