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靜,馬偉珍,申世璐,王 謙
(保定市第一中心醫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此病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若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發生嚴重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急性循環功能障礙等并發癥。相關的文獻指出,對恢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中西醫結合護理可有效地改善其預后[2]。為了進一步分析對恢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中西醫結合護理的效果,筆者對保定市第一中心醫院收治的200例恢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了分組對比研究。
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間保定市第一中心醫院收治的200例恢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10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50例;其年齡為40~80歲,平均年齡(49.3±2.6)歲;其中有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42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16例,急性前間壁心肌梗死患者18例,急性高側壁心肌梗死患者18例,急性廣泛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6例。觀察組10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48例;其年齡為41~78歲,平均年齡(48.3±2.5)歲;其中有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4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18例,急性前間壁心肌梗死患者18例,急性高側壁心肌梗死患者18例,急性廣泛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6例。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藥物治療。在治療期間,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的西醫護理。護理方法主要包括:1)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結合其實際情況向其講解治療期間需要注意的事項。2)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包括告知其服藥方法、用藥的注意事項和用藥后可能會出現的不良反應。3)在患者出院前,耐心地對其進行出院指導。在進行常規西醫護理的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進行中醫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如下:1)進行情志護理。護理人員詳細地向患者講解情志因素可能會對其病情造成的影響,使其注意控制情緒的波動,以防止其受情緒的影響而發生病情惡化。在與患者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密切監測其情緒的波動情況,一旦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對其進行相關的心理疏導。2)進行飲食護理。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病情的不同為其制定飲食方案。例如,對于存在風痰上擾、肝陽上亢癥狀的患者,告知其多進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在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轉后,指導其多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食物(例如甲魚、橘子、雞蛋、山藥等)。3)進行運動指導。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相應的康復訓練計劃,包括指導其進行散步、打太極拳等有氧運動,以促進其身體機能的恢復。4)進行中醫按摩護理。定時對患者進行按摩,包括使用拇指的指腹掐壓其內關穴、神門穴、心俞穴、厥陰俞穴等。掐壓上述穴位時,應遵循由輕至重的原則(按摩的力度以患者的穴位感到酸麻脹痛為宜)。5)進行中醫針刺護理。對患者的膻中穴、內關穴、神門穴、通里穴進行針刺(不留針)。然后采用平補平瀉的手法對其耳穴(包括內分泌、交感、神門腎、皮質下、小腸等耳穴)進行針刺,在得氣后留針1 h,每10 min捻轉毫針1次。在對患者進行針刺的過程中,若發現其出現嚴重的胸悶氣短、唇紫、肢冷等癥狀,應及時告知醫生,并協助醫生對患者進行相應的處理。
對比兩組患者的Barthel評分、SF-36評分、心絞痛的評分和活動受限的評分。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本文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前,觀察組患者的Barthel評分、SF-36評分、心絞痛的評分、活動受限評分的平均值分別為(64.98±9.56)分、(63.04±4.88)分、(66.88±5.23)分、(70.45±5.08)分,對照組患者的Barthel評分、SF-36評分、心絞痛的評分、活動受限評分的平均值分別為(64.76±9.57)分、(63.10±4.87) 分、(66.90±4.38) 分、(71.29±4.86) 分 ;兩組患者的Barthel評分、SF-36評分、心絞痛的評分、活動受限的評分相比,P>0.05。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Barthel評分、SF-36評分、心絞痛的評分、活動受限評分的平均值分別為(87.32±8.28)分、(85.12±3.34)分、(51.92±4.02)分、(45.55±3.80)分,對照組患者的Barthel評分、SF-36評分、心絞痛的評分、活動受限評分的平均值分別為(73.13±7.22)分、(77.42±3.15)分、(57.81±3.10)分、(55.01±2.33)分;觀察組患者的Barthel評分、SF-36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其心絞痛的評分、活動受限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Barthel評分、SF-36評分、心絞痛的評分和活動受限的評分(分,± s )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Barthel評分、SF-36評分、心絞痛的評分和活動受限的評分(分,± s )
組別 時間 Barthel評分 SF-36評分 心絞痛的評分 活動受限的評分觀察組(n=100) 護理前護理后70.45±5.08 45.55±3.80對照組(n=100) 護理前護理后64.98±9.56 87.32±8.28 63.04±4.88 85.12±3.34 66.88±5.23 51.92±4.02 71.29±4.86 55.01±2.33 P值 <0.05 <0.05 <0.05 <0.05 64.76±9.57 73.13±7.22 63.10±4.87 77.42±3.15 66.90±4.38 57.81±3.10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具有發病急、病情進展快等特點。此病主要是由心肌缺血所致的心肌損傷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若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發生嚴重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急性循環功能障礙等并發癥,從而可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3]。有學者指出,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與患者勞累過度、氣血虛虧有關。為了分析對恢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中西醫結合護理的效果,筆者對保定市第一中心醫院收治的200例恢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研究。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Barthel評分、SF-36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其心絞痛的評分、活動受限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這與趙麗娜[3]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對恢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中西醫結合護理的效果顯著,能夠有效地促進其身體機能的恢復,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