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
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不斷加強,“漢語熱”持續升溫,對外漢語教學也逐漸風靡全球。對外漢語作為一門研究用漢語進行教學的學科,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滲透著文化教學。克拉申認為,“如果語言被看作是社會實踐,文化則是語言教學的核心,文化意識必須被看作語言水平形成的必要之物和語言水平的反映”。語言學家薩丕爾也指出“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1989年,學者趙賢洲提出了“文化導入說”,胡明楊也指出“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注入和語言密切相關的文化內容”。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教一種語言,同時也是在教一種文化。因此,在對外漢語的教學中,文化的教學也必不可少。
中華文化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國內通行的對外漢語文化教材非常豐富,但關于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介紹的教材幾乎沒有。國際學生來華留學,對生活的認識都是先從周邊環境開始的。將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知識運用到對外漢語課堂,可以使學生充分了解當地文化和習俗,從而避免因為不了解相關文化和習俗而引起一些文化的沖突和誤解。同時,這也有利于服務地方經濟,促進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的對外傳播,提高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廣西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資源豐富,本文先對當地文化資源進行分析,再研究如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整合邊疆少數民族文化資源。
一、廣西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資源分析
廣西地處中國大陸西南端,與東盟海陸相連,是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之地,也是“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廣西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資源豐富,本文所指廣西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特指廣西崇左市。
自古以來,廣西崇左便是壯族先民駱越民族聚居之地,時至今日,每逢三月三,廣西寧明等地都會舉行駱越根祖祭祀大典。早在兩千多年前,壯族的祖先駱越民族就在左江流域繁衍生息,在這古老的土地上創造了絢爛的花山文化。花山巖畫圖騰眾多、內涵豐富,是壯族先民精神文化的體現,也是駱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16年7月,左江花山巖畫藝術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我國第一個巖畫類的世界文化遺產。
崇左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9.8%,其中壯族、漢族、瑤族等3個為世居民族,苗、侗、回、水、土、藏、彝、仫佬、蒙古、維吾爾、布依、朝鮮、滿、土家、哈尼、傣、黎、佤、畬、羌、毛南、仡佬、怒、京、塔塔爾等25個民族為散雜居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眾多,節日文化豐富多彩。自古以來,壯族喜愛唱山歌,歌圩就是壯族的歌節,每逢歌圩,壯族的青年男女便會著盛裝,以歌會友、以歌傳情,在歌圩中傳遞感情、交流思想,最著名的當屬“三月三”歌圩節。崇左有六大歌圩節,分別是江州區壺關歌坡節、大新縣下雷霜降歌圩、天等縣向都霜降歌圩、寧明縣納利坡花炮節、龍州縣伏波誕、江州區左州金山節。左州金山節,又叫金山花炮節,當地群眾自發組織舞龍、舞獅、唱戲等活動在街上游行表演,并舉行搶花炮的活動,這一節日還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崇左人民不僅能歌,而且善舞,那隆、左州等村采茶舞盛行,相傳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由外地的采茶戲傳入崇左經過四五代人的傳教演變而成。師公舞與壯族的原始宗教儀式有關,也流行于崇左地區。此外,春牛舞、擂鼓舞、板凳龍舞等也較流行。
崇左歷史悠久,旅游文化資源豐富,除了有世界文化遺產花山巖畫,還有亞洲第一跨國瀑布德天瀑布、中國九大名關之一的友誼關、世界八大斜塔之一的左江斜塔、大新明仕田園等。除了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崇左地區的飲食文化也極具特色,每年的農歷三月三或者清明節,壯族人民通常會制作由紅、黃、黑、白、紫五種顏色構成的五色糯米飯,并把它看成是吉祥如意、五谷豐登的象征。桄榔粉是崇左地區的特產之一,營養價值豐富,老幼皆宜,深受國外人士喜愛。除此之外,還有炒田螺、炒石螺、香葉牛肉、馬蹄糕、酸野、沙糕等特色飲食,這些食品都深受崇左人的喜愛。崇左還是民俗體育旅游名城之一,主要民俗活動有跳竹竿、頂竹杠、搶花炮、板鞋舞、板鞋競走、拋繡球、打銅鼓、打扁擔、長鼓舞、爬坡桿、跳蘆笙、賽馬、同頂、大象拔河等。民俗體育資源種類豐富,便于初學者學習和操作。
二、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整合邊疆少數民族文化資源
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資源豐富,在對外漢語課堂,人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教學活動,豐富國際學生的知識體系,減少國際學生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的誤解,消除文化沖突,建立文化適應。但是,將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應用到對外漢語課堂,并不是將所有的文化都灌輸給國際學生,授課需要考慮國際學生的漢語水平和接受能力。
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內容豐富,將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導入對外漢語課堂,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對外漢語綜合課、口語課、聽力課、閱讀課等課程中注入有關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的相關知識。另一種是在高年級學生中,開設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賞析課、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選修課等。
在對外漢語綜合課、口語課、聽力課、閱讀課等課程中注入有關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的相關知識時,要適度注入相關知識,從滿足學生的需要出發,導入的知識應控制在國際學生可理解、能接受的范圍之內,具有一定的新穎性,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種附加知識的導入要注意點到為止,切忌喧賓奪主,使學生偏離原本應學習掌握的教材重點知識。例如,當教材中出現“北京烤鴨味道怎么樣”時,北京烤鴨是教材的生詞,教師解釋完北京烤鴨的釋義后,可以用直觀手段教學法導入與邊疆少數民族飲食文化相關的詞語,如五色糯米飯、桄榔粉等,用圖片直接釋義,在課堂上進行替換練習,教學生替換五色糯米飯味道怎么樣、桄榔粉味道怎么樣等。在此階段,切忌花過多時間講解五色糯米飯、桄榔粉等的由來、作用、做法等。等到后面的學習階段,學生的水平到達一定程度,當教材出現講解節日等知識時,可以適時導入廣西的三月三節日并適當介紹在此節日壯族人民都喜愛的五色糯米飯的做法及作用等,一方面可以幫助國際學生回顧已經學過的知識,另一方面可以根據學生的水平注入新的深層知識給國際學生。
在高年級學生中,開設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賞析課、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選修課時,教學內容應該包括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資源總體概況的介紹,包括我國的民族政策以及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文化、節日文化、飲食文化、民俗體育文化和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等。教學內容的選擇也應考慮國際學生的漢語水平和接受能力,不可不管難易程度,全部教授給國際學生,盲目照搬教授給中國學生的方式方法。在內容的選擇方面,還要考慮國際學生在當地學習生活的實際,根據國際學生將會遇到的交際活動進行文化內容的導入。此外,還應根據時事、地域的不同等,酌情插入或增加部分教學內容。例如,根據學生的疑問,適度講解部分知識,如農歷三月三節日時,有些國際學生在其他省份的朋友沒有放假,照常上課學習,而廣西的國際學生則放假休息,有學生疑問為什么這個節日廣西會放假等。這時,教師應采取積極的態度,跟學生講解廣西放假的原因,引導學生對民族節日進行正確的理解。
三、結語
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費孝通曾針對不同文化給予了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綜合國力的體現。當前,經濟全球化日益突顯,文化傳播的重要性顯得尤為突出,國際學生在我國學習、生活,將富有民族性、特色性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知識教授給國際學生,不僅可以消除其對邊疆少數民族文化的誤解,還可以有效傳播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國際教育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民族師范學院2017年度校級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項目“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在國際學生對外漢語課堂的應用研究——以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為例”(項目編號:JGYB20172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