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學華
(甘肅省人民醫院,甘肅 蘭州 730000)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疾病發展的終末階段。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為老年人。該病患者對疾病認知的水平較差,自我護理意識薄弱,而且自我護理能力較低。有研究表明,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可有效控制其病情復發,改善其生活質量。協同護理是由Lott等研究人員根據Orem自理理論提出的一種護理模式[1]。該護理模式是指在進行責任制護理服務的基礎上,調動患者的積極性,提高其自我護理的能力,同時,鼓勵其家屬參與到護理工作中來,從而提高護理的質量。本文主要探討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協同護理對其自我護理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期間在甘肅省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的17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將這些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48例,女40例;其年齡為62~81歲,平均年齡為(71.1±8.2)歲。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50例,女38例;其年齡為61~83歲,平均年齡為(72.3±8.0)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是:1)患者的病情符合紐約心臟病協會修訂的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并被確診。2)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級)為Ⅱ級~Ⅳ級。3)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數<40%。4)患者無精神病史。5)患者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用藥治療及常規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飲食護理。告知患者戒煙戒酒,食用易消化的食物,以少食多餐為原則,嚴格控制鹽的攝入量。2)對患者進行運動指導。根據患者的心功能分級,護理人員為其制定合理的運動方案,運動強度以不引起其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呼吸困難為宜。3)對患者進行用藥護理。⑴在患者服用卡托普利進行治療期間,護理人員應監測其血壓、血鉀的水平和腎功能。若病人出現咳嗽或血管神經性水腫應停止用藥,并向醫師匯報。⑵在患者服用美托洛爾進行治療期間,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其是否有液體潴留、心衰惡化、心動過緩或低血壓等不良反應,同時監測其心率和血壓。當患者的心率低于50次/min時,應停止用藥并及時向醫師匯報。⑶在患者服用袢利尿劑或噻嗪類利尿劑進行治療期間,護理人員應記錄其尿量,監測其血鉀的水平。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實施協同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是:1)建立協同關系。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其文化程度、對疾病的認知情況、自我護理的能力及心理狀態等,與其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進而增加雙方的信任度。然后,護理人員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協同護理的意義及具體內容,并邀請其主動參與到實施協同護理的過程中來。2)進行疾病知識宣教。⑴向患者及其家屬發放關于心力衰竭的健康知識手冊,并為理解能力較差、文化水平較低的患者講解健康知識手冊中的內容。⑵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相關藥物的服用方法、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及相關的注意事項,以提高其用藥的依從性。⑶為患者詳細講解遵醫囑用藥的重要性,告知其切忌擅自停藥、換藥及減少藥量,并讓其家屬做好督促其按醫囑用藥的工作。3)對患者進行護理技能的培訓。⑴采用“講解—模仿—指導—操作”的方法教會患者及其家屬測量脈搏、血壓、體質量、尿量等生命指標的方法。⑵通過培訓,使患者了解水腫、氣短等心力衰竭加重期的表現,并向其介紹處理水腫、氣短等癥狀的方法。4)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⑴該病患者的病情危重,其極易產生憂慮、急躁以及悲觀的情緒。護理人員應多與患者進行溝通,讓其了解良好的情緒和心態可減輕其心臟負荷,促進其身體康復。⑵邀請自我護理能力較好的病友與患者分享自我護理經驗,增強其戰勝疾病的自信心。
1)應用ESCA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自我護理的能力進行評估。該量表的評估項目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護理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和健康知識水平。患者ESCA的評分越高,表示其自我護理的能力越好。2)應用SF-36量表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該量表的評估項目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情感職能、精力、社會功能和精神健康。患者SF-36的評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質量越高。
使用SPSS22.0軟件對本次實驗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前,兩組患者的各項ESCA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護理后,兩組患者的各項ESCA評分與護理前相比均明顯提高,且觀察組患者的各項ESCA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接受護理前,兩組患者各項SF-36量表的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護理后,兩組患者各項SF-36量表的評分與護理前相比均明顯提高,且觀察組患者各項SF-36量表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其ESCA評分的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其ESCA評分的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護理后相比,P<0.05。
組別 時間段 自我概念 自我護理責任感 自我護理技能 健康知識水平 自我護理能力總分對照組 護理前 21.2±2.9 19.0±5.2 25.7±4.5 35.3±6.8 99.6±9.7護理后 22.3±2.6 20.2±4.7 27.2±3.9 37.0±5.5 102.2±8.5觀察組 護理前 20.7±3.3 18.9±4.3 24.7±5.4 34.4±5.8 98.2±9.0護理后 27.6±3.1* 29.3±3.7* 39.2±5.1* 46.6±6.2* 109.8±8.8*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其SF-36量表評分的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其SF-36量表評分的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護理后相比,P<0.05。
組別 時間段 生理功能 生理職能 軀體疼痛 情感職能 精力 社會功能 精神健康 生活質量總分對照組 護理前 70.6±17.7 29.3±12.2 52.2±13.5 52.7±20.6 56.1±10.2 52.5±14.4 63.6±10.7 53.3±11.1護理后 75.1±16.6 38.8±9.1 56.7±11.1 56.3±16.6 59.1±11.2 55.1±13.3 58.8±9.6 55.2±6.1觀察組 護理前 70.5±16.6 29.5±11.7 52.7±12.8 52.5±19.3 56.3±11.9 52.2±13.7 63.3±10.2 53.7±10.2護理后 80.6±8.3* 51.8±10.1* 78.2±12.1* 71.1±15.2* 64.2±9.4* 62.2±11.9* 78.8±7.7* 65.3±7.2*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疾病發展的終末階段。如果對此病患者的病情控制不當,會造成其病情的反復發作,進而增加對其進行治療的難度,嚴重危及其生命安全。因此,對該病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傳統的護理方法不能很好地培養患者自我護理的能力,導致其出院后病情的復發率較高[2]。協同護理則是將護理人員作為教育者、倡導者和協調者,讓患者及其家屬參與到護理工作中來,提高患者及其家屬的護理能力。同時,采取該護理模式可保證護理的延續性,降低患者病情的復發率[3]。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護理后,兩組患者的ESCA評分、SF-36量表的評分與護理前相比均明顯提高,且觀察組患者的ESCA評分、SF-36量表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這說明,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協同護理能夠顯著提高其自我護理的能力,改善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