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福利經濟學》問世以來,開辟了經濟學的新視野,從經濟學的角度研究社會效用的最大化以及社會的物質生產與分配。《福利經濟學》運用了經濟外部性、效用與福利、邊際分析等別開生面的分析方法。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西方福利經濟學也在我國得以傳播,在中國經濟轉型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福利經濟學的發展歷史方面為切入點,簡述福利經濟學的主要觀點及其現實意義。
關鍵詞:福利經濟;社會保障;資源配置;現實意義
一、福利經濟學的發展歷史
福利經濟學作為一個經濟學的分支體系,首先出現于20世紀初期的英國1920。A.C.庇古的《福利經濟學》一書的出現是福利經濟學產生的標志。福利經濟學的出現,是英國階級矛盾和社會經濟矛盾尖銳化的結果。西方經濟學家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使英國原本較為嚴重的貧富差距的社會問題變得更為尖銳,因而出現以建立社會福利為目標的研究趨向,導致福利經濟學的產生。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以后,英美等國的一些經濟學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福利經濟學進行了許多修改和補充。庇古的福利經濟學被稱為舊福利經濟學,庇古之后的福利經濟學則為新福利經濟學。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英美等國的一些經濟學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福利經濟學進行了許多修改和補充。邊沁的功利主義原則是福利經濟學的哲學基礎,帕累托最優狀態概念和馬歇爾的“消費者剩余”概念是分析福利經濟學的重要工具。
二、福利經濟學的主要觀點
1.國民所得最大化要求資源配置最優化
龐古運用獨創的邊際社會凈產品(MSNP)和邊際私人凈產品(MSNP)的觀點,分析了資源配置的效率。只有當邊際社會凈產品的所有用處得到使用時,國民所得才能最大化,而當邊際私人凈產品與邊際社會凈產品出現差異時,國民所得就不能最大化。限定該結論有三個重要條件:一是任何再分配都產生交易成本。二是指導減少轉移成本和增加流動性的行為,如果信息不充分,有可能把資本和勞動力配置到低生產率的部門,使其達不到預期目的。三是由于政府對這些行為的補貼增加納稅者的負擔,只有當私人部門無法改善流動性或信息時,該定論才是恰當的。邊際私人凈產品與邊際社會凈產品之間之所以出現差異的原因是,對那些沒有使用某種資源的人來說,其中部分邊際產品從正向或反向變化了。當邊際社會凈產品與邊際私人凈產品相等時,才會有理想狀態的產出。在那些有一個或多個賣者的行業里,庇古認為實際產量一般來說要低于其理想產量。資源配置的效率狀況是政府干預的理由。當邊際私人凈產品與邊際社會凈產品不等時,國民所得就不能得到最大化,而且這些對正常經濟過程的干預行為被期望增加而非減少國民所得。如使社會在既定資源條件下產量極大化,就應該使任何一種生產資源在各種用途上的邊際社會凈產值相一致,這是生產資源最優配置的條件,在這個條件下的國民所得被稱為“理想的產量”。
2.改進國民所得要求協調勞資關系
庇古重視建立勞資關系的協調機制,認為可以增加國民所得以及經濟福利。一是建立產業穩定制度。由于罷工或關廠會降低產業產量。同樣也會降低甚至切斷其他行業的原材料或設備供給,失業者降低對其他行業產品的需求。因此,“建立和加強產業穩定制度”,可以增加國民所得總量以及經濟福利。二是作為增強產業穩定的一種方法,也是作為勞資協調的一種方法,庇古建議成立由勞資雙方組成的勞動會議,建議成立勞資協調委員會,由工人及雇傭者的代理人組成,以解決勞資糾紛。三是仲裁只是最后的解決辦法。除了調解和仲裁以外,在罷工或關廠之前還可以進行調停。如果所有協調勞資關系的嘗試都無法成功,政府可實行強制干預。
3.福利主義追求效用最大化與社會福利改進
社會應使總體福利達到最大要以效用最大來評價,如何達到效用最大化涉及資源的配置和國民所得的分配。帕累托為社會福利改進提出了標準:如果一種社會狀態到另一種社會狀態的變化,使至少一個人的福利增加,而同時沒有使任何一個人的福利減少,那么這種改變就是好的。庇古運用基數效用論方法,認為在國民所得既定的情況下,把富人的一部分貨幣收入轉移給窮人將增加總效用,從而增加一國的經濟總量。例如對一個大亨,增加一英鎊的收入幾乎毫無意義,而對一個貧困交加的窮人來說,增加一英鎊收入的效用就大多了。所以他主張應該把社會上的窮人的收入不減少作為檢驗福利的標準。然后在不減少窮人收入的情況下如果增加了社會資源的利用效率,則可認為社會福利有了提高。
4.稅收和津貼是調節福利的基本手段
在收入從富人(主要以收入和遺產稅的形式)轉移到窮人(以直接現金轉移,產假、社會保障或如公園之類的公共設施)的過程中,庇古在資本利益與勞動者利益之間存在顯著的不等。如果這樣的轉移沒有減少國家分配總額的規模,即可提高潛在的總福利水平。在邊際效用遞減法的基礎上,庇古提出對收入再分配和對富人累進征稅的政策建議。
三、福利經濟學對中國轉型經濟的現實意義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庇古的《福利經濟學》為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論基礎。福利制度的建立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但市場經濟無法解決社會的分配公平,所以庇古嘗試通過調節國民所得分配來實現社會分配的公平,來解決窮人的福利不足問題。這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社會保障機制提供了理論支撐。
與西方資本主義和東方社會主義的演進道路不同,東亞國家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工業化的目標,開創了開明專制主義的東亞模式。東亞模式比較注重“強政府”的職能,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不僅僅表現在提供社會保障制度上,還體現在更深的層次上于預經濟。中國作為東亞國家中發展最為迅猛的國家,目前面臨著經濟轉型問題。吳敬璉在《對做好宏觀調控的建議》一文中寫道:在“過熱”的經濟降溫過程中,必然有不少在泡沫膨脹過程中形成的潛在不良資產“水落石出”,使一些投資公司、證券公司、銀行或企業出現資金缺口。這時,那些玩弄金錢游戲并從中得益的人們和他們的利益代表者就往往會以“穩定”為由,對政府施加壓力,要求財政或中央銀行為它們埋單。我國與使用公共資金有關的法律制度很不健全,過去常常未經任何法律程序,就動用成億甚至成萬億的公共資金去救助資不抵債的企業,這是完全不符合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的,納稅人對于這種任意揮霍他們的資金的行為也是極其反感和不能答應的。在這次治理經濟“過熱”時,我們千萬不能再這樣行動。這個問題事關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及國家的根本,希望政府領導在處理時慎之又慎。這里可以看出在我國經濟轉型的過程中,需要政府通過稅收等手段合理分配資源,對市場經濟進行及時有效的調控。
參考文獻
[1]庇古,福利經濟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2]吳敬璉,《吳敬璉文集》[M].中國編譯出版社,2013
[3]黃有光,《社會福祉與經濟政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蕭國亮、隋福民,《世界經濟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李靜(1996-),女,籍貫:河南溫縣,河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15級英語教育專業在讀本科生。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