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洪梅,鄢君平,代俊非
(新津縣人民醫院急診科,四川 成都 611430)
重型顱腦損傷在臨床上較為常見。相關的文獻指出,對車禍致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進行一體化急救護理能夠降低其死亡率。為了進一步探討對車禍致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進行一體化急救護理的效果,筆者對新津縣人民醫院收治的64例車禍致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進行了分組比較研究。
從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間新津縣人民醫院收治的車禍致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中選取6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的納入標準:1)其臨床表現符合《神經外科疾病診斷標準》[1]中關于重型顱腦損傷的診斷標準。2)其家屬知情并同意參與本研究。這些患者的排除標準:1)合并有心、肝、腎等其他重要器官的疾病。2)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礙性疾病。3)合并有嚴重的心血管疾病。4)合并有嚴重的感染性疾病。根據急救護理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20例,女性12例;其中有腦挫裂傷患者14例,腦干損傷患者12例,硬膜外血腫患者6例;其年齡為20~61歲,平均年齡(40.6±16.5)歲。研究組患者中有男性21例,女性11例;其中有腦挫裂傷患者13例,腦干損傷患者12例,硬膜外血腫患者7例;其年齡為21~62歲,平均年齡(41.3±16.7)歲。兩組研究對象的基線資料相比,P>0.05。
為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的急救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即護理人員以輪流值班的形式跟隨救護車前往急救現場對患者進行急救護理。為研究組患者采用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進行護理。方法如下:1)成立急救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包括護士長、骨干護士和責任護士等。推行崗位責任制,設立聯絡組、循環支持組、呼吸支持組等小組,賦予各小組成員不同的職能,明確其崗位職責。全天各時段均安排1名組長值班,確保急救護理工作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所有院前急救護理人員必須具備2年及2年以上的相關工作經驗,所有院內急救護理人員必須具備5年及5年以上的相關工作經驗。2)進行急救前準備。值班護理人員在接到急救電話后,立刻通知小組其他成員做好出診準備,并確保在4 min內出車前往急救現場。在前往急救現場的途中,打電話聯系患者家屬,認真地詢問患者的意識狀態、臨床表現等,并指導患者家屬對患者進行必要的急救處理。3)進行現場急救護理。在抵達急救現場后,快速評估患者的全身狀況,及時清除其口鼻內的分泌物,并將其頭部偏向一側,以免其因舌后墜而發生窒息。對患者進行吸氧處理,必要時對其進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遵醫囑使用甘露醇等藥物對其進行治療。對于存在外傷性大出血情況的患者,立即對其傷口進行包扎處理,并及時對其進行補液治療。4)進行轉運護理。將患者平穩地送入急救車內,使其頭部的朝向與行車方向一致。協助患者取平臥位,將其頭部抬高15~30°,避免行車過程中產生的慣性作用導致其顱內壓升高。妥善地固定患者的輸液管道,保持其輸液管道的通暢。在即將抵達醫院前,通知院內相關人員做好接診的準備。5)進行院內急救護理。開放急救綠色通道,協助患者快速完成入院檢查。各小組成員對患者進行協同急救處理。同時,聯系相關科室的專家對患者進行會診。在完成手術方案的制定后,及時將患者送入手術室。
顯效:經治護,患者的生命體征恢復正常。有效:經治護,患者的生命體征趨于穩定。無效:經治護,患者的生命體征未改善,甚至存在死亡的風險。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本文中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急救的總有效率為68.75%,研究組患者急救的總有效率為87.50%,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急救總有效率的對比
一體化急救護理是一種新興的急救護理模式。有研究指出,對車禍致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進行一體化急救護理能夠提高其生存率[2]。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急救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筆者認為,采用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對車禍致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進行護理具有以下優點[3-4]:1)通過成立急救護理小組、嚴格篩選急救護理人員可有效地提高急救護理的質量。為每位急救護理人員分配工作、施行崗位責任制可保證各項急救措施有條不紊地落實到位。設立職能小組,有利于提高急救護理的效率。2)通過電話聯系患者家屬并指導其對患者進行急救處理可有效地延緩患者病情的進展。3)通過開放急救綠色通道,能夠減少診療過程中的中間環節,有利于提高急救的成功率。
綜上所述,對車禍所致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進行一體化急救護理的效果顯著。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