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桃
摘 要:本文將通過對土家族裝飾元素的提取并歸納分析,為室內設計的現代化與民族地域性之間尋找一個銜接點。
《淮南子》中晏子提到“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薄?】橘子樹的名稱、口味離不開生長的地域、環境等因素,民居也是如此,建筑是“定居”的物化。沒有定居,就沒有生活,就不可能發展文化【2】。因此民居是文化的傳承,既然文化是千姿百態的,它就不該是千篇一律的。
在設計多元化的今天,將民族地域性融入設計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土家族作為少數民族之一,因其特殊的地域分布和悠久的歷史沿革,擁有獨特的民族地域性特征和審美情趣。將土家族裝飾元素進行提煉,能夠為湘西地域性室內設計提供養分,使室內設計在滿足審美的共性中存在個性。同時,對民族地域性室內設計的研究可以擴充中式設計的范疇。
一、建筑元素
吊腳樓是湘西土家族地區最常見的傳統民居形式,是集石雕、木雕于一體的民間建筑。建筑的裝飾元素主要包括以下四類:
龕,在土家語中念“qian”,俗稱小閣樓,平時是子女的住所,特殊時期會作為接待賓客的廂房?!?】龕子通常配有走廊,走廊的欄桿是龕子的重點裝飾對象,欄桿的雕飾圖案非常豐富,雕刻技法栩栩如生,極富形式美感。
檐的產生本出于擋雨和通風功能,卻同時帶來美學價值。屋脊是罳檐上的一個裝飾點,土家族最常見的屋脊裝飾紋樣分別為葫蘆紋樣、銅錢紋樣和品字紋樣,紋樣的選用和繁復程度是土家族地區區分建筑性質等級,家庭殷實程度的標識。
“瓜柱頭”裝飾是一個造型如同南瓜一樣的柱頭。在湘西土家族地區無論是風雨橋還是吊腳樓都可以看到。一方面從寓意上講,南瓜有多子多福之意,這種帶有裝飾的柱頭是土家族人祈福的表現。另一方面從視覺上看,瓜柱頭的雕飾精美,增加裝飾性的同時,其外形特點使建筑物看起來更加穩固。
美輪美奐的雕飾門窗仿佛是吊腳樓靈動的眼睛,雕花的門窗以其精致的工藝,豐富的花紋,美好的寓意成為了土家族傳統民居建筑的亮點,是集實用與裝飾共存的裝飾藝術。雕刻的圖案大多是軸對稱、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的重復。題材多源于土家人的信仰文化、生活文化等。
二、編織元素
土家織錦又稱為西蘭卡普,即“土家之花”,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技藝,也是湘西土家族人日常生活用品,兼具實用性與裝飾性,擁有獨特的色彩配色和奇異的圖案造型,極具民族特色。土家人熱衷于從的大自然獲取顏色,染料來自于植物汁液,雖不比化工染料豐富,但有了一種素雅溫和的質感,也契合現代人返璞歸真的審美情趣。土家織錦在色彩搭配上也有鮮明的特色,常以黑、深藍、紅為底,配以明黃、綠、白、桃紅等明快的色彩搭配,利用對比色和互補色使主體圖案非常突出,彩而不繁,極具民族特色和強烈的神秘感。在圖案方面,土家織錦的紋樣集合了生活中的各種形象包括人物、動物、花草等等。同時,也融入了土家族人的想象力和智慧,在創作過程中運用了寫實、夸張、變形、概括等多種藝術手法,對生活中各類形象進行重構,注重傳神與取舍。例如經典圖案四十八勾是由螃蟹或者蜘蛛演變而成,陽雀鳥圖案的原型為杜鵑鳥等等。由于傳統土家織錦為了便于識記生產,所有這些圖案均用橫線、豎線、斜線三種基本線條,演變成幾何圖形。并依照對稱、循環、有規律、便于記憶的原則進行排列,形成了土家族特有的藝術風格。
三、紋樣元素
土家族無論是木雕、石雕還是編織,其各種民族元素的背后皆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便是吉祥紋樣的應用。土家族的裝飾紋樣種類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動物類,常見的有仙鶴、鹿、鴛鴦、喜鵲、魚、麒麟等;植物類常用的有梅花、松、竹、蘭花、牡丹、菊花、萬年青等;器物類常以人工造物為原型,如如意、古錢、花瓶、樂器等;【4】圖案類是紋樣中用的最多的一種表現形式,圖案來源于古代紋樣。以規則的方圓等幾何形狀組成的有吉祥寓意的圖案。例如李瑞英回字紋、云紋、燈籠錦圖案等。紋樣的物化表現方式主要有以下三類:象征比擬,如蓮花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內涵竹子代表著蒼勁挺拔的氣節;諧音比擬是用諧音間接表達意愿,如“五福(蝙蝠)捧壽”、“吉(雞)慶有余(魚)”等圖案;借助典故比擬如“五子登科”、“土家英雄窗雕”等圖案。紋樣元素傳達著土家族的人情倫理,將裝飾紋樣運用于室內設計中,就如同將主人的情感符號化與空間當中,通過其自帶的寓意與主人形成互動。
結語:土家族人擁有獨特的民風民俗、審美情趣、民族心理,通過土家族的裝飾元素體現在土家族人的生活中。設計需要追溯,了解元素本身是應用元素的前提。筆者通過對土家族建筑元素、編織元素、紋樣元素的提煉和概括,意在為地域性民族設計提供養分,能讓這一古老的民族元素有更廣闊的生存空間。
參考文獻
[1] 劉安.《淮南子》.西漢.
[2] 張良皋.巴史別觀[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5.
[3] 張良皋,李玉祥.土家吊腳樓——老房子[M].江蘇美術出版社,1994:1-18.
[4] 劉俊.解讀湘西傳統建筑雕飾文化[J].裝飾,2006-09-026.
(作者單位:吉首大學張家界校區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