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娟
(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安徽 合肥 230000)
機械通氣是指在呼吸機的輔助下對患者進行通氣,以保持其呼吸通暢,提高其血氧飽和度,預防其發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一種輔助治療手段。在醫院ICU接受治療的患者其病情普遍較重,多需要進行機械通氣。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是在ICU進行機械通氣的患者常見的并發癥[1]。此類患者一旦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就會進一步加重其病情,且會導致其脫機困難[2]。在本文中,筆者主要探討對在ICU進行機械通氣的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對其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影響。
將近年來(2016年4月至2017年9月期間)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ICU收治的100例進行機械通氣的患者。按照這100例患者入院的先后順序,將其分為比照組和研究組。在比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6例(占52%),女性患者24例(占48%);其年齡為19~78歲,平均年齡為(55.29±4.51)歲;其中,有呼吸衰竭患者19例(占38%),有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10例(占20%),有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14例(占28%),有胸部外傷患者7例(占14%)。在研究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8例(占56%),女性患者22例(占44%);其年齡為22~77歲,平均年齡為(56.31±4.67)歲;其中,有呼吸衰竭患者17例(占34%),有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12例(占24%),有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15例(占30%),有胸部外傷患者6例(占12%)。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機械通氣。在此期間,對研究組患者進行集束化護理,方法是:1)成立集束化護理小組。在醫院感染管理科和護理部的指導下,成立集束化小組。小組成員包括ICU的護士和護士長、胸外科的護士及呼吸內科的護士,組長由ICU的護士長擔任。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培訓的內容主要包括集束化護理的內涵和流程、對進行機械通氣的患者進行護理的方法及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方法等。2)制定集束化護理方案。集束化護理小組成員通過查閱相關的文獻,咨詢院內的專家,并結合本院的實際情況,制定集束化護理方案。在執行護理方案的過程中,對發現的問題進行積極的討論和分析,并提出具體的改進措施。3)執行集束化護理方案。(1)進行衛生管理。在對患者進行護理操作前后,要及時洗手,保持好手衛生。嚴格限制探視的時間和探視的人數,讓進入ICU的患者家屬穿隔離衣、套鞋套、戴帽子和口罩。另外,每天用含氯的消毒劑擦拭ICU內的桌椅、監護室臺面和呼吸機。(2)進行呼吸道護理。定期檢查呼吸機氣囊的壓力,避免因氣囊的壓力不足或過大而導致患者出現誤吸、呼吸道黏膜缺血性壞死等情況。每周為患者更換1次氣管導管。若發現氣管導管有明顯污染的跡象,應立即更換。定期為患者吸痰,在為其吸痰前,要讓其吸2 min的純氧。在吸痰時,先吸凈患者口鼻內的痰液和分泌物,再吸凈其呼吸道內的痰液。每次進行吸痰的時間不可超過15 s。另外,定期對患者的氣道進行霧化濕潤。(3)進行體位護理。在對患者進行機械通氣的過程中,若其無禁忌證,應將其床頭抬高30°左右,以防其因胃內容物反流而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4)進行口腔護理。在對患者進行口腔清潔時,不需要拔出氣管導管,可將導管移至其嘴角,并在其口腔內插入張口器。將患者口腔內的分泌物吸凈,然后用蘸有洗必泰溶液的棉簽對其牙齒、舌和上下顎進行清潔。每天對患者進行2次口腔清潔。(5)進行胃腸道護理。遵醫囑為患者留置鼻胃管,對其進行胃腸減壓,以防其出現胃內容物反流的情況。遵醫囑對其進行腸內營養支持。在為其輸注營養液前,要先檢查其是否存在胃潴留。若其存在胃潴留,應暫停輸注營養液,待其胃潴留消失后再為其輸注營養液。對比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包括對其進行環境護理、吸痰護理和口腔護理等。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進行機械通氣的時間、入住ICU的時間和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
用SPSS13.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進行機械通氣的時間和入住ICU的時間均短于比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進行機械通氣的時間和入住ICU的時間(d,± s )

表1 對比兩組患者進行機械通氣的時間和入住ICU的時間(d,± s )
組別 例數 進行機械通氣的時間 入住ICU的時間研究組 50 3.76±0.45 4.88±0.76比照組 50 5.33±1.47 6.65±1.56 t值 3.2183 3.7729 P值 0.0017 0.0003
在研究組患者中,有6例患者發生了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占12%;在比照組患者中,有11例患者發生了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占22%。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是指患者在進行機械通氣2天后至拔管后2天內發生的與使用呼吸機相關的肺炎。患者在進行機械通氣后2~4天內發生的肺炎被稱為早發性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在進行機械通氣5天后發生的肺炎被稱為晚發性呼吸機相關性肺炎[3]。臨床研究表明,ICU的患者在進行機械通氣的過程中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幾率較高。臨床研究表明,對在ICU進行機械通氣的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能降低其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風險。集束化護理是指集合一系列有循證基礎的護理措施對患者進行干預的一種護理模式。本文中,筆者及其團隊對50例在ICU進行機械通氣的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這與閆夙[4]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對在ICU進行機械通氣的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能降低其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縮短其進行機械通氣的時間和入住ICU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