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虹,王小祥
(1.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心檢科,四川 宜賓 644000;2. 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全科醫學科,四川 宜賓 644000)
獲得性心律失常是臨床上一類常見的心律失常。此病患者的發病原因主要是其患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其中,冠心病性心律失常較為常見。心電圖檢查是臨床上診斷冠心病性心律失常的常用方法[1]。為了進一步比較用兩種心電圖檢查診斷冠心病性心律失常的準確率,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66例冠心病性心律失常患者。將這些患者平均分為1組和2組。在1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5例;其年齡為55~75歲,平均年齡為(62.0±2.5)歲。在2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3例;其年齡為52~78歲,平均年齡為(64.0±3.0)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在進行檢查前,讓患者取仰臥位,指導其放松全身,對其放置導聯電極的皮膚表面進行消毒。對1組患者進行常規的心電圖檢查。進行常規心電圖檢查的方法是:將電極片貼在患者相應部位皮膚的表面,妥善放置其肢體導聯電極,連接電極和12導聯線,啟動心電圖儀。對2組患者進行動態心電圖檢查。進行動態心電圖檢查的方法是:在患者胸骨第5肋間的水平位置放置5個電極,在其左小腿和左頸部分別放置1個電極。連續監測患者24 h的心電變化,記錄其在24 h內出現的系列心律失常的情況(包括房性早搏二三聯律、室性早搏二三聯律、房性早搏早發、室性早搏早發、房性早搏成對、室性早搏成對),并對其心電信號進行處理。
用心電圖檢查診斷冠心病性心律失常的陽性標準是:1)以等電位線的基線為標準,患者心電圖中的ST段沿水平或斜下方下移,下移的幅度超過0.1 mVE,且持續的時間≥1 min。2)患者心肌缺血的癥狀再次發作,兩次心肌缺血發作的間隔時間超過1 min。
使用SPSS20.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檢查后,1組患者冠心病性心律失常的陽性檢出率為78.79%,2組患者冠心病性心律失常的陽性檢出率為90.91%。2組患者冠心病性心律失常的陽性檢出率高于1組患者(P<0.05)。2組患者中出現室性早搏二三聯律、房性早搏二三聯律、房性早搏成對及室性早搏成對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均大于1組患者(P<0.05)。兩組患者中出現房性早搏早發和室性早搏早發的患者所占的比例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表2。

表1 兩組患者冠心病性心律失常陽性檢出率的比較

表2 兩組患者進行心電圖檢查具體結果的比較[n(%)]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慢性病。此病患者多為老年人[2]。心律失常是冠心病患者一種較為常見的并發癥。心律失常的發生可導致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血流的灌注量下降,從而使其病情加重[3]。心律失常的發生是導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常規心電圖檢查具有簡便、快捷、無創、費用低、重復性好的優點,易被患者所接受。該檢查方法是臨床上診斷冠心病性心律失常的一種常規手段[4-5]。多數冠心病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情可經常規心電圖檢查得到確診。對于心律失常程度較輕的患者,其心臟血流動力學各項指標受到的影響較小,因此易出現漏診[6]。近年來,隨著醫學影像學檢查技術的不斷進步,動態心電圖檢查被廣泛地應用于對冠心病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的過程中。研究發現,對冠心病性心律失常患者進行動態心電圖檢查,能夠在24 h內對其心電信號進行連續的監測,可準確地診斷出一過性心律失常及短暫性心肌缺血發作等非持續性心律失常的情況,從而顯著提高對冠心病性心律失常進行診斷的準確性,為該病患者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導[7-8]。
綜上所述,與用常規心電圖檢查診斷冠心病性心律失常的效果相比,用動態心電圖檢查診斷此病的效果更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