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冬梅
(安岳縣人民醫院,四川 資陽 642350)
在臨床上,約有5%的惡性腫瘤患者在未發現其原發病灶前或在其腫瘤未出現其他臟器轉移前,其腫瘤便已發生脊柱轉移。目前,臨床上診斷脊柱轉移瘤的方法有X線平片檢查、常規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檢查、CT檢查、MRI檢查等[1]。其中,CT檢查是近年來在臨床上應用比較廣泛的一種診斷脊柱轉移瘤的方法。CT檢查的分辨率較高且操作簡單,但使用此法對患者病灶的橫斷面進行診斷,有漏診或誤診的可能性[2]。MRI檢查對脊髓等軟組織具有較高的分辨率,能通過三維立體成像技術將患者的病灶與病灶周圍組織之間的結構關系清晰的顯示出來,從而確定其轉移瘤的位置、類型以及病變狀態。為了對比用MRI檢查與CT檢查診斷脊柱轉移瘤的效果,筆者對安岳縣人民醫院收治的50例疑似脊柱轉移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的研究對象為2015年至2016年期間安岳縣人民醫院收治的50例疑似脊柱轉移瘤患者。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為:1)患者均出現脊柱局部明顯疼痛的臨床癥狀。2)患者均存在病理反射及觸覺功能喪失等癥狀。在這50例患者中,有男性28例,女性22例;其年齡為31~68歲,平均年齡為(50.73±4.19)歲;其原發病癥為前列腺癌的患者有1例、為乳腺癌的患者有11例、為胃癌的患者有9例、為肺癌的患者有11例、為肝癌的患者有18例。
對這50例患者均使用64層CT機(生產廠家為美國GE公司)進行檢查,具體的檢查方法是:1)設定CT檢查的掃描參數。將電壓設為120 kV,將電流設為200 mA,將層厚及層間距設為3~5 mm。2)對患者進行橫斷位掃描,并觀察其軟組織窗及骨窗。對這50例患者均使用1.5 T磁共振儀(生產廠家為飛利浦公司)進行檢查,具體的檢查方法是:1)設定MRI檢查的掃描參數。將掃描層厚設為3 mm、4 mm,將層間距設為3.3 mm、4.4 mm。2)對患者的矢狀面T1WI、T2WI、STIR序列進行掃描成像,對其橫斷面T2WI、STIR序列進行掃描成像。
根據CT檢查及MRI檢查診斷出的脊柱轉移瘤病變影像的特點,將患者的病情分為病理性骨折、椎旁軟組織腫塊、椎管受累、椎骨病變4類,將患者進行全身骨掃描檢查的結果作為最終的診斷結果,對比使用MRI檢查及CT檢查診斷脊柱轉移瘤的效果。
將本次研究的數據錄入到SPSS 21.0軟件中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這50例患者進行全身骨掃描檢查的結果是:其病情為病理性骨折的患者有3例,為椎旁軟組織腫塊的患者有14例,為椎管受累的患者有16例,為椎骨病變的患者有17例,其脊柱轉移瘤的檢出率為100%;對這50例患者進行CT檢查的結果是:其病情為病理性骨折的患者有3例,為椎旁軟組織腫塊的患者有5例,為椎管受累的患者有8例,為椎骨病變的患者有11例,其脊柱轉移瘤的檢出率為54%;對這50例患者進行MRI檢查的結果是:其病情為病理性骨折的患者有3例,為椎旁軟組織腫塊的患者有13例,為椎管受累的患者有15例,為椎骨病變的患者有17例,其脊柱轉移瘤的檢出率為96%。詳見表1。

表1 對50例患者進行CT檢查和MRI檢查的結果[n(%)]
脊柱轉移瘤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惡性轉移腫瘤。惡性轉移腫瘤患者的病灶主要是通過血液轉移到脊柱當中,可在其胸椎、頸椎、腰椎等位置生長[4]。惡性腫瘤患者的病灶易發生脊柱轉移,尤其是肝癌患者和肺癌患者。導致腫瘤脊柱轉移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1)脊柱中的靜脈血管相對密集,而靜脈瓣的數量、靜脈叢的數量較少。2)脊柱中毛細血管網具有較高的血運水平,其中紅骨髓所占的比例較高,而癌栓的臨床特征是以親和紅骨髓為主。3)脊柱靜脈中的血流豐富但血流速度較慢,腫瘤會通過直接侵犯、血液轉移、淋巴轉移等多種方式侵犯脊柱。國外的相關研究發現,目前,脊柱轉移瘤約占所有惡性腫瘤患者轉移瘤的10~15%[5]。腫瘤向脊柱中發生轉移的主要途徑主要包括直接侵犯轉移、淋巴轉移、靜脈轉移、動脈轉移4種類型。這4種轉移的主要轉移方式為:1)直接侵犯轉移。腫瘤細胞通過椎管直接進入到脊柱中。2)淋巴轉移。目前,臨床上仍未研究出腫瘤發生淋巴轉移的路徑。此問題應引起臨床醫生的高度重視,應進行重點研究。3)動脈轉移。動脈轉移是腫瘤脊柱轉移中常見的一種轉移途徑,癌栓利用椎體中的動脈從椎骨中逐漸轉移到脊柱中。4)靜脈轉移。靜脈轉移是腫瘤脊柱轉移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轉移途徑。脊椎靜脈叢與胸腔、四肢靜脈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系。且脊椎靜脈網血管中沒有血管靜脈瓣,其靜脈血管中的血流速度緩慢,易發生血液倒流或滯留的情況,導致其癌細胞向脊柱中轉移。脊柱轉移瘤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自主功能性障礙、明顯疼痛、活動性障礙、感覺障礙等。臨床上可通過了解患者的腫瘤病史或高危癌癥病史結合影像學檢查來判斷患者是否發生腫瘤脊柱轉移。有研究表明,及早對脊柱轉移瘤患者的病情進行明確的診斷,并盡早的對其進行治療干預,能有效改善其生活質量,提高其生存幾率,可為其爭取更多的生存時間[6]。CT(X線計算機斷層攝影)檢查是目前臨床上診斷脊柱轉移瘤的常用手段。CT檢查的分辨率高,可將骨質破壞、骨折等部位清晰地顯示出來。但對脊髓受累的患者在進行CT檢查時,因受到其病灶周圍軟組織的影響,其診斷的分辨率會受到影響。脊柱轉移瘤患者發病早期的臨床癥狀與腰椎間盤突出的臨床癥狀非常相似,故在對其進行CT掃描時常以其腰椎間盤的位置為掃描中心,極大地影響了其脊柱轉移瘤的檢出率。所以,在使用CT檢查對脊柱轉移瘤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時,臨床醫生需正確判定其病變部位、辨別出其病變椎體。同時,CT檢查無法明確診斷出患者脊髓與椎管受到侵犯的情況,在臨床應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用MRI(核磁共振成像)檢查對脊柱轉移瘤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能在其發病的早期確定其病變的部位并可準確地顯示出其脊髓受到侵犯的情況。MRI檢查對脊髓軟組織具有較高的分辨率,可以清楚地顯示出患者的骨髓、椎間盤、脊膜、神經根、脊髓、椎旁軟組織等結構。利用MRI的多序列成像、擴散加權成像及增強掃描等功能可清楚顯示出患者的病變范圍及病灶周圍的受累情況,幫助診斷醫師確定其脊柱轉移瘤的位置、類型以及病變狀態。使用MRI檢查對脊柱轉移瘤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其脊柱轉移瘤的影像學特征如下:(1)跳躍性。跳躍性分布是脊柱轉移瘤影像中常見的一種特征,此影像學特征可作為判定脊柱轉移瘤的一個標準。(2)椎體信號發生改變。患者的腫瘤為轉移性病灶時,其T1WI信號將明顯減低,其腫瘤轉移類型的不同會使T2W1信號發生不同的改變。混合型轉移以及溶骨型轉移的腫瘤患者,其T2W1信號將呈現明顯的增高變化;成骨型轉移的腫瘤患者,其T2W1信號將呈現明顯的降低變化。(3)附件受累。脊柱轉移瘤的主要臨床特征是附件受累。(4)椎體形態變化。大部分椎體被破壞的患者會出現病理性骨折的癥狀,最易出現契形或盤狀的壓縮性骨折。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使用全身骨掃描檢查對這50例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的結果是其脊柱轉移瘤的檢出率為100%;使用CT檢查對其病情進行診斷的結果是其脊柱轉移瘤的檢出率為54%;使用MRI檢查對其病情進行診斷的結果是其脊柱轉移瘤的檢出率為96%。與使用CT檢查相比,使用MRI檢查對脊柱轉移瘤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的檢出率更高。
綜上所述,與使用CT檢查診斷脊柱轉移瘤的效果相比,使用MRI檢查診斷脊柱轉移瘤的準確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