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茜,明 珠,關美麗
(成都軍區總醫院心內科,四川 成都 610083)
冠心病是臨床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由于該病患者的病程較長,需要長期服藥,且易出現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發癥,因此患者極易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從而可導致其生活質量下降。臨床研究表明,在冠心病患者住院治療期間,對其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能改善其負面情緒,提高其生活質量[1]。為了探討對冠心病患者進行整體護理對其負面情緒、生活質量的影響,筆者對80例冠心病患者進行了平行對照試驗。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成都軍區總醫院心內科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排除在門診就醫、合并有精神疾病及中途退出本研究的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順序,將這80例患者分為比較組和試驗組。在比較組患者中,有男21例(占52.5%),女19例(占47.5%);其年齡為42~76歲,平均年齡為(58.72±2.48)歲;其病程為8個月~15年,平均病程為(6.34±1.73)年。在試驗組患者中,有男22例(占55%),女18例(占45%);其年齡為43~75歲,平均年齡為(58.64±2.34)歲;其病程為10個月~16年,平均病程為(6.58±1.84)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對癥治療(包括用硝酸酯類藥物、抗血小板藥物、β-受體阻滯劑、鈣通道阻斷劑、調脂類藥物等對其進行治療)和常規護理(包括對其進行入院指導、環境護理和用藥指導等)。在此基礎上,對試驗組患者進行整體護理,方法是:1)進行基礎護理。在患者入院后,密切觀察其各項生理指標(包括脈搏、瞳孔、呼吸、血壓、心率等)的變化情況。若患者出現心絞痛的癥狀,應讓其絕對臥床休息,告知其不可隨意改變體位,并遵醫囑讓其服用硝酸酯類藥物。若患者伴有頭痛的癥狀,可將其床頭抬高30°左右,以促進其腦部血液的回流。在為患者應用β-受體阻滯劑后,要警惕其發生低血壓、液體潴留、心動過緩等不良反應。2)進行健康宣教。耐心向患者講解冠心病的發病原因、相關危險因素、臨床表現、危害、治療方法及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項等,糾正其對冠心病的錯誤認識(如進行血脂檢查的結果無異常就可以不服用調脂藥等)。告知患者吸煙、飲酒、熬夜等不良的生活習慣會加重其病情,督促其戒煙戒酒。另外,讓患者知曉冠心病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若想控制病情的發展,就要積極地配合治療。3)進行心理護理。在患者入院后,與其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交流,了解其內心的想法,明確其是否存在負面情緒。對于存在負面情緒的患者,分析其產生負面情緒的原因,然后對其實施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護理人員在與患者交流時,要保持親切、熱情的態度,尊重其人格,并注意保護其個人隱私。另外,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使其保持心情舒暢。4)進行飲食護理。臨床研究表明,不良的飲食習慣在冠心病的發生、發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對該病患者進行飲食護理十分必要。向患者講解保持健康飲食的重要性,并根據其病情、營養狀況及飲食習慣等為其制定個體化的食譜。告知患者在日常飲食中要嚴格控制鈉鹽和脂肪的攝入量,多攝入優質蛋白,多吃黃豆、紅棗、魚肉、牛奶等食物,多吃粗糧。讓其少食用動物內臟、肥肉、蛋黃等膽固醇含量較高的食物,忌食具有刺激性的食物。另外,囑患者多食用水果和蔬菜,多喝水,以防其發生便秘。5)進行運動指導。向患者說明進行適當運動對改善其病情的重要性,指導其進行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有氧運動。告知患者在進行運動時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另外,囑患者在運動時要隨身攜帶硝酸甘油,一旦出現心絞痛的癥狀要及時服藥。
進行護理前后,用SAS(焦慮自評量表)和SDS(抑郁自評量表)評價兩組患者負面情緒的嚴重程度。SAS和SDS中均各有20項評分指標,每項評分指標的分值均為1~4分,滿分均為80分,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負面情緒越嚴重。進行護理前后,采用QOL(生活質量評分量表)評價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QOL包括心理狀態、自理能力、社會關系、軀體癥狀4個維度,患者的評分越低表示其生活質量越好。
用SPSS21.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前,兩組患者的SAS評分及SDS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護理后,試驗組患者的SAS評分和SDS評分均低于比較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SAS評分和SDS評分(分,± s )

表1 對比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SAS評分和SDS評分(分,± s )
注:*與同組護理前相比,P<0.05;#與比較組護理后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時期 SAS評分 SDS評分比較組 40 護理前 62.31±10.36 61.62±8.62護理后 52.34±9.64* 50.36±6.28*試驗組 40 護理前 62.15±10.27 61.27±7.59護理后 42.03±8.57*# 40.31±6.84*#
接受護理前,兩組患者的自理能力評分、軀體癥狀評分、社會功能評分和心理功能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護理后,試驗組患者的自理能力評分、軀體癥狀評分、社會功能評分和心理功能評分均低于比較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分,± s )

表2 對比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分,± s )
注:*與同組護理前相比,P<0.05;#與比較組護理后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時期 自理能力 軀體癥狀 社會功能 心理功能比較組 40 護理前 15.32±0.68 14.58±0.75 13.38±0.51 13.36±0.52護理后 13.25±0.53* 12.36±0.69* 11.39±0.52* 11.96±0.62*試驗組 40 護理前 15.36±0.63 14.98±0.72 13.41±0.54 13.42±0.49護理后 10.36±0.24*# 9.64±0.68*# 8.67±0.56*# 9.35±0.46*#
冠心病是心內科的常見病。該病是指由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而造成的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該病具有發病率高、病程長及難以治愈等特點。有調查數據顯示,近年來,冠心病在我國的發病率有所升高,且該病患者的發病年齡呈年輕化的趨勢。胸悶、心悸、心絞痛是該病患者典型的癥狀[2]。臨床研究表明,多數住院治療的冠心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負面情緒,從而可影響其治療的效果和生活質量[3]。因此,在冠心病患者住院治療期間,對其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十分必要[4-6]。整體護理是一種先進的護理模式。此護理模式主張采用系統化、科學化的護理手段多角度、多層次地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從而改善其身心狀態,促進其早日康復。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對冠心病患者進行整體護理,能顯著改善其負面情緒,提高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