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瑩
(吉林市兒童醫院一療區神經康復科,吉林 吉林 132001)
癲癇是小兒時期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綜合征。此病的發生主要是由于小兒的神經系統發育不健全,其大腦皮層受到刺激后異常放電所致。小兒癲癇的病因較為復雜,且具有易反復發作的特點。小兒癲癇患兒的臨床癥狀主要是肌肉抽搐及意識、感覺、情感等方面的短暫性異常表現。此病患兒每次發病的時間可持續十幾秒至數分鐘不等。此病的發生可嚴重影響小兒的生命安全及正常發育[1]。托吡酯是臨床上治療癲癇的常用藥。使用此藥進行治療的小兒癲癇患兒易出現較多的不良反應。因此,臨床常聯用托吡酯與其他藥物對此病患兒進行治療,以降低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本次研究主要探討聯用托吡酯和四君子湯加減方治療小兒癲癇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期間吉林市兒童醫院收治的150例小兒癲癇患兒。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在參加本研究前未使用過抗癲癇藥進行治療。2)腎、肝、心等臟器功能正常。本次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是:1)既往有進行性神經疾病史。2)存在重度心理障礙。3)出現免疫系統、血液系統的并發癥。將這些患兒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在觀察組患兒中,有男性患兒35例,女性患兒40例;其年齡為4~9歲,平均年齡為(6.10±1.21)歲。在對照組患兒中,有男性患兒37例,女性患兒38例;其年齡為3~10歲,平均年齡為(6.09±1.01)歲。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為兩組患兒均使用托吡酯進行治療。托吡酯的用法是:起始劑量為每次服0.5 mg/kg,每日服2次。從第2周開始,逐漸增加此藥的用量,將其用量增加至每次服3 mg/kg,每日服2次。在此基礎上,為觀察組患兒使用四君子湯加減方進行治療。該藥方的藥物組成是:白術11 g,茯苓10 g,黨參、甘草各5 g。對于痰多的患兒,在基礎方中加入10 g的竹茹、5 g的陳皮及5 g的膽南星。對于夜眠不安的患兒,在基礎方中加入11 g的龍骨、8 g的牡蠣。對于食少便溏的患兒,在基礎方中加入8 g的蓮子、3 g的薏苡仁。將上述中藥用清水煎煮,所得藥液每日服1劑,早晚各服1次。對兩組患兒均治療10周。
1)分別統計兩組患兒在治療前2周和治療2周后其癲癇發作的頻率,進而評估其接受治療的效果。顯效是指與接受治療前相比,接受治療后,患兒癲癇發作的頻率降低>75%。有效是指與接受治療前相比,接受治療后,患兒癲癇發作的頻率降低50%~75%。無效是指與接受治療前相比,接受治療后,患兒癲癇發作的頻率降低不足50%。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統計兩組患兒在接受治療期間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使用SPSS22.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兒接受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兒(P<0.05)。觀察組患兒在接受治療期間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兒(P<0.05)。詳情見表1、表2。

表1 兩組患兒接受治療效果的比較

表2 兩組患兒在接受治療期間其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
小兒癲癇也叫“羊癲風”、“羊羔瘋”,是小兒時期的常見病[2]。小兒癲癇的發病原因較為復雜。研究發現,小兒癲癇的發生與遺傳因素有關。此病患兒在發病時,不可用外力強行制止其動作或按壓其四肢,應以筷子纏布后塞入其上下牙之間,以防其咬傷舌部,同時將其上衣解開,使其頭部偏向一側,以防其因嘔吐物進入氣管而發生窒息。
臨床上對小兒癲癇患兒常進行藥物治療。托吡酯是治療小兒癲癇的常用藥。此藥可有效地緩解小兒癲癇患兒的臨床癥狀。但是,長期讓此病患兒服用托吡酯進行治療,易使其出現頭暈、疲勞、復視、眼震、嗜睡、情緒不穩、抑郁、共濟失調、食欲減退、失語、意識模糊等不良反應[3]。因此,建議將托吡酯與其他藥物聯用對小兒癲癇患兒進行治療,以確保其接受臨床治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中醫認為,誘發小兒癲癇的主要原因是小兒的脾胃功能失調。小兒若食乳不知自節,冷熱不知自調,易傷其脾胃,使脾氣受損,運化失調,津液不得輸布,水濕停聚成痰。因此,應對小兒癲癇患兒進行健脾、益氣、祛痰的治療。四君子湯中的黨參可補中益氣、止渴、健脾益肺、養血生津,為君藥;白術可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為臣藥;茯苓可利竅去濕、導濁生津、逐水燥脾、補中健胃;甘草可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根據此病患兒的具體病情將該方中的藥物進行加減,可有效地改善其臨床癥狀。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聯用托吡酯和四君子湯加減方治療小兒癲癇的效果較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