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萌陰洺玙 任妍睿 孔喬
【摘要】《傷寒論》是醫圣張仲景所著,被后世醫家奉為經典的著作。本書強調辨證論治,且理法方藥俱全。其中方藥使用頗具特色,寒熱并用法匠心獨具,對很多疾病都有極佳的療效。
【關鍵詞】傷寒論;寒熱并用;張仲景
【中圖分類號】R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7-112-01
《傷寒論》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藥完備、理論與實際相聯系的臨床著作,促進了中醫學的繼承與發展,后世稱其“啟萬世之法程,誠意門之圣書”。《傷寒論》的方藥配伍獨具特色,其中寒熱并用法獨具匠心。方中選用溫熱、寒涼兩類藥性相反的藥物來進行施治[1]。方藥寒熱并用,相反相成,調和陰陽,調暢氣機,使機體重新達到相對平衡的健康狀態。
1解表清里
《傷寒論》中第三十八條載:“太陽中風,脈伏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大青龍湯之組成為麻黃湯重用麻黃,加石膏、大棗、生姜。患者外感風寒之邪,寒邪閉表,故無汗、身痛、脈浮緊,為典型的傷寒表實證,遂用麻黃湯辛溫發汗以解表。大青龍湯為麻黃湯中重用麻黃,麻黃辛溫,為發汗解表之要藥,故本方乃發汗峻劑。然本病亦有煩躁之癥狀,乃寒邪閉表,郁而生熱,熱邪上擾所致,故加石膏,用其寒清在里之熱。麻黃、石膏一溫一寒,寒溫并用,相反相成,表里雙解。
2和解少陽
少陽位于太陽與陽明之間,太陽為表,陽明為里,少陽為半表半里。少陽如果受邪,正邪交爭,則進退于表里之間。小柴胡湯是和解少陽的主方,其藥物組成亦體現了寒熱并用。柴胡苦辛微寒,入肝膽經,透泄少陽之邪。黃芩苦寒,清泄少陽之熱。柴胡、黃芩,一升散一降泄,組成和解少陽的基本結構。半夏、生姜辛溫和胃降逆,人參、大棗甘溫益氣健脾,扶正驅祛邪。小柴胡湯中諸藥合用,寒溫并用,樞利氣機,扶正祛邪,共奏和解表里之功。
3辛開苦降
辛開苦降法又稱“辛苦通降法”,屬于中醫八法中“消法”、“和法”的范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有言:“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本法主要采用辛熱、苦寒藥性相反的藥物,相反相成,起到調和陰陽,調節寒熱,調暢氣機的功效。[2]張仲景所創半夏瀉心湯,寒熱并用,開辛開苦降法之先河。本方半夏辛溫散結除痞,干姜辛熱溫中散寒,黃芩、黃連苦寒泄熱開痞,人參、大棗甘溫益氣補虛,辛開苦降、寒熱并用、補瀉兼施。
4清上溫下
病者受寒邪侵襲,入于胸中者,傳而為熱,有熱則氣逆,發為嘔吐;深入胃脘者,傳而不化,則寒凝氣滯,發為腹中痛。嘔吐、腹痛,病位一上一下,病性一熱一寒,熱者自熱,寒者自寒,格拒不交,故應清上、溫下同效,以整理觀念為重,取其所長,補其所短。《傷寒論》開寒熱并用方藥之先河,充分體現了仲景開拓藥物配伍的新思路,及其辨證思想的靈活[6],對后世有重要影響。
用。《傷寒論》載:“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黃連湯中,黃連大苦大寒,清在上之熱;干姜溫中散寒,溫在下之寒。清上、溫下二法同用,則嘔吐、腹痛二癥并治[3]。黃連湯乃半夏瀉心湯變化而來,辛開苦降,故可治氣機升降失調,上下不和之癥。
5旨在反佐
所謂反佐,即多在患者病情危重拒藥時,在方劑中配伍應用與君藥性味相反而在治療上起相成作用的藥物。反佐,其重在佐。《傷寒論》載:“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本證病機為陽虛陰盛,然服辛熱之白通湯后,病反劇。此為病情危重,陰寒極盛格拒熱藥,藥入于胃則上逆干嘔。故仲景于熱藥中佐以寒藥,在白通湯方中加入豬膽汁和人尿,此類咸寒之品,順從疾病寒盛之勢,并用此類反佐藥滋陰養液之效,從陰引陽,消除格拒,破陰回陽。同時,病重之時,藥物服法亦要得當,如服藥后格拒嘔吐者,可選擇寒證以冷服法,熱癥則以熱服法。
6舍性存用
此法即舍棄藥物之“性味”,保存其“功用”[4]。《傷寒論》有言:“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此條所載為熱病解后,余熱未清,氣陰兩傷的證治。方中竹葉、石膏、麥門冬清熱滋陰,人參、甘草、粳米補氣益陰,唯半夏一味溫燥之品。然病后肺胃陰傷,氣逆欲吐,而半夏降逆止嘔之力強,故存其用。其溫燥之性,取麥門冬、石膏以去之,故舍其性。藥物舍性存用的方法為選取藥物劑量的不同,煎煮方法、時間的不同。而此法之靈活有效運用,則需大量實踐和經驗的累積[5]。
7扶陽益陰
當陰陽俱虛之時,應扶陽藥與益陰藥同用。王冰注《素問·生氣通天論》有言:“陽氣根于陰,陰氣根于陽,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由此可知,陰陽雙方具有相互資生、助長的作用。《傷寒論》載:“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此為心陰陽氣血不足之證,法當通陽復脈,滋養陰血。故方中麥冬、生地、麻仁、阿膠補心血,養心陰;桂枝、甘草溫通心陽,振奮陽氣。通陽益陰之藥同用,才可相互化生,陰陽并補。
《醫學衷中參西錄》有言:“常思用藥如用兵。善用兵者必深知將士之能力,而后可用之以制敵;善用藥者亦必深知藥性之能力,而后能用之以治病。”用藥并非在多,而在精,深知其藥性、藥味,懂得其配伍規律,往往有事半功倍的療效。仲景博學廣知,深通醫理,并對藥物配伍有深刻理解。《傷寒論》中所載寒熱并用的方藥,充分體現了藥物配伍相反相成的特殊功
參考文獻
[1]張濱.《傷寒論》中辛開苦降法的應用[J].陜西中醫.2012,33(2):243
[2]張霖.《傷寒論》寒熱并用法及其配伍淺析[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10,33(2):57
[3]索志榮,劉效珍.《傷寒論》寒熱并用方藥配伍規律芻議[J].中華現代中醫學雜志.2005,1(2).
[4]王曉群,張國駿.探析《傷寒論》中的舍性取用[J].天津中醫藥.2013,30(11):667-668
[5]張少麟.談仲景“舍性取用”的方藥配伍[J].中國療養醫學.2013,22(9):841
[6]鐘月圓.《傷寒論》寒熱并用方藥配伍研究[D].山東:山東中醫藥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