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思月
摘 要:高等學校作為一個地區的人才聚集地,擔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以及服務社會等重要職責的職能,地方高校的發展勢必會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討論這一問題對優化高校的服務職能具有很大意義。本文從多個角度來研究高校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的新途徑。
關鍵詞:高校;地方經濟;公共管理
隨著人類的不斷發展大學應運而生,成為人類發展史上的重要產物,也是促進人類發展,城市不斷進步的重要手段。一所大學的發展離不開地方的支持,而一座城市和區域的壯大往往也離不開大學所付出的貢獻。W·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中寫到:教育對促進生產率的提高和經濟增長具有重要作用。1995年,美國硅谷產業收入的一半以上是由與斯坦福大學有關的人員創造出來的。可見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對地方區域的發展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的。但在我國卻只有一些知名高校可以做到這些,其他地方性高校在這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卻比較小。
一、我國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的現狀
首先,各高校對開展社會經濟服務的認同度和主動性有了明顯提高。從上個世紀80年代的反對開展社會服務到本世紀初絕大多數高校愿意改變這一意愿而試圖對服務社會進行一些嘗試,再到如今無論是知名大學還是一些地方高校都在努力的服務著社會。對服務社會有了認同,再加上主動去做一些新的嘗試。認識的提高再加上觀念的轉變,這樣就對高效服務社會的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性作用。
其次,各高校社會經濟服務的領域日漸廣泛、內容日益豐富,管理和調控力度不斷的增強。據調查發現表明,超過90%的高校都與所在區域開展了較廣泛的合作;地方高校社會服務不僅僅只是涵蓋教育層面,有的甚至已涉足到社會的政治、科技、經濟以及文化等各個領域中來,社會服務的內容也在不斷的拓展,服務的形式極具多樣化,實施的手段以及實現的途徑亦多種多樣;一些地方高校為了社會經濟服務工作能夠順利開展,特別重視對社會服務工作的調控與管理;有些學校還會專門設置管理者以及部門來專門負責本校的社會服務工作;為了科技成果能夠盡快、更好地轉化,許多的地方高校則辦起了校辦企業,或者與企業聯合建立實驗室、實訓中心等等。
第三、各高校對于推動區域經濟以及社會的發展,仍有相當巨大的潛力。雖然各地方高校都在做與服務社會經濟有關的工作,但地方高校領導并未就此滿足,他們絕大多數都能夠認識到,地方高校在為所在區域經濟社會建設服務中所能發揮的作用還潛在很大的能力;有調查顯示,認為“目前地方高校在為當地經濟建設方面所起的作用很大,但尚未完全發揮作用的高校達一半以上”;這表明,各高校已充分意識到服務社會的重要性,高校對社會服務還是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的。
二、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各高校在服務社會上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是存在一些問題,亟待進一步完善,具體表現如下:
首先,有些高校為地方經濟服務還是存在著觀念上的偏差。絕大多數高校雖然已經轉變了思想觀念積極的投身于服務社會經濟中來,但是仍有很少一部分大學以及大學生還自以為是的把自己看成是“象牙塔”里的人才、高人。懷有嚴重的知識分子情節,十分清高,在服務地方經濟時不肯放下身段,認為投身于服務地方經濟會降低自己身份,不愿投身于區域經濟的建設,這對地方經濟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
其次,合作主體之間的相互支撐不足。有些高校對人才培養的層次不能滿足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辦學類型不夠豐富多樣,對區域經濟服務功能的定位不夠準確;而對于企業來說沒有找到更為適合的合作方法,企業與高校合作的太過緊密會制約企業與高校的發展;對于政府層面來說,各地的經濟狀況不同,各地政府對高等教育投入的情況也有所不同,就大體而言普遍存在對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的現象。再加上政府對高校發展過多干預,制約了高校的發展。
第三,高等教育結構與經濟結構協調的程度不相符。我國的人才流失嚴重,因為我國的教育是根據發達國家的需要而加以組織的,所以我國培養出來的畢業生結構與社會經濟建設需要不相符,導致了每年都會有大量的畢業生選擇去國外留學,這必然造成資本的嚴重浪費。一國如此,一個區域便更是如此;另外,高等教育培養的過程以及目標與社會需要的人才無法銜接。高校培養的學生一般缺乏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因此,很多畢業生畢業后不能很好的適應自己的工作;高校里有些專業不能匹配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專業設置比較陳舊,不能按照地方經濟發展來培養合適的人才,所以一部分畢業生不能夠適應于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最終導致了資源的浪費;復合高端人才的缺乏,人才結構過于單一,隨著科學的進步以及經濟的發展,對高端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企業在選用人才時也更加關注人才的綜合素質的高低。因此,單一專業的畢業生就很難滿足于企業的需求。
三、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改革途徑
上面提到了幾點問題,那么如何做出調整呢?本人的建議如下:
首先,要糾正落后觀念,以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為己任。一些高校必須轉變“為辦學而辦學”的落后理念以及缺乏服務意識的情況,樹立正確的辦學、教育觀念。要多考慮如何轉變思想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深入研究如何培育人才才能使培養的人才為地方所用,為地方區域經濟發展所用,向著這一方向培養更多高素質勞動者以及專門的高級人才。不僅如此,還要努力提供更多更優秀的科研成果來服務于區域經濟的發展。
其次,要建立直接的廣泛的社會經濟聯系,高校要與社會在間建立良性的互動機制。合作主體之間要相互支撐,互相支持,對于高校來說,較針對社會、企業用人需求來調整人才培養方案,也可以對專業學科進行調整,使培養出的優秀人才可以更加快速的適應到工作中去,避免教育資源的浪費;對于企業來說,不要過多的干預高校的發展,建立良性的合作機制,這樣才會使兩者間的合作更為緊密,高校輸出的人才資源才能更好的為企業服務;對于政府層面來說,要因地制宜的來管理,根據各地經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對高校進行投資,避免資源浪費。只有合作的各個主體之間緊密地、科學地配合形成一系列科學的合作體系,才能使高校更能為地方經濟發展所服務。
第三,優化教育結構與經濟結構協調發展。要避免人才大量流失到國外,建立健全對人才把控的機制,減少教育資源的浪費;地方高校還應該在辦學中求創新,力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的辦學態度,一定要避免一味的求全求大,要做到有創新,辦出有自身特點的地方性高校;多多培養復合型高端人才,使培育出來的人才能夠迅速投身于地方經濟的發展中來;對于有特色的重點專業進行培育,加強地方經濟與重點專業之間的緊密聯系,使重點專業能為地方區域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達到區域政府與地方院校互利共贏的美好局面。
高校具有社會服務、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與教育投入等多方功能,那么要想使區域經濟要得到健康、優化、快速的發展,就不能輕視地方高校對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地方高校必將對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無論是著名高校還是普通高校都應該一如既往的發揮學科優勢以及人才優勢,把握國家創新的新形勢,抓住各種與社會各界力量合作的機遇,為地方輸送更多更優秀的人才,使地方區域經濟得到良性的全面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呂京. 西部地方高校服務新農村建設研究:綿陽四所高校為例[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2]孫秀芝.我國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途徑與形式研究[G].河南師范大學,2013.
[3]徐成鋼.地方高校區域經濟社會服務體系的構建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0(6).
(作者單位:內江職業技術學院)