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軼君
(吳橋縣人民醫院介入醫學科,河北 滄州 061800)
膀胱癌是指發生在膀胱黏膜上的惡性腫瘤。該病是泌尿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也是人體十大常見的腫瘤之一。膀胱癌的發病率居我國泌尿生殖系統惡性腫瘤發病率的首位。該病在50~70歲的中老年人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目前,臨床上對該病患者主要是進行手術、放化療和介入治療。在本文中,筆者主要研究對膀胱癌患者進行介入治療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期間吳橋縣人民醫院介入醫學科收治的150例膀胱癌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經影像學檢查和病理檢查得到確診,均具有進行介入治療和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的指征。將這15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24例;其年齡為42~73歲,平均年齡為(56.33±7.02)歲。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23例;其年齡為44~72歲,平均年齡為(56.82±7.3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方法是:對患者進行腰麻,使其保持膀胱截石位。用濃度為5%的葡萄糖溶液沖洗其膀胱,將膀胱沖洗干凈后,向膀胱中注入150 ml濃度為5%葡萄糖溶液,使膀胱保持充盈。經尿道置入電切鏡,借助電切鏡的顯像系統觀察患者腫瘤的大小、位置、數量、形態等。經電切鏡的工作通道置入手術器械,將電切的功率設為100 W,將電凝的功率設為60 W。按照由遠到近、由小到大的原則,確定腫瘤切除的范圍和切除的方式。在距離腫瘤周邊2 cm處將腫瘤切除,切除的深度要達到膀胱肌層。最后對創面進行電凝止血。對觀察組患者進行介入治療,方法是:選擇患者腹股溝韌帶中點下方約0.5 cm處股動脈搏動最強的部位進行穿刺。穿刺成功后,撤出鞘管芯,插入導絲和導管。在導絲的引導下,將導管插入同側或對側的髂動脈中。將濃度為40%~60%的造影劑注入髂動脈中,進行造影檢查。明確患者髂動脈及髂動脈分支的走行情況,確定其病變部位。將導管經髂動脈插入腫瘤的供血動脈中,在此過程中要使導管避開臀動脈和髂腰動脈。將化療藥物加壓注入到患者腫瘤的供血動脈中,使之栓塞。然后對栓塞的結果進行造影檢查,待栓塞的效果令人滿意后,撤出導管和導絲,對穿刺點進行加壓包扎。
用顯效、有效和無效評價兩組患者的近期療效。顯效:經治療,患者的腫瘤全部消失,其術后恢復良好,且此療效至少維持3個月。有效:經治療,患者的腫瘤大部分消失,其術后恢復較好,且此療效至少維持3個月。無效:經治療,患者的治療效果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采用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調查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后的生存質量。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生存質量越佳。
用SPSS21.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近期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接受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生存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近期療效
表2 對比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后的生存質量評分(分,± s)

表2 對比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后的生存質量評分(分,± s)
?
膀胱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泌尿系統惡性腫瘤。近年來,該病的發病率逐年升高,已引起了醫學界的廣泛關注。膀胱癌的發病原因較為復雜,既有內在的遺傳因素,又有外在的環境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外在環境因素是患者大量吸煙和長期接觸芳香胺類化學物質。過去,臨床上對該病患者主要是手術治療和放化療。近年來,臨床上對該病患者進行介入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2]。筆者認為,對膀胱癌患者進行介入治療具有以下優點:1)可以使腫瘤的體積明顯縮小,進而消失,且此療效維持的時間較長。2)患者的毒副反應較小。3)手術過程較為簡單,且治療的費用較低,患者的接受度較高。筆者認為,在對膀胱癌患者進行介入治療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在對患者進行治療前,應對其進行全面的檢查,若其不具有進行介入治療的指征,應對其進行姑息治療。2)在對患者腫瘤的供血動脈進行栓塞時,栓塞要徹底,以免影響其療效。3)在對患者進行介入治療后,無需再對其進行常規化療[3]。4)應將患者腫瘤周圍開放的瘺道全部閉合,以提高其腫瘤供血動脈內的藥物濃度,從而提高其臨床療效。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對膀胱癌患者進行介入治療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提高其近期療效,改善其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